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精明人说话的150个小绝招
23884800000003

第3章

“我啊,我做毒药等你!”

“噢,这样哦,那你做一份自己吃就好了,我不回来了!”

呵,真是够“毒”的。

批评人的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被批评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是错的。那你为什么不做个对的人呢?

美国心理励志大师卡耐基先生多次讲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很多年以前,我所办的成人教育班和示范教学会中,多了一个从纽约《太阳报》来的记者。他毫不给我留情面,不断攻击我的工作和我。我当时真是气坏了,认为这是对我极大的侮辱,不能容忍。我马上打电话给《太阳报》执行委员会的主席古斯?季塔雅,特别要求他刊登一篇文章,以说明事实真相,而不能这样嘲弄我。我当时下决心要让犯错的人受到应得的处罚。

现在我时常为我当时的举动感到惭愧。我现在才了解,买那份报的人大概会有一半人不会看到那篇文章,看到的人里面又有一半会把它只当做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来看;而真正注意到这篇文章的人里面,又有一半在几个礼拜后就把这件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卡耐基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虽然你不能阻止别人对你做任何不公正的批评,但你可以做一件重要的事,你可以决定是否要让自己受到那些不公正批评的干扰。

“尽可能做你应该做的事,然后把你的破伞收起来,免得让批评你的雨水顺脖子后边流下去。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也曾告诉过卡耐基地在白宫的行事原则:避免所有批评的惟一方法,就是“只要做你心里认为是对的事——因为你反正是要受到批评的。做也该死,不做也该死”。

任何人好像都有批评你的权力,无论你做任何一件事,你要把握好以下原则:哪些是听都不要听的,哪些是礼节性地应付,哪些是真正有益于你的工作的。

“受人尊重”与“生理”、“安全感”、“爱与被爱”、“自我实现”等,是人的五种“基本需求;每个人都需要从他人语言认同、肯定,来增加“自我价值”与“自我尊严”。

14、耻笑讥讽万不可

不要以为小节无伤大雅,相反要注意从小处入手,树立自己的形象,全方位地完善自我,才能使自己登上大雅之堂。

台北县曾发生过一起灭门血案,萧崇烈一家三口均遭杀害,在警方锲而不舍的查缉,最终得以侦破。凶嫌邓笑文被捕后,坦白说因受经营堆高机生意的萧崇烈“讥讽”而萌生杀机,在行凶后因担心事情败露,而再杀其妻女灭口。

邓笑文表示:死者萧崇烈曾经多次用话刺激他、耻笑他,并用手指指他胸前,笑他“没什么用”,开堆高机那么久了,仍然是“给人请(聘雇)”,不像他自己开堆高机没多久就当了老板。对这样的“讥讽”,邓笑文一直怀恨在心,后来萧某只要与他碰面,就不断嘲笑他,最终使他萌生杀人泄恨之心。

据警方表示,凶嫌邓笑文心智健全,但因受到对方不断的讥讽和嘲笑而杀人,这成为历年来灭门血案的特殊案例,值得人们警惕。

古人早有明训:“言语伤人,胜于刀枪。”许多人常以“嘲弄”他人为乐子,也有部分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戏称未能在比赛中过关的来宾“笨”,或嘲笑比赛者的长相“丑”。这虽然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话,但总让人觉得不妥,毕竟“尖酸刻薄”、“有失厚道”的言事批评,会使听者产生不悦;严重的,正如灭门血案的被害人一般,遭到杀身之祸,后悔莫及。因此,古人说:“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自有其道理,真是叫人不得不谨慎。

其实,言辞起冲突而萌生杀机的情况,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有所闻。法国巴黎有一名“美食专栏作家”,经常在文章中特别赞誉某家餐厅,或严辞批评某些餐厅的菜肴。有一次,此专栏作家在专栏中对一餐厅的菜色做“像猪食”的评语,以致激怒了餐厅老板。该老板事后特别再请此美食专栏作家去试吃“精致美味的佳肴”,不料美食专家吃完后脸色大变,晕倒在地,送到医院时气绝死去。餐厅老板被警方逮捕收押后,坦承“设毒宴”下毒,他说:“批评我们的美食像猪食的人都该死!”

这真是叫人瞠目结舌,“专栏作家”们下笔时一定要小心点,就像你说话一样,尽管并没有恶意,但是若言词过于尖酸刻薄,批评太过分,可能也会“惹祸上身”。

事实上,不管是男人或女人都一样,只要被一些不中听的话激怒,都可能会因情绪状态失控,而口出狂言,大打出手,最后鼻青脸肿。宜兰县头城镇有两家相邻的家具行,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后来他们又因轿车被刮蹭而引起言语冲突,于是两家除了动口怒骂、动手狠捶互殴外,又用口“互咬”。结果,四十一岁的林先生鼻子被咬落于地,他忍着疼痛拾起半截鼻子,赶至医院求救缝合,另一方是五十三岁的许先生,也在“口齿互咬大战”中,下巴被咬下一块肉,鲜血溅满脸孔和家具,也痛苦万分地赶赴医院缝了十多针。

上述因说话而遭到杀身之祸、或打得鼻青脸肿、咬掉下巴的实例,看来,似乎觉得很好笑,介是却值得我们深思,说话切不可口无遮拦,否则,你的一句无心之话,却有可能惹祸上身。

“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的人哪顾得了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错矣!

