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第二次活动的尝试,教师解决了第一次活动中材料不实用而导致幼儿操作困难以及教师指导方面不足等问题,增加了有趣的游戏时间,这使到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而探索的目标也更加明确。
幼儿的认知受到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直接影响,幼儿科学教育更加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科学的本质特征。它不追求幼儿掌握准确的、科学的概念,而是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过程,也是体验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方式等这些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用范例或操作实验向幼儿分步讲解或示范,而是支持、引发和引导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第三次实践:
在第二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在活动的最后增添了“分享交流”的环节,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和同伴说说自己的发现,同时也表演自己的玩法,更好的激发他们继续探索下去的欲望。
五、活动的反思与理念的提升
从第一次活动的开展,第二次活动的调整,发展到第三次的尝试。每一次的活动都让教师们有着相同的惊喜,也有着不一样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深深地体会到,活动内容相同,孩子能力不同、教师的教育行为不同、操作材料、操作环境等等的差异,就可能导致活动有着不同的效果。这个活动非常适合小班的年龄特征,充分突出了游戏化、情景性的特点。充分利用孩子独特的认知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探索和尝试,从而感知磁铁的特性,目标达成度高。同时本活动紧跟我园参与的国家教科所“十一·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幼儿科学教育与数学教育相结合的实践研究》,在让孩子感知了磁铁特性的同时,通过走图形游戏,感知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轮廓轨迹,实现了科学与数学等多领域的自然结合。另外,本活动有别于以往关于磁铁的教学模式,以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沙子为素材,以新的视角——磁铁吸沙铁为切入点,并以此激发幼儿在生活中进一步的探索兴趣,颇有创意和新意。然而,通过活动的发展与实践,也从中领悟到了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将启示着教师们未来的探究道路。游戏既是科学活动的内容,又是科学活动的实施途径。充分利用孩子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调整和实践我们的科学活动,鼓励幼儿通过游戏和实践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也许从头至尾都是在“玩”在“乐”,但也正是在“玩”“乐”中引发、支持并促进了幼儿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
执笔:张淑敏
中班科技活动“制作五彩汤圆”案例研究
——科学探索中的失败与成功
一、活动的由来
周一的早上,洪立带回来的早餐是汤圆,他边吃边和其他小朋友说个不停。原来他在描述他和妈妈一起做汤圆的情景。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有的还不自觉的舔舔嘴唇。教师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汤圆,来满足孩子们的探究欲望,而且在制作汤圆的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技术性问题,在操作中孩子们能获得许多相关经验。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汤圆的制作方法及材料。
2、乐意进行尝试活动,在老师帮助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提高动手能力,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科技教育活动首先要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老师要善于观察引发课题。
有了目标后,教师首先了解孩子们对汤圆的认识程度是怎样的。“汤圆是用什么做的?”大多数孩子很积极的回答说:“汤圆是面粉做的”,只有洪立说出来汤圆是糯米粉做的。看来汤圆虽然是孩子们经常接触的,但他们对汤圆的概念只局限在汤圆是圆圆的,里面有好吃的馅。但馅是怎么进去的呢?米粉又是怎么变成团的呢?
孩子们对日常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十分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科技教育是一种实务性教育,应当从问题出发,通过尝试探索达到问题解决。
三、活动资源
1、经验准备:因为孩子们对面粉和糯米粉不会区分,在活动前,教师首先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面粉什么是糯米粉,我们品尝了馒头和糯米糍,孩子们说糯米粉做的糯米糍黏黏的,有点粘牙齿,而面粉做的馒头就不会粘牙齿了。
2、物质准备:市场上购买回来的蔬菜、水果等彩色汤圆。
四、活动过程与分析
第一次制作活动:
制作汤圆看似简单,但怎样把米粉和成团有一定的难度。事先教师没有提示孩子们该放多少水,只是让孩子们自由结伴合作进行。
