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平时,集团军司令与集团军群司令的分歧到了这种程度,集团军群司令足可以有充分的理由更换集团军指挥员。但在目前的这种紧急情况下,新任的指挥官和其参谋长掌握全面情况所需的时间,已经没有了。再说更换也不一定得到希特勒的批准,因为希特勒是十分信任保卢斯的。曼施坦因只好强忍下心头这口恶气。
鉴于第6集团军已经抬出了元首这尊神灵,顿河集团军群为了解除第6集团军的顾虑,准备发出另外一个命令,宣布解除第6集团军司令对于突围和冒险放弃斯大林格勒的一切责任。如果事后元首追究,那么顿河集团军群的司令曼施坦因本人负完全的责任。
曼施坦因随后把他的这一想法,与集团军参谋长夏尔兹将军进行了商谈。在征得集团军参谋长同意之后,曼施坦因利用新建立的超短波无线电话,把集团军的这一决定,通报给了包围圈中的保卢斯以及他的参谋长希米德。
12月19日,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德军的情况似乎有所好转,保卢斯在对待突围的问题上,又变得犹豫起来。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已经推进到距离南面包围圈48公里以内。
假如第6集团军此时开始行动,虽然不一定能突出重围,但与前去营救的部队建立接触是足够的。第6集团军可以通过这次接触,获得足够的燃料、弹药和食品。为了这个目标,顿河集团军群总部已经集中了一支运输纵队,装载了3,000吨的上述物资,紧随在第4装甲集团军的后面,并且还携带了牵引车以便营救第6集团军的炮兵。只等开出一条道路之后,冒险把物资送进去。
12月19日的中午时分,集团军用电动打字机向最高统帅部提出了一个紧急呼吁,要求元首希特勒允许德军第6集团军撤出斯大林格勒,并立即向西南突围与第4装甲军会合。
当日18时,曼施坦因又直接命令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在“冬季风暴”攻击的第一个阶段之后,还应续之以第二阶段的作战,这就是代号为“雷鸣”的行动。当接到“雷鸣”的代号命令之后,第16集团军即应向西南的第4装甲军突击方向前进,并逐渐撤出斯大林格勒。第4装甲集团军作好接应的一切准备。曼施坦因又电告保卢斯,当“雷鸣”的命令发出之后,突围和放弃斯大林格勒的一切,均与第6集团军无关。一切责任当由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负责。
这是最后一次机会!
最后还是因为燃料问题,使保卢斯决定反对突围。他报告他所有的燃料,只够使其坦克(大约有100辆左右)最多行驶32公里的距离。除非能够保证供应其适当的燃料和口粮,或者是第4装甲集团军能够进到距离包围圈32公里以内的地方,否则他无法开动。
曼施坦因计算了一下,要达到他们所提的要求,起码要有4,000吨的燃料。空运这样大的数量,事实上是绝对不可能的。
曼施坦因试图动用元首希特勒的威信,迫使保卢斯自己也作一些突围的尝试,因此花费了不少的时间给希特勒打电话。而希特勒自己,现在仍然是不想放弃斯大林格勒,说服元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果然,希特勒在耐着性子听完曼施坦因焦急的诉说之后,不冷不热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您是怎样想的,但我却知道保卢斯所有的油料最多只能行驶15到20英里(1英里约为1.6公里),他自己说他现在是不可能突围的。即使是元帅您,恐怕也无法让我们的坦克用只够跑20英里的汽油,跑上30英里吧。”
如同常常出现的情况一样,元首的目标远远超出了战地指挥官的想像,这一次也是如此。曼施坦因对这次救援行动的企图是让德军装甲部队尽量在苏军阵地中打开一条走廊,解除保卢斯之围,然后让保卢斯迅速带部队撤离斯大林格勒。如果把第6集团军钉死在一个狭小的地域里,这在战略上是愚蠢的,而且也很难设想它在苏军重围中能安然度过冬季而幸免于难。希特勒的计划不仅要曼施坦因用可怜的一点兵力去解救保卢斯,而且命令保卢斯不能放弃斯大林格勒地域,待来年春天作为新一轮攻势的桥头堡。
这种异想天开的计划,注定了曼施坦因的救援行动会变得毫无意义。但在救援行动开始前,曼施坦因暂时搁置了他与元首的分歧,除了从科捷利尼科沃迅捷地插入苏军腹地外,其他问题可以不考虑。但随着斯大林军队从顿河中游击垮意大利人,从而使霍特军队后方受到威胁,而且,霍特军队遇到的阻击也日益增大。从17日起,苏军的援兵己纷纷抵达。“冬季风暴”到了最后抉择的关头。
在过去的几天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紧张而忙碌。在一天大部分时间里,他在指挥所与前沿阵地保持频繁联系。他研读着前线每一份电文,眼睛注视着地图上德军步步进逼的蓝色箭头,这些不样之兆的箭头已穿过了阿克赛河,在上库姆斯基停顿了一会,又指向了梅什科瓦河一带。焦虑中的叶廖缅科筹划着把他手中仅有的一点兵力派到最需要的地方,又思考着怎样在尚未被察觉的方向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
身为统帅者,叶廖缅科最擅长于打这一类狙击战。3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巷战,使他对这一类作战得心应手,知道什么时候动用预备队,或投入主力,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