不拘小节常被人看做是大度潇洒的表现:但是大事全部是由不起眼的小事组成的,惟有把每件小事做好,才有可能做成大事业。更何况,许多生活社交上的所谓小事也许不会给你带来明显的财富收入,但却是一个人修养素质的全部体现,是一个人潜在的形象以及在人际资源方面的投资。

有人说他不会同自己的另一位同学合作。这让人觉得很惊讶:大家都是同学,生意上又可互惠互利,为什么不能合作呢?他说:“这么多年了还是一点长进都没有,我听着他嚼口香糖的声音就想吐。还有我拉他去跟人家谈判,出来后我真为有这样的同学而丢人,他的形体语言太夸张了,时而摇头晃脑,时而拍手大笑,让对方觉着我们跟人家不在一个层面上,怎么做生意啊!”

其实这位同学人不错,也有不少其他优点,但修养、礼仪上的这些小问题竟然给他带来如此大的负面影响真是出乎人们的意料。

有的人也许腰缠万贯,但却言辞卑鄙,举手投足好像个下里巴人;有的人口袋里没几个钱,衣着打扮也非名牌,但就是举止大方,气度不凡,让人不敢小瞧。比如说走路这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行为,有的人走路时弯腰驼背,无精打彩;有的人则挺胸抬头,气宇轩昂;有的人左摇右晃或连蹦带跳;有的人则端庄大方,沉稳干练,等等。同样的道理,站姿、坐姿、吃相、着装等无一不向别人传递着你的修养品味、性格学识等多方面的信息。因此作为一个精明人,无论是自己的言辞或是行为举止方面的一些小节,都要加以注意,因为这正是你道德修养的一个侧面反映。

15、说话不能直肠子

说话要学会“绕”,正所谓“曲经通幽”,轮船正是善于“绕”,才能避开险滩暗礁,一帆风顺。

陈毅同志当外长时曾主持过一次关于国际形势方面的记者招待会。会上陈毅谈到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骚扰我领空的事情,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有个外国记者趁机问道:“外长先生,听说中国打下了这架侦察机,请问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是导弹吗?”只见陈毅用手作了一个用力往上捅的动作,说:“我们是用竹竿子捅下来了。”与会者无不捧腹大笑,那个记者也知趣地不再追问了。

竹竿子能捅下高空侦察机吗?陈毅同志说的显然是一句错话。但却错得极妙!试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回答方式呢?如实相告,就会泄露我国的核心机密,当然不行;但按一般方法说“无可奉告”,则会使会议气氛过于板滞、凝重,而“是用竹竿子捅的”这句错话,却听起来煞有介事,既维护了国家机密,又造成了幽默轻松的谈话气氛,真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怎能不叫人拍手叫绝。

可见,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将真话变为错话,曲折地说出来,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生活中这样的事时有发生,例如有人求自己帮忙,但却实在是无能无力,此时若直言拒绝,一定会使对方难堪或伤害对方,那么该怎么办呢?;

有一次,林肯在某个报纸编辑大会上发言,指出自己不是一个编辑,所以他出席这次会议,是很不相称的。为了说明他最好不出席这次会议的理由,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个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让路,可是她也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

“她说:‘我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到过的最丑的人!”

“我说:‘你大概讲对了,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说:‘当然你已生就这副丑相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你还是可以呆在家里不要出来嘛!”’

大家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哑然失笑。林肯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自嘲来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图。既没让人难堪,还在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林肯的意图。

有时候为了避免直言相告,还可巧妙地寻找借口来为自己解围或是保全他人的面子。

舞会上别人邀你,你内心实在不想跟他跳,可说:“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达到谢绝目的,又不伤别人的自尊心。

别人与你相约同去参加某一活动,但届时你忘记了;或过后生悔,未去赴约。直说出原因,将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一般情况下,失约的可能原因有身体不适、家中有事、客人来访等,你可挑选较合情理的一种,作为事后的解释。

为了避免直言,运用各种暗示,以含蓄、隐晦的方法向对方发出某种寓着自己真实想法、态度的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这也不失为一个妙招。

一次,某乡党委为了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规定。决定由曾在乡属企业担任过多年负责人,不久前刚调到机关任传达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负责考勤登记。这位老同志认为这项工作易得罪人,不愿意干。说自己过去就是因为办事太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训”。

听了他的话,乡党委书记委婉地讲了一个故事:某电影导演,为拍部片子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一天,发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便通知他准备试镜头。这个人十分高兴,理了发换上新衣,对着镜子左照右看,总感到自己的两颗“犬牙”式的牙齿不好看,于是到医院把牙齿拔掉了。后来,当他兴致勃勃地去报到时,导演一见到他就很失望地说:“对不起,你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被你自己当缺陷给毁掉了,我们的影片已不再需要你了。”

