书城亲子家教父母决定孩子的未来
23842200000021

第21章 自立教育:放心,放手(3)

3.有效调动和保护孩子劳动的积极性。不管孩子做得好不好,最好是多鼓励少批评。比如孩子拖地时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家长可以提醒孩子下次小心点,切不可一味苛责,这样容易挫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4.要多给孩子提供劳动锻炼的机会。不要过分宠爱孩子,平常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每周至少为孩子提供一次劳动的机会。另外,鼓励孩子多参加公益劳动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为孩子安排劳动要恰当,对一些孩子做不到的劳动,家长最好不要安排,否则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孩子并不是天生懒惰,有许多事情他们喜欢去积极地参与。但是,许多父母却扼杀了这种积极性。孩子劳动的习惯或者不劳动的习惯,都是父母赋予的。其实,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不仅仅是锻炼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开启孩子的智力,让孩子的人格更加完善。

厨房育儿

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对家务劳动很感兴趣。

一天晚上,吃过晚饭后,妈妈去洗碗,而小女孩嚷嚷着也要去洗,并且跟着妈妈进了厨房。妈妈被她缠得没办法,就给了她一个小铝碗让她洗。

小女孩拿着碗到了水管旁边,学着妈妈的样子在小碗里倒了一点洗洁精,然后又拿起抹布擦来擦去。可一不小心,只听哐嘡一声,小碗掉在了地上。

妈妈一看就火了:“不让你洗,你非要洗,好了吧,连碗都掉在地上了,还洗什么呀洗,出去,出去。”

妈妈不由分说就把小女孩儿赶出了厨房,看着妈妈气呼呼的样子,小女孩只得噙着泪花看电视去了。

以后,小女孩再也不帮妈妈洗碗了。

在多数家长眼中,厨房是危险的地方。但是在日本的孩子看来,厨房是他们最好的游戏场所。在一个日本家庭里,孩子不但要洗碗,而且还要做饭。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日本妈妈就让他们进厨房,甚至允许他玩水,因为她觉得这是孩子接触家务事的游戏之一。有时,孩子故意拖拖拉拉,因为他觉得水实在太好玩了。孩子把衣袖都弄湿、弄脏了,但妈妈从来都不责骂他们,她认为,孩子和母亲在一起玩水,是再好不过的亲子游戏了。

当然,妈妈并不是漫无章法任由孩子在厨房里玩耍。首先,她会阅读有关厨房育儿的书籍,再到幼儿园开办的烹饪实习课里见习。在烹饪前,她会将食物的营养、厨具的使用方法,尤其是菜刀和火的危险性向孩子作一番说明。不过,在整个烹饪过程中,只要是在安全的范围内,母亲是不会参与的,从头到尾都完全让孩子自己做主。

小朋友进厨房,在多数国内家长的眼中是危险和麻烦的事情。但是现在日本儿童最热门的游戏场所却是厨房,书店热销的书籍是儿童料理食谱,百货公司家电部门当红的是儿童专用厨具,电视台叫座的节目是NHK的儿童烹饪。

在日本,包括幼教界、媒体、社会学家、烹饪学校及儿童产品厂商都一致认为,孩子做家务事,无论对家庭还是对孩子都是有益处的。

日本人认为,家务事能处理得好的男人,人际关系绝对不会太差。在劳动力昂贵的欧美及日本,即使中上层家庭也不轻易雇佣人帮忙处理家务。如果夫妻双方都是上班族,假日几乎就是劳动日。对他们来说,劳动,并不意味着辛苦和难耐。相反,洗车、除草、晒衣服,共做家务成为增加亲情的快乐时光。家务,绝非婆婆妈妈的事,也绝非琐碎、难登大雅之堂的事。他们觉得,能做家务事、做好家务事是一门需要从小培养、学习的生活艺术。运用身体和五官的家务劳动是一种比游泳更均衡的运动,经常做可以得到令人惊喜的成果。而孩子用双手敲敲打打、揉揉拉拉,也好比在经历疼痛、辛酸、得意、快乐等各种丰富的情绪,这种经历能够使孩子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更加自信。

