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精明人说话的150个小绝招
23884800000018

第18章

(3)讲求方法,不仗势欺人

个别上级如果和下属发生口角,气头上的口头语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这样做谁说了算?”他们不是平心静气的批评,而是用扣奖金,扣工资,调离岗位相威胁;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仗势压人,仗势欺人。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压而不服,还结下了心病。

83、对下属多赞扬多鼓励

变化性的鼓励比不变化的鼓励更有影响力。

一位教师经常批评油画班的学生不完成作业,出于对训斥的反感,有个学生礼貌地建议老师,是否能以表扬完成作业的学生来取代批评没有完成作业的人。老师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几个星期后,他不仅看到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而且还看到一个充满欢乐气氛的集体。

一位年轻的姑娘和一个严厉、专横的男人结婚。他的父亲——一个爱对儿媳发号施令的人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对于他们的强迫命令和苛刻评价,姑娘尽量不动声色,但是,对于他们令人愉快、考虑周到的事情,如帮助她去食品店买东西,则给予热情地赞扬,不到一年她使他们变成了谦和有礼的人。

可见,赞扬对行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哈佛大学藻类学专家B.F.斯金诺的实验也充分地肯定了这一点。他认为,鼓励不仅仅是奖赏,它是和一些行为的发生相联系的东西,它有着促使某种行为重新出现的趋向。当动物的大脑接收到鼓励的刺激,大脑皮层兴奋中心调动起各个系统的“积极性”,潜在的力量能动地变成了现实,行为发生了改变。

凯伦?普利尔最初认识到这一问题是在夏威夷海洋生物公司大型水族馆工作的时候。1963年,他在那里担任海豚教练员的负责人。训练马和狗,可以用传统的训练方法,但是,对那些水生动物,不能使用皮带和马笼头,“积极的鼓励法”是惟一的方法。

他们训练水族馆的动物,通常采取“条件鼓励法”。运用条件反射原理,他们让一些原始的信号(声音、光等等)和一些基本的鼓励(给食物)联系起来,使这些信号在它们头脑中和鼓励的刺激建立稳固的联系,当信号一出现,鼓励的作用也同时出现了。海豚教练员们经常在喂食的时间吹口哨,口哨成了海豚的鼓励信号。后来,在没有给食物的条件下,动物们听到口哨,表演了一个多小时的节目。

几年前,在纽约的布朗克斯动物园,看守人准备打扫大猩猩的笼子,唤它出来,猩猩不肯。无奈,看守人摇动手中的香蕉,想吸引它出来,可是,大猩猩不是不予理睬,就是抢到香蕉跑回原处。一个教练员看到这种情况指出:“这种摇动香蕉的鼓励方法,从前没有实施过,因此不能奏效。但是,运用‘食物鼓励法’,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奏效。你应该把香蕉放在门前,让香蕉吸引猩猩自己走出来。”果然,大猩猩见到门前的香蕉,乖乖地走了出来。

凯伦?普利尔把“积极的鼓励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他的孩子不爱劳动,他经常大声地训斥他,这不仅无济于事,家庭的气氛也很紧张。普利尔改变了教育方式,注意观察他儿子令人喜欢的行为,例如,看到他帮助大人洗盘子的时候,就用赞许的口气鼓励他,果然,儿子开始热爱劳动了,家庭的气氛也和睦多了。

一般来说,鼓励有两种形式,肯定的和否定的。肯定的鼓励出自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例如,给动物食物,抚爱、表扬等等。否定的鼓励使用于禁止的、要它回避的事情。例如,打它,对它皱眉头,或者发出不愉快的声响。

只要发出肯定的鼓励信号,行为必然会得到改善。

假如你要某人打电话给你,他没有这样做,你不能鼓励他,因为这是没有出现的事情;当他打电话给你的时候,你高兴地按上述方法去做,他会经常打电话给你的。如果你用否定的鼓励法,冷淡地对待他,也许他从此便不会再给你打电话了。

鼓励的力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鼓励是有条件的。下雨对鸭子是肯定的鼓励,对猫却是否定的鼓励;在动物温饱的时候,食物并不是鼓励的因素,但是,在训练动物的场所,这是各种鼓励法中最有效的方式。

鼓励是一种信息,通过传导的方式起作用。它准确地告诉对象,你喜欢、需要的是什么。在运动员和舞蹈演员的训练场上,教练的口令“对!”或者“好!”绝不是在训练结束后的更衣室内询问训练情况,事实上,它意味着发出需要动作的一个信号。

观看足球赛和篮球赛时,我经常被运动员受到喝彩和鼓励的激动人心的场面所打动。每当一个扣篮得分或者精彩的险球之后,场下人群中爆发的雷鸣般的喝彩声使运动员和观众的感情交流融为一体,运动员们受到多么大的鼓舞啊。

鼓励要适时,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如果你说,“噢,孩子,昨天晚上你的行为多么高尚啊!”她会回答:“怎么,难道现在我有什么不高尚的行为吗?”当孩子们遇到挫折而灰心丧气的时候,我们应该经常鼓励他们对于没有成功的事情进行尝试。