让孩子们去尝试,去发现,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从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翰然这组很有意思,翰然在和米粉,梁旭明往米粉里放水,水在不停的放着,翰然很用力的用筷子搅拌着,当看盆里有很多水的时候,翰然大声喊:够了够了!这时再看看盆里的米粉早已成了米浆了,他们用手和团,搞的满手满脸都是米粉,只好捧着小盆问我:“老师怎么办啊?”“你们觉得怎么了?”翰然说:“太稀了”“那怎么才能不稀呢?你们这么聪明,自己想想办法好吗?”他们受到了鼓励,马上商量起来,别的小朋友也在旁边出主意,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往米浆里继续加米粉,他们加了不少的米粉,终于可以把米粉和成团了。
对于孩子们的失败,要给予正面的引导,使他们看到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绩,同时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去面对失败,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思考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知识,能力,方法等都得到了提高。
悦悦这组或许是女孩子吧,她们很小心翼翼的往小盆里加水,直至能够揉成团。孩子们都很喜欢吃汤圆中间的馅,开始的时候都很想往里面多放点馅,但他们发现放的过多就包不好,总是露在外边很难看,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掌握了怎样才能包的更加好看。
孩子们的不断尝试,使他们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通过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获得成功。
孩子们手捧着自己包的汤圆兴高采烈的和同伴交流着,他们在比较,在观察,在议论,在……
制作汤圆看似简单,但孩子们把它当成一个任务,当成一座高山,去努力的攀登,在攀登中不断的尝试,尝试是成功的阶梯,孩子们在不断的尝试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看法,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观察、发现、交流、提出解决方案的学习态度。同时还能看出孩子们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虽然有争吵,然而他们是在磕磕绊绊中有了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孩子们品尝自己做的汤圆的时候,听到佳佳在和身边的悦悦说:“我吃过绿色的汤圆,可好看了”。师问:“佳佳,你说的绿色汤圆是用什么做的呀?”佳佳说:“妈妈告诉我绿色汤圆是用菠菜做的,可有营养了”。其他孩子一听都问到:“可以做红色汤圆,黄色汤圆吗?”教师马上说:“用什么来做呢?”
老师的提问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产生强烈的渴望和需要。幼儿想要感知的冲动和想要了解的强烈愿望驱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制作活动中。
这虽然在教师预料之外,但孩子们的想法是很好的。他们想继续探究下去,作为老师要给与支持和引导,让他们不断学习,进步。
幼儿在活动中的尝试其实也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尝试、探索、优化的过程。其实,彩色汤圆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进行性学习,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行动研究。也就是教师不断实现专业成长的过程。
第二次制作活动:
首先教师拿出在商店买的彩色汤圆,让孩子们观察、讨论,引起他们的兴趣。
师:“你们喜欢什么颜色,想用什么来做呢?”这可是问到孩子们心坎里去了。他们叽叽喳喳的说起来:“我喜欢橙子,我喜欢奇异果,西瓜是红色的,我要做红色的汤圆……”
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喜好买了颜色比较鲜艳的水果,有西瓜,奇异果,橙子,芒果等。我们开始很兴奋的制作彩色汤圆了。
老师和孩子们都满怀希望,带着想像去尝试,好像眼前出现了彩色汤圆一样。
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些蔬菜、水果挤出汁呢?有的说用榨汁机;有的说用手挤;还有的说用勺子挤;最困难的是菠菜怎么才能出来汁呢?这可难住大家了。看看孩子们,我问到:“你们谁在家吃过饺子?有没有看过妈妈是怎么把青菜搞碎的吗?”善怡马上兴奋的站起来说:“我知道了,我看过妈妈用刀把青菜剁碎,还用手用力挤那些水出来。”
老师在关键方法上的支持,在幼儿碰到困难时有的放矢的鼓励,支持幼儿主动积极地认识周围物质世界,教师给与孩子的是一种支持,一种引导。有效的提问或帮助,可以鼓励和引发幼儿的科学活动。孩子们有效的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努力解决问题。
解决了榨汁问题,再有了第一次制作汤圆的经验,于是有的组把西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在碗里用勺子一点一点的挤出红红的西瓜汁来;有的组用榨汁机榨胡萝卜汁;还有的是做菠菜汤圆。教师帮孩子们把菠菜剁碎,他们自己用小手挤出菜汁。这时的我和孩子们一样兴奋极了。
适当的时候需要老师的帮助,动刀是孩子们所不能及的事情。作为老师应当给予适当的帮助、指导,但决不是替代。
制作汤圆比第一次熟练了很多,汤圆大小也均匀了很多,然而我发现孩子们却没有了第一次做完后的喜悦心情。佳佳说:“我们用菠菜做的绿色汤圆怎么没有我妈妈买的那个绿色汤圆好看呢?”善怡说:“我们做的西瓜汤圆也不是红色的……”是的,我们做的彩色汤圆一点也不好看,颜色淡淡的,没有我在商店里买的彩色汤圆那么漂亮,那么鲜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到底是什么样的食物能够使白白的汤圆变成彩色的呢?为什么我们制作的汤圆不如买的那么漂亮呢?
