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
23886000000022

第22章 论幼儿园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结合的策略(1)

曾凤凤

[摘要]幼儿园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幼儿全面、整体地认识科学。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本文从结合主题内容、环境日和季节、日常生活、家长和社会资源等教学内容和策略上寻找科学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不仅老师的观念、行为有所增强,而且幼儿兴趣浓厚,提高了探索能力。但是,仍然需要探讨更多的活动形式,发掘不同的内容和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教育环境教育有机结合教学策略

教研组进行了有关“环境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课题研究,作为幼儿教育中的一个新课题,怎样有效地将科学教育和环境教育这两个一直以来被我们认为是孤立的学科更好地结合和融入在一起?如何让幼儿在了解科学常识和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周围环境,萌发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呢?我们初步进行了探讨,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探索及思考,得到了一些收获和启发。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的热门话题,美化环境、保护环境、创设环境成为人们共同的责任。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对他们的环境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一名教师,从小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不管在目标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以单一教学为主,通常用片面、孤立的态度去进行相应的科学活动或环境教育活动,而新《纲要》中的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幼儿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在感知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有初步的科学创造精神和态度,会关爱和保护周围环境等;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也包括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科技成果、人文景观、社会生活等领域,每一领域又包含了许多分支内容。由此可见,科学教育和环境教育同属一个范畴,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有助于将抽象、难懂的科学问题通过幼儿的感知和体验变得相对简单、易懂,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全面、整体的认识科学,了解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突出重点,增强对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思想认识

环境问题,说起来挺复杂,似乎离孩子很遥远,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随手关灯、随手扔垃圾、随手采摘花草树木等,而环境教育早就渗透在幼儿园小、中、大班各科教学之中,只是较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只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系统地将环境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关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整合,将活动的侧重点按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进行划分,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幼儿得到相应的提高。如小班幼儿在“认识水”的科学活动中,作为老师应该把活动重点放在鼓励幼儿认真观察和寻找水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体验水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知道不要把垃圾扔进水里;中班幼儿在进行类似活动时,则应添加一些科学知识(如:认识水的性质、水是怎样来的?)及有关自身环保行为的调查记录等,初步感受节约用水和一水多用的乐趣;大班幼儿则应加重科学成分和自身良好行为的培养,通过做实验和参观污水处理厂,发现乱扔垃圾在水里给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及污水过滤的办法,懂得“自来水”的来之不易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不仅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养成自觉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习惯。

三、从内容和策略上寻找科学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

1、结合主题内容

主题活动蕴涵了各领域的内容,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主题内容,事先要思考分析这个主题内容包含哪些科学内容,在拓展的过程中会涉及哪些环境方面的内容等等,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可以将主题活动中蕴涵的环境教育内容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到科学及其它教学和一日生活中。如我们在开展“废物利用真有趣”的主题活动中,小朋友提出了“我们身边有哪些废物?”“废物多了会怎么样”“废物可以用来做什么?”等问题,通过展示介绍、分类、调查记录、听故事、手工制作、游戏等有趣的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废物对环境的污染,知道要减少垃圾、循环利用垃圾的重要性,并懂得保护环境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另一方面,可以把主题活动中有关环境教育的科学内容进一步深化,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如在“分一分,记一记”的活动中,小朋友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经过观察和讨论,他们发现这些废旧物品的制作材料不同,有的是塑料做的,有的是纸做的,还有的是玻璃做的,于是,老师自然而然地对幼儿进行了有关塑料制品、玻璃作品、铁制品、纸制品等科学知识的认识和渗透。

2、结合环境日和季节

认识各个环境日和季节,既是科学活动的内容,又是渗透环境教育的最佳机会,在各个环境日活动里,我们争取做到人人都参与,个个都体验,让幼儿与家长、幼儿园互动起来。如在“植树节”时,通过认识树木的结构及其作用,树木与人类的关系及人为破坏森林引起的地震、台风、大气污染等恶果,让幼儿了解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爱鸟日”则在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小鸟、小鸟的身体及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故事讲述和舞台剧表演的形式,让幼儿知道大量捕捉鸟类会出现的严重后果;在“世界环境日”则组织幼儿进行“我爱青山绿水”的讨论和美术专题活动等,既丰富了幼儿的环保知识,又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通过一个个环境日活动,既能帮助幼儿认识和了解各种环境日的日期和意义,还在互动中架起一座座桥梁,让幼儿从中树立了环保意识。此外,引导幼儿运用剪剪、贴贴、画画等各种不同形式,把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手工作品进行环境布置,也是一种生动、直观、有趣的环境教育,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垃圾再利用的好处。

3、结合日常生活

幼儿环境行为的形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不是一日之功。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仅仅靠开展一个主题和一个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渗透科学教育和环境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做个教育“有心人”。环保教育是近年来才兴起的,尚未有一套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为此,教师可将它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如:围绕日常“自由活动时为什么不能大声喧哗”这个问题,引导幼儿讨论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寻找各种声音?耳朵的结构是怎样的?如何减少噪音等;又如:在日常户外活动时有个别幼儿存在故意踢地上沙尘的现象,于是,老师可先让幼儿讨论,然后再让他们拿着塑料袋捉室内室外的空气及观看录象,最后在玩玩、看看、说说中知道空气对我们身体、环境的重要。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入手,对幼儿的环保行为加以强化,使幼儿的行为由不自觉转化为自觉。如:幼儿乱摘花、乱丢纸屑、果皮,随地吐痰或洗手后不及时关水龙头,以及自由活动时高声喧哗等现象,我们教师就要及时晓之以理,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使他们懂得保护环境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4、结合家长和社区资源