否定性的鼓励要掌握分寸。父母或教师批评孩子,如果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主观的愿望是完成了,但它并没有成为一个信息,不会起到影响行为的效果。在传导理论中,它只能叫“噪音”。

某些“继续下去”的鼓励,仅仅在学习阶段是必要的。在教孩子骑自行车时,你可以这样鼓励他:“好,再大胆些!”当他学会了骑车后,如果你还这样鼓励他,他就会以为你告诉他,可以忽略安全问题了。

84、场面话可说不可信

很多场面话尤如人的口头禅,只是顺口说说而已,精明的人千万别当真。

某甲在一公家单位服务,十几年没有升迁,于是透过朋友牵线,拜访一位负责调动的单位主管,希望能调到别的单位,因为他事先已经打听好那个单位有一个缺,而且他也符合资格。

那位主管表现得非常热情,并且当面应允,拍胸脯说:“没问题!”

某甲高高兴兴地回去等消息,谁知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一点消息也没有,打电话去,不是不在就是“正在开会”,问朋友,朋友告诉他,那个位置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他很气愤地问朋友:“那他又为什么对我拍胸脯说没有问题?”他的朋友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这件事的真相是:那位主管说了“场面话”,而某甲相信了他的“场面话”。

“场面话”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随时可以听到的,而说“场面话”也是精明人的生存智慧,在人性丛林里进出久的人都懂得说,也习惯说。这不是罪恶,也不是欺骗,而是一种“必要”。

一般来说,“场面话”有以下几种:

(1)当面称赞人的话。诸如称赞你的小孩可爱聪明,称赞你的衣服大方漂亮,称赞你教子有方……这种场面话所说的有的是实情,有的则与事实有相当的差距,听起来说起来虽然“恶心”,但只要不太离谱,听的人十之八九都感到高兴,而且旁人越多他越高兴。

(2)当面答应人的话。诸如“我全力帮忙”、“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等。说这种话有时是不说不行,因为对方运用人情压力,一口回绝,场面会很难堪,而且会马上得罪一个人;缠着不肯走,那更是麻烦,所以用“场面话”先打发,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或不愿意帮忙再找理由,总之,可以起到“缓兵计”的作用。

所以,“场面话”想不说都不行,因为不说,会对你的人际关系有所影响。

不过,千万别相信“场面话”。

对于称赞或恭维的“场面话”,你要保持你的冷静和客观,千万别因为别人的两句话就乐昏了头,因为那会影响你的自我评价。冷静下来,反而可看出对方的用心何在。

对于拍胸脯答应的“场面话”,你最好持保留态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只能“姑且信之”,因为人情的变化无法预测,你难以猜测他的真心,只好抱持最坏的打算。要知道对方说的是不是场面话也不难,事后求证几次,如果对方言辞闪烁,虚与委蛇,或避不见面,避谈主题,那么对方说的就真的是“场面话”了。所以对这种“场面话”,也要有清醒的头脑,否则只能是延误了办事的时机,耽误了自己的大事。

85、马屁要拍但不乱拍

“拍马屁”这就需要有见风使舵的功夫。或许人人各有妙招,不过原理都一样——让对方感到受尊重、受肯定、感到高兴。

本科室来了一位新主管,在第一次会议中,小王抢在所有同事前面,大声称颂新主管在前一个单位中的贡献与成就,并肯定他的能力与学识,“相信在科长的领导下,我们科会创下有史以来最好的成就!”小王的脸上满是兴奋和期待。而听了一番奉承话的新任主管,尴尬中夹着自得,任何人都看得出来,小王的话对他产生的作用。

小王的马屁的确拍对了地方,新任主管对他照顾有加,不但有事咨询会找他,也交给他不少重要任务,小王一夕之间成为同事口中的红人。

一年后,这位主管调走了,来接任的是原来主管的死对头,在第一次会议中,小王又抢在所有同事前对新主管大肆赞扬一番;但和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他也把前一任主管痛骂了一番,说他对待下属如何不公,如何有私心,如何无能,听得新来的主管心花怒放。

可想而知,小王又成了新任主管面前的红人。

小王的行为的确让人觉得很不耻,但是这正是他这种“一流”的嘴上功夫,使他在众多同事中脱颖而出。

任何人都需要被肯定,小孩子你称赞他“很聪明”、“很乖”,他便高兴,女孩子你称赞她“美丽大方”,她便高兴,成年人你称赞他“能力好”,他便高兴……“肯定”二字对一个人的心理的确有令人难以理解的“神效”,因此“肯定”这个行为便被运用为横向及纵向人际关系的“处方”——不管这些“肯定”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