故事讲完后,这位老同志懂得了“坚持原则,办事认真”正是自己最好的品质,于是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在与人交谈中,慷慨激昂,锋芒外露,固然是一种本事,但细语声声,婉言相告,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种本事。

16、唠叨害人又害己

感冒不是什么大病,用药物就可以治好,而唠叨却是一种顽固的精神疾病,轻则使人敬而远之,重则既害人又害已。

有位母亲为了她13岁的独生子去看医生,她很苦恼,让医生无论如何想办法帮帮她的儿子。她说她儿子很聪明,但在学校里的功课却总是不及格,成绩单上关于学习态度以及同学关系的评语也不好。他母亲抱怨说,他回家总是不肯做功课,不是说没有作业,就是说在学校做完了。一回家就坐在电视机前面,任母亲怎么唠叨也不动地方。儿子的父亲是一名驻外商务人员,时常外出旅行,和儿子关系很疏远。他把管教孩子的责任全推给了妻子,因此也不了解她面临的困难。

医生对这孩子及他家里的情况大致了解之后,就约他来谈谈。初次见面,就让人感到他是个特别的孩子。一般的孩子见到陌生人总是拘束、腼腆害羞,我必须先花点时间跟他们闲聊,以排除他们紧张羞怯的心情。但是这男孩不同!他一见到他,就跳起来热烈地和他握手,就好像是他多年的老朋友似的,然后轻快地随医生走入办公室,在医生还没来及开口问他时。他已经开始滔滔不绝地说出他的问题:“医生,您听我说,您一定得帮帮我妈妈!我实在忍受不了,她唠叨下去的话,我只好逃走。我不知道她对您说了些什么,但是您知道她从早到晚唠叨个没完。我在家里一刻都不得安宁。我在浴室刷牙,她在客厅叫道:‘不要忘记关灯!’我开冰箱时,她说:‘不要忘了关上!’我在家里没有一件事可以清静自在地做。每天都是:‘你到哪儿去?去洗手!不要和某某人在一起,他不是好东西!不可以!你为什么要买那盒磁带?零花钱怎么随便乱花?去刷牙!你脸怎么那么苍白!站直一点!”’

“如果没有什么事可挑,她就提我的功课。我从学校回来一踏进家门,门都没关上,她就叫道:‘你不觉得应该先去作功课吗?’我一气之下,就偏不做功课,让她不能称心如意!医生,我知道我还算聪明,也希望把书念好将来上大学,但是我不希望由母亲来控制我的每一次呼吸,我惟一对付她的办法就是不念书,因为她比我还着急。”

在他母亲的意识中是希望儿子能刻苦、用功、上大学、发挥他的才能,而且她希望自己能够不唠叨。但是在潜意识里就不同了,我渐渐发现她在害怕儿子长大。她希望他永远是个小宝宝,一切都需要她照顾,都由她来控制。她不承认,后来慢慢能接受自己有这样潜在的动机,这才开始控制她自己的行为。而在儿子的意识里是希望符合他母亲的期望,在学校里功课好、表现好、将来上大学等,尤其还希望母亲不再唠叨;但在潜意识里他不愿念书,因而更加强了母亲对他行为的控制,结果是母亲更唠叨。由此可以看出,儿子的意识及潜意识动机都和他母亲配合,而潜意识的目的却是破坏性的,这样的情况心理学上称为“病态的相互关系”。

有一位妻子向她的朋友诉苦,因为她经常向丈夫唠叨着催促他修理东西,而丈夫老是拖下来不做,又不放心她找修理工来修,一来为了省钱,二来觉得别人不如他修得好。朋友建议他们定个协议,当家里有东西需要修理时,就给他15天的时间去修,而且把日期记在日历上,免得到时找借口说忘了,一个月以后那位妻子很开心地告诉朋友,只有一次是她找工人来修的。

的确,很多时候,在家庭生活中订立规则常常可以解决夫妻之间的冲突:

有一对夫妇常为周末的活动而争吵。妻子厌倦了天天呆在家里,希望能到外面吃吃饭、跳跳舞;而丈夫则对外面的应酬厌烦了,希望能在家里享受宁静周末,听听唱片、看看书、玩玩牌。因此,几年来经常发生冲突。后来丈夫提议,夫妻双方轮流负责计划周末的活动,妻子安排一周,丈夫安排下一周。这个办法不只是效果绝佳,并且也能帮助他们解决其他问题。妻子常建议留在家里,是出于体贴丈夫的一周工作的辛劳;而轮到丈夫作决定时,又常是决定出去玩,让妻子惊喜一番。

其次,解决唠叨的第二步是,看看是否事事唠叨,不论轻重缓急。是的话,就要设法略去不重要的事,而只对重要的事订立规则。换句话说,家里如果有人常爱唠叨,就让他对重要的事制订规则,以除掉不好的行为,同时除掉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