当17日德军付出惨重代价逼近了阿克赛和梅什科瓦河一带时,叶廖缅科及时地将机械化第4军派了上去,就显示了胜敌一筹的谋略。
时间对德军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当霍特指挥部队不顾一切向梅什科瓦河一带挺进时,他没料到在一望无垠的茫茫雪地里,苏机械化第4军正埋伏在溪谷沟堑中严阵以待。行进间的德军遭到了苏军迎头痛击,德军立刻扩散成战斗队形,涌浪般地向苏军发起冲击。
坚守在146.9高地上的反坦克炮第20旅在布勃诺夫上校指挥下,一天内打退了德军7次进攻。17日晨,德军坦克席卷而来,隐蔽在战壕里的苏军沉着应战。他们把坦克放到距离100米处,用反坦克枪瞄准炮塔或履带射击。
横冲直撞的坦克被击中后顿时燃起熊熊烈火,后面的坦克却依然逼进。有时苏军让德军坦克在掩体上像熨斗一样压过去,等坦克压过掩体一瞬间,早有准备的战士将集束手榴弹或炸药包塞进坦克履带里,然后就地打滚隐蔽起来。行进中的坦克过了掩体后就摇摇晃晃地爆炸了。
这么做要冒很大风险,在战士跃出掩体一瞬可能会被枪弹击中。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黄昏时分,第20旅伤亡惨重。
第2天,德军攻克了146.9高地。德军一名少将来到阵地前。眼前的景象使他惊心不已。四五十辆被击毁的坦克横七竖八躺在那里,有的坦克发动机还在转动,旁边躺着德军坦克手烧焦的尸体。
德国炮兵沮丧地坐在被击毁的大炮旁边。他看见一位苏军上士身上已中数弹,他躺下时手里还握着反坦克枪,枪筒冲着被击毁的坦克。整个战场被炮火熏成黑糊糊的一片。
这位德军少将的意志受到冲击,他就是德第57军军长基尔希纳。他在向上司霍特将军汇报时哀叹道:“没有新锐兵力投入,部队已无法组织新的进攻。”
17、18、19日是战斗最激烈的3天,也是叶廖缅科最难熬的3天。直到19日黄昏,近卫第2集团军经过180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叶廖缅科才定下心来。危机过去了,他可以挡住德军的进攻。
这时,尽管觉察到了战场形势出现逆转,曼施坦因还是没有放弃救援计划。一方面他敦促元首同意第6集团军突围,一方面命令霍特继续进攻。
到12月23日,虽然曼施坦因集群的另一路前锋部队已经冲到了距被合围的保卢斯集团只有35~40公里的地域,但却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他们确实时运不济,苏第51集团军和突击第5集团军的迅猛反突击,苏空军第8集团军令人胆寒的空中轰炸,终于给近卫第2集团军的展开赢得了不可缺少的宝贵时间。待到该集团军全部展开之后,希特勒援救保卢斯集团的计划便破产了。因为,此后不久,该集团军和其他苏军部队便在这里展开了对曼施坦因集群的大规模反击。结果,曼施坦因连同他的企图全都失败了。
让我们在这里摘引一段曼施坦因元帅的自述,他在《失去的胜利》一书中写道:
因而,现在主动权一转入敌人手中,顿河以东的正面也就快完了。12月25日,力量不断增加的敌人,攻击了梅什科瓦河地域的坦克第57军,并迫使它退到了阿尔赛河。近几天来,已经看得很清楚,敌人冀图从东西两面包围该军的翼侧……
现在,敌人由于拥有超过我们几倍的兵力,在最近几天内正在迫使坦克第4集团军再向后撤,一直退回到它在12月12日由那里发起进攻的科捷利尼科……12月12日开始的救援第6集团军的作战遭到了失败,起码是暂时遭到了失败。
曼施坦因回天乏术,不得不痛苦地面对现实:“冬季风暴”宣告终结。
六、全歼“霍特”集团
12月24日,坚守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的苏军,形成了对德军“霍特”集群及其编成内的德国坦克第4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实施决定性打击的有利态势。
为了形成这种态势,苏军进行了一系列战役筹划,很早就开始了相关准备。
此时,近卫第2集团军已经调给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而且近卫第2集团军又得到了机械化第6军和坦克第7军的加强。
按照苏军的进攻战役计划,拟将近卫第2集团军的4个军(近卫步兵第1、第13军、坦克第7军、近卫机械化第2军)用于科捷利尼科沃主攻方向上,而第51集团军的两个军(机械化第13军和近卫机械化第3军)对基谢列夫卡、扎韦特诺那、杜博夫斯科那方向实施助攻。开始阶段,第51集团军以自己的右翼部队协助近卫第2集团军包围并消灭盘踞在阿克赛河北岸的德军坦克第17和第23师。
近卫第2集团军的部队在梅什科瓦河一线,从沙巴林斯基至卡普金斯基之间展开。其两翼分别是第51集团军(在格尼洛阿克赛斯卡亚至奥比利诺那地区进攻)和第5突击集团军。
近卫第2集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中将决定,对克鲁格里亚科夫方向上的沙巴林斯基、伊万诺夫卡地段实施主攻。预定在第51集团军右翼部队的配合下,在146.9高地、157.0高地至阿克赛河一线地区对希特勒主力实施围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