马拉古奇曾说:“教育是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所构成。”因此,科学教育和环境教育也决不能是单纯性的“园内教育”,在今天,互动式的教育要求幼儿、家长、社会互相沟通、互动。虽然最近几年家长的环保意识渐渐加强,但是,许多家长还是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且自身的一些行为习惯也比较粗鲁和随意,而我们从小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则可以起到督促和纠正家长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时,通过鼓励幼儿与家长互相合作进行调查活动和手工制作,适当地将环保教育渗透到了家长工作中,使家长的教育观念有所转变,环保行为有所提高,从而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如:在“限塑令”活动中,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环保袋,那些家长的手可巧啦,有的用米袋、有的用旧的雨衣、有的用旧衣服……不仅形式多样,实用性强,大部分环保袋真的可以在日常购物中使用,且有部分家长制作的袋子还含有科技成分,具有可随意折叠、可防水、便于携带等功能。在孩子们的宣传、监督和“一传十”的带动下,家长们也自觉地使用环保袋,有的甚至说:“家里有一个环保小卫士,想不环保都不行”。另外,通过每周一次的环保登记卡,让家长将幼儿所做的环保行为、事情记录下来,逐渐建立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环境道德观和环境行为意识。

四、结果与反思

经过尝试将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目标意识有所增强;另一方面所覆盖的内容更全面、更丰富、更具有针对性,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通过探索,幼儿不仅兴趣浓厚,能积极、自主地参与科学活动,提高了孩子的动手制作能力和探索能力,对一些较枯燥、难懂的科学知识和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还在认识科学现象的同时萌发了热爱和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

1、开展科学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和手段仍需加强,由于对这方面的研究探索较少,现阶段运用的形式和手段相对较单一,仍需今后多探讨。

2、有关科学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内容和目标仍需挖掘,如何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资源重组的价值,使班际之间可以更好地互动、互通和共享资源;以及如何将科学教育和环境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推广,使之成为更大的教育网络等还有待思考。只有科学、规范地挖掘和运用教育资源,才能便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活动。

3、教师自身知识还有待加强,虽然教师初步能有目的地选材、定主题开展活动,但仍缺乏有关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今后既要多加强理论学习;还要在教学中反复思考:如何挖掘环境教育中所蕴含的科学教育价值成份,使它们更好地结合?在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等方面要注意什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促进步,久而久之,就会自然地将科学教育和环境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了。

参考资料:

1、《中小学环境教育概论》,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01年。

2、《浙江省绿色学校创建湖动资料》,浙江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培训中心,2001年。

浅谈如何激发小班幼儿参与科学区域活动的兴趣

李琴

[摘要]小班幼儿的特点是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活动形式,正好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而科学区域活动是对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是幼儿自主探索的另一领域。为了使小班幼儿有兴趣地投入到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巧放材料、巧用语言、巧设游戏等方式与方法,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的区域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让幼儿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

[关键词]幼儿兴趣科学区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需要”,“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这不仅体现了当前培养儿童发展的全新教育观,更赋予了我们幼教工作者的一种更任重道远的责任。

小班幼儿好玩、好动、好奇心强,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主要是在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中进行,它和幼儿的“玩耍与游戏”往往是同步进行,单凭日常的科学教学活动是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活动形式,正好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孩子们普遍喜欢。而科学区域活动是对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是幼儿自主探索的另一领域。因此激发孩子参与科学区域探索的兴趣,让幼儿积极、主动、专注地参加科学区域活动极为重要。

一、巧放材料引起兴趣

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小班孩子更是如此,往往只能直接、简单、表面化地认识事物,他们的认知经验都是通过摆弄玩具、材料,在自身的操作中获得的,这都说明了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区域材料投放方式直接影响幼儿探索兴趣与创造欲望。因此,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不应是只能看、不能动的摆设物,而是必须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动手操作的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

因此,注重区域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投放尤其重要。

1、投放新颖有趣的材料,吸引幼儿主动操作。

对小班幼儿来说,造型新颖有趣,颜色鲜艳的材料更能吸引他们。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只有幼儿觉得材料好玩,才能感受材料在操作中的动感变化,发现其中蕴涵的科学现象。因此选择一些比较鲜艳的颜色,如:红色、黄色、蓝色、绿色、橙色的材料,能让孩子们眼前一亮并爱不释手。例如:在区域中进行“气味真正多”的活动,我准备了装有不同物体,能散发出各种气味的几套气味瓶..幼儿在区域中可以随意拿起各个瓶子,闻后换一个瓶子.但个别幼儿玩了几下后,就再也没人光顾了。后来,我对瓶子做了修改,把瓶子装饰成了穿着几个红、黄、蓝等不同颜色的开心娃娃,还分别戴着相应颜色的帽子,这样就把孩子吸引住了。幼儿在比较气味以后根据颜色分别给开心娃娃戴上相应的帽子,大大增加了操作的趣味性。这样的材料一投放到活动区就受到幼儿的欢迎,这套经过改良后的材料得到了充分运用,通过将常见的材料变成新颖有趣的,给简单常见的材料赋予动感,增加了操作的趣味性。

2、投放多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的兴趣和水平。

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方法进行着各种探索活动。材料的难度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活动的效果,从而影响幼儿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有不同层次的内容,并能考虑到不同孩子的发展水平。不断地调整材料,不断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对这一内容始终能保持操作的积极性。比如:小班的幼儿玩套盒,我们提供的材料是:低水平提供同一种颜色或种类的大、中、小套盒;中水平提供多种颜色彩的大、中、小套盒;高水平提供多种形状的小到大套盒等。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选择、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和尝试,使每个幼儿都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3、投放丰富充足的材料,让幼儿自由发现新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