一般的“肯定”多用在横向的同事、朋友之间及纵向主管属下之间,但事实上,主管也需要属下的“肯定”,为他的领导寻找基础及安全感,否则听不到“肯定”的声音,便会有高处不胜寒的孤寂,也就因为如此,所以才有“马屁精”的出现;有“需要”就会有“供给”,这是很自然的现象,而“需要者”,在获得满足后给予“供给者”回馈更是人情之常,因此,对“马屁精”的“马屁话”感到“恶心”就大可不必了。而是应该学会如何拍马屁,这样既能让被拍的人高兴,自己也能得到赏识,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小王在新主管面前大骂旧主管,此种行径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世上就是有这种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顾恩义;这种人虽然可以获一时之利,但长远来看,对他还是不利的;因为人性固然“利己”,但对别人却还是有一客观的道德标准的(对自己:另当别论)。而对小王极为不利的是,他这种性格因为大鲜明,好掌握,终将成为有心人利用的对象,利用过后便弃之如敝屣,因为这性格不具备被尊重、珍惜的元素,尤其是,利用他的人也害怕不知何时会被这种人反咬,所以不如“用过就丢”。这是像小王这种人的悲哀,更悲哀的是,这种人也永远不会知道、不会承认这种“悲哀”的存在及可能性。

诚然,“拍马屁”有其必要及作用,但是该如何“拍”才能“恰到好处”

当然在言语上的“拍马屁”是最为普遍,但也要看对象,社会上就有人不吃这一套,也有人不喜欢过度露骨的奉承,因为有些人不喜欢被他人看出他是个“爱听马屁话”的人。不过无论如何,一二句“马屁话”也是值得说的,这也是一种属于“礼貌”的“场面话”。

行动上的“拍马屁”最好,不露痕迹,拍者与被拍者双方都自在,而且更能显出“真诚”。

86、借别人的嘴去拍马是高招

最有效的“马屁”应是不像马屁的马屁!这是精明人的结论。

香港股票市场里有时会发生某一股票突然以惊人的幅度飙升的情形。碰到这种情形,第二天的报纸往往都会报导说,市场“传闻”这间公司有重要的发展。这也就是说,股票升的原因是有好消息传出来。不过,要注意的是:消息只是“传闻”而已,因为消息还没有经传媒报道,其流传也因此仅限于在一个小圈子里。

事实经常证明,这种传闻“有限度的”到达若干投资者的耳朵里,往往作用比传媒白纸黑字传达到数以万计的人耳朵里作用更大。因为人们往往抱持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在许多情况下间接听的消息,比直接听的更能令人信服!只有听众不多的消息,才像值得相信的内幕消息。

说穿了,这其实主要是因为人性有“狐疑的心理”,应了广东俗语说的“没有那么大只蛤蟆满街跳”的心理。因为人们倾向于相信“便宜的东西一定有问题”,所以连光棍佬也教人便宜莫贪。

把这种技术的原理引伸到拍马屁的技术上,最高明的马屁“拍家”,往往正是通过间接途径拍,而且一拍即能拍到地方。

有这样一个人,真可谓是“马屁专家”。

他是某个部门的第二层次行政人员,相当于一个主任,但是这个人很会做人,跟上一层的同事都发展出特别好的关系。但是他要拍马屁的对象自然是他的老板,因为他的老板主管他的部门,对他操生杀升降之权。

只不过他的马屁常常不直接拍,而是间接通过老板的同级去做。在他老板的那些同级而对他老板友善的主管面前,这个人常常有意无意的称赞他的老板。如果有机会和大老板说话,他更不会放过有意无意表示他很钦佩老板的英明领导的机会。通过他人的嘴巴,这些话结果自然有许多传到他老板耳朵里。

如果你是他的老板,知道手下常在背后赞扬你佩服你,相信“很难不受感动”。这样听回来的马屁,比直接马屁受用得多。

人判断别人的好意,一定会先怀疑这好意后面是不是有什么动机。如果有人直接对你拍马屁,你会想到这“不过是马屁”,拍者这样拍的作用也不过是希望有回报。可是从传闻听到马屁,就有误导的作用了。一如股市的传闻,这样得来的讯息便似乎可信得多了。

直接的马屁像卖广告,“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尽管卖花赞花香也会有效(所以才有广告这样的东西),但有效的广告一如有效的马屁,必须“言中有物”能令听者信服才生效。不过,大多数马屁都但求攻心,很少是言之有物的,那么,这类“大多数马屁”如果能“间接拍”,效果一定大得多,因为听的人不会觉得这是马屁。

87、对下属“捧”而有道

拍手下人的马屁仅需一句话,就可以使他高兴一阵子。

很多人无论是说话还是办事的方式是“对上捧,对下压”,事实证明,这做法大错特错。

真正懂得为人处世的人,对上拍马屁固然无可厚非,但对下也一样要“哄”。

最精明的人,甚至会偶尔拍拍手下的马屁。

这要点是,但凡居高位的人,一定习惯了给人拍马屁,于是人拍你也拍,这马屁便不稀罕,要拍也得别出奇招才行。但是,如果你偶尔拍拍手下的马屁呢?不用说,这一招受用之极,一定一击而中。

一般来说,手下和你的阶级距离越大,这马屁便越受用。

当然,所谓拍马屁有许多方法,可软拍也可硬拍。

假如有一天你看到办公室的小李配了一副名牌新眼镜,便赞他戴这副眼镜好看。这等于轻轻的拍了小李一下马屁,而小李看到老总赞他,也许比女朋友赞他还要心花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