孩子们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发现问题,既而去解决问题,他们在尝试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然而结果并不是他们想像的那样完美,怎么办?看似失败了,但从中可以发现问题,了解原因,从而获取经验。
这个问题困扰着孩子们。第二天教师问孩子们想到原因了吗?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气无力的说:不知道。教师拿出一袋红红绿绿的果汁糖,“你们看,这是什么?”孩子们被糖果吸引了,兴奋起来,“是糖,软糖……”继续问:“这么漂亮的颜色是怎么来的呢?”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教师开始读包装上面的字:……食用色素、食用香精等添加剂……原来颜色的秘密在这里呀,孩子们知道了颜色鲜艳的食物里夹杂了色素和香精,然而这些食物吃多了对身体是没有好处的。
老师要抓住契机引导教育孩子,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获取经验,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延伸活动:
教师交给孩子们一个任务,让他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彩色汤圆,再次感受一下制作过程和效果,并把所获得的经验和家长分享。
周一回来后,不少家长向老师反映周末孩子在家像小老师一样“教育”家长不能再买漂亮的有色素的食物了等等。家长在家园联系手册上写到:我们和孩子一起做汤圆,感受到了亲情,同时也受到了教育,感谢老师。孩子们也围着我兴奋的讲解着……
五、获得的理念提升
这个活动是由孩子们生成的,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同时在孩子们的尝试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同伴的合作意识提高了,任务意识加强了,有了一定的责任感。虽然看似我们的活动没有成功,但我们获得了可贵的经验,这对他们的将来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科学探索活动对我们平时的“理所当然”是一种挑战,再次验证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孩子们融会贯通的把验证的结果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生活经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执笔:吴海琳
大班科学活动“五彩路”案例研究
——研究的问题:实践与验证
一、活动由来
本活动来源于一次自发的玩光碟活动。当孩子们用废旧光碟进行装饰和制作活动时,他们突发奇想,把光碟铺得长长的,然后兴奋地说:“铺小路啦!”就这样一个简单自发的游戏,孩子们却玩得很投入。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能否追随孩子的兴趣,把孩子的零散经验做一个提升,以铺路为切入点,让孩子“感知同一距离两点间直线最短”呢。那么,在活动中哪种形式可以让大班的孩子更主动地投入活动去进行探究呢?考虑到活动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尝试以合作为操作形式,以“实践与验证”为活动主线来贯穿活动,尝试在大班开展了这一科学、数学相结合的探索活动。
二、活动目标
1、乐意在活动中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乐趣。
2、探索、感知同一距离两点间直线最短的原理。
3、能掌握光碟排队的方法,并对操作进行统计。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废旧光碟若干、记录表、数字、软尺、绳子
2、场地布置:外婆的家,五只小兔(以外婆家为圆心,五只小兔的家在圆上,距离相同。)
四、活动过程与分析
第一次教学实践:
创设情境,初步猜想和实验:
教师:兔外婆过生日了,小兔们都要去给兔外婆庆祝生日。
讨论:猜猜哪只小兔到外婆家最近?用什么方法知道?
过程实录:孩子们观察场地,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是1号小兔离外婆家最近,有的说是2号小兔,有的说是3号小兔。教师让幼儿大胆猜想。这时,教师再趁热打铁提出新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小兔离外婆家的距离呢?”幼儿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用脚走一走,有的说用尺子来量一量,有的说要去找个长长的竹竿。
最后大家决定用软尺来进行测量。在拉软尺验证每一只小兔到外婆家的距离是一样的时候,孩子们都很兴奋,他们体验到了测量工具在实际中的运用价值。
在学习方法上,“做中学”强调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面对问题提出猜想。这主要是引导幼儿动手之前先动脑,以发挥幼儿想象力。可见,猜想是整个活动的开始。但是,猜想不是空想也不是瞎想,它是在幼儿一定知识经验基础下进行的推断。猜想活动就像一条线,幼儿依照这条线索进行科学实验和记录、交流。
第一次铺路:“小兔子们要去给外婆过生日,但去外婆家的路还没铺好,你们来帮助小兔子铺路,好吗?”
接着幼儿就利用现有的材料“光碟”来帮助小兔铺路。他们有的铺得直一点,有的是弯弯曲曲的。当教师提出:“用什么方法知道哪一条路最长?哪一条路最短?”时,幼儿就提出来,可以“数一数光碟有多少个就可以了。通过记录光碟的数量,幼儿又有了新的发现:“直一点的路用的光碟数量就少,弯弯曲曲的路用的光碟数量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