在周末的时候,国内的妈妈不妨也学学日本妈妈的做法,让你们的孩子也去厨房体验体验。

做家务事是每个人的基本生活能力,也是增进家庭生活的情趣、发展儿童人际关系的基础。作为父母,别忘了,在厨房里给你的孩子留一个空间。

开一千遍锁,不如让孩子摸摸钥匙

一天,刚满3岁的同同过生日,爸爸妈妈给他买了许多好吃的好玩的。但同同并不是很感兴趣,因为他并不开心,只是一直看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在笑,也许他搞不懂他们在笑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开心。

当妈妈去厨房做饭的时候,同同的爸爸在客厅里看起了电视。一个人玩的同同看到了桌子上的一把钥匙,就拿了起来,慢慢地走到门口,学起了妈妈开门的动作。正在这时,妈妈从厨房里出来了,看到同同在开门,就飞快地把手里的东西放下,跑到同同的身边把同同手里的钥匙拿了回来。同同当时就哭了,妈妈则边哄同周边责怪爸爸。

电视有什么好看的,让孩子拿着钥匙乱跑,万一摔着了怎么办?如果把钥匙丢了怎么办?同同的妈妈生气地说。

“好了好了,不要吵,我知道错了还不行啊,今天是孩子的生日,干吗要说这些不吉利的话啊!”

原来我儿子是想出去玩啊,那行,吃过饭爸爸带你出去玩好吗?要不现在我们就出去转一圈再回来。说着,同同的爸爸就带着同同出去了,而妈妈又回到了厨房做饭。

一天,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看见老师不满3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动作笨拙地想插进锁孔里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打不开。于是这位学生主动过去想帮他一下,却被老师阻止了。美国老师告诉他说:“让他自己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门是怎么打开的了。”果然,那个小家伙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将门打开了,他欣喜地拍起手来。

很多国内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往往什么事情都要抢着去做,但由于他们还小,父母什么也不会让他们去做,可是等孩子长大了,能够洗碗扫地的时候,他却变懒了,什么也不愿意去做,更有甚者,连自己的作业,比如作文、画画什么的都要让大人帮忙,自己连脑筋都懒得动。

其实,孩子天生并不是这样的,他们是积极的、勤快的。他一睁开眼睛就想到处看看,当他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就喜欢到处爬,到处摸,什么都拿起来咬,大人做什么,他也模仿着做什么,当然,因为很多事情他也是第一次做,所以很容易出错。如果每次尝试大人都报以厉声呵斥“不准”或惊呼“危险”,孩子的好奇心就会在惊呼声中被错伤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乖了,哪儿也不去碰,哪儿也不去摸,不可以试的,那就不碰、不摸、不试,他认为这样才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

所以,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懒惰,想让他保持自信、积极进取,就应该记住:当孩子作出某种尝试的时候,只要不危险、不损害别人利益,不妨加以鼓励,并且提供机会让他大胆去尝试。要让孩子明白,谁都有失败的时候。这样,孩子每次尝试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得到的都是奖励而不是呵斥,他当然会很有自信,乐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去做事情了。

任何孩子都有内在的需要,都想亲自动手来满足自己的这种需要。智慧型的父母,首先要区分孩子的需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要满足的是孩子的积极需要,克制孩子的消极需要。其次,当孩子在正确需要的驱动下表现出“我要做”的时候,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必要时还应该创造出一定的条件让孩子亲自动手去尝试,以此来满足孩子的自身需要。

让孩子动手,比示范一百次都强。给孩子一把开门的钥匙,告诉他开门的方法,远比你替孩子辛辛苦苦开一千遍房门有意义!

授之以渔更重要

有一个15岁的男孩,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什么都不会做。

有一次,这个男孩看到街上有一个小孩自己做手工制品来卖,回家后就嚷嚷着也要去学,说以后也要像那个小孩子一样自己来挣钱。可是他的父母却很不屑地说:“学什么呀,浪费时间,我们又不指望着手工艺品当饭吃,如果想要,我们可以去买很多。你只要好好学习,别的什么都不必做,爸妈早就给你存了很多钱,够你花的了。”

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上午,美国富翁杰里带着3个孩子去修停在沙滩上的小木船。

船板上放着一个大大的工具箱,里头摆满了各种钳子、剪刀、扳手、榔头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