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
23886000000009

第9章 案例研究(7)

整个活动过程没有蕴藏深奥的科学道理,而是让幼儿在轻松的尝试操作情境中通过猜想、探索、发现、再尝试等环节积极寻求答案,不仅激发起他们的探索欲望,还使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执笔:曾凤凤

小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子》案例研究

——小班开展科学与数学相结合活动的指导

一、活动的由来

各种各样的瓶子在幼儿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一次和孩子们在户外玩用废旧瓶子自制的体育器械时,几个孩子的动作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把瓶子放在耳边摇晃,然后打开盖子,看一看,再盖上盖子,再摇晃……几个孩子不约而同做着同样的动作,互相开心地笑着。小班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主要通过对物体的看、听、摸、闻、尝等操作活动进行,它与“玩”往往是同一过程。那么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幼儿观察常见的喜欢的事物、现象,对认识它们感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简单表达感知、操作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形成了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因此,便产生了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子》,不仅让孩子们从中获得相关的科学探索经验,而且教师从中探讨了小班科学与数学活动有机结合的指导策略。

二、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制作的乐趣。

2、尝试分类比较,了解由于物体软硬不同影响声音的发出。

3、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选择正确的材料制作瓶子乐器。

杜威曾说过,儿童当前的兴趣和经验如同教育的“起点”,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如同教育的“终点”。受到杜威这一观点的启发,我们应该根据幼儿当前的兴趣和经验水平,判断出可能实现的目标,构成有效的教育教学。因此,在这个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把目标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不同材质的物体发出不同声音的基础上,能大胆选择正确的材料制作瓶子乐器。当中渗透了数学领域中的分类知识,科学与数学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便成为了幼儿在此次探索活动中的工具、依据,缺一不可。

三、活动准备:

带有盖子的瓶子若干,珠子、回形针、铃铛、积木、纽扣、豆子、线团、碎布、棉花、海绵块等,音乐

四、活动过程与分析

第一次尝试:

在确定了活动目标后,我们进行了活动材料的收集:带有盖子的瓶子若干、珠子、回形针、铃铛、积木、纽扣、豆子、线团、碎布、棉花、海绵块、面巾纸、音乐,并进行了活动。

通过以情景“熊妈妈送礼物”导入,启发幼儿对操作材料和内容产生兴趣后。幼儿便在宽松、安全的氛围中,通过摇一摇、听一听,初步感知声音的异同。这个时候,我提出了问题,引导幼儿根据探究发现,进行分类:“你的瓶子会唱歌的,请坐到这里;你的瓶子不会唱歌的,请坐到那里。”孩子们摇一摇,放在耳边听一听,发现瓶子很容易发出声音的,他们便纷纷坐到了一起;使劲摇,很难听到声音,大部分幼儿都因听不到声音而感到失望,然而也很快意识到老师的要求,坐到了一起。只是,有一个孩子手里拿的瓶子能够发出声音,他却坐错了,因为他的出错,另一个孩子也随之出错了……

小班孩子对分类的知识虽然没有系统性的认识和了解,但是由于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分类的经验,如在收拾玩具时,我们会要求孩子把相同类型的玩具分篮子放好。因此,他们仍然能够较好地根据自己的发现分类坐到指定的地方。

在一起分享探究结果后,孩子们有了初步的感性经验,教师及时对孩子的发现进行了总结,把他们获得的感性经验提升到理性阶段,而这个提升恰好又借助了分类的知识:“装着回形针、珠子、铃铛的瓶子会唱歌;装着碎布、麻绳、棉花的瓶子不会唱歌。”

第一次活动尝试中,丰富的材料操作材料的确有利于孩子的自由探索。如果说通过自己亲身操作感知声音的异同,是孩子认知的感性阶段。那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根据发现进行分类比较,进一步了解因为内容物的不同影响声音的发出,这便是孩子认知的理性阶段。最后,根据发现,大胆选择材料制作瓶子乐器,这是把新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运用、提升的阶段。

从活动中,我们发现,运用数学手段来支持科学探索活动,的确能提升了幼儿操作发现过程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但是,第一次尝试中,根据探索发现进行分类时,针对有孩子出错的情况,引发了我们思考如何能够提高探索发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如何通过分类手段更有效地帮助孩子探索发现,使活动更具教育价值?带着这些问题,便产生了第二次尝试。

第二次尝试:

第一次尝试中,提供操作的材料虽然丰富,但是对比性不强。第二次活动尝试,在材料提供上,增加了更多软硬对比大的材料(珠子、回形针、纽扣、豆子、线团、碎布、海绵块等),以求在感官上对孩子有更大的刺激,更强烈地感知操作发现。

在看一看,比一比环节中,我们增加了标志提示,并有意识地要求幼儿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多感观感知,最后进行分类比较。以直观、具体的方式帮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由于物体软硬不同影响声音的发出的现象。

过程实录:“为什么有的瓶子会唱歌,有的不会唱歌呢?”孩子们理所当然地回答:“因为有的瓶子里装着东西,有的瓶子里没有装东西。”当引导幼儿打开瓶子后,他们更诧异了:“都装着东西,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我把早已准备好的两个托盘展示出来,其中一个托盘贴着一个笑脸。幼儿根据要求,把容易让瓶子唱歌的东西放在有笑脸的托盘里,把不容易让瓶子唱歌的东西放在没有笑脸的托盘里。

装在瓶子里的东西,根据发现的不同,被分类放好了,这时候,孩子们又有疑问了:“为什么这些东西容易让瓶子唱歌,而那些就不容易呢?”孩子天生就有主动探索的需要,还没等老师提示,孩子们已迫不及待去摸摸、捏捏了。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幼儿通过触觉进一步进行比较,感知软硬的过程。

通过操作、发现、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孩子们终于发现了秘密:把硬的东西放瓶子里,瓶子容易唱歌;把软的东西放瓶子里,瓶子不容易唱歌。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尝试中,强调的是“容易”而不是第一次尝试中的“会”。这体现了即使是幼儿的科学活动,讲求的也是一种严谨性。

孩子有了新的发现,顺理成章地便提升了生活经验。于是,制作乐器瓶子的时候,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教师投放了一些新材料,引导幼儿根据新获得的知识经验再一次进行比较、分类。

制作瓶子乐器的环节将幼儿的知识运用推向了高潮,孩子们充分感受着快乐和成功,兴趣也得到了再一次的提升。然而,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又有了新的疑问。

浩浩将一块积木放进了瓶子,盖紧盖子,把瓶子放在自己耳边摇了摇,“咚咚咚”浩浩笑着说“真好听!”于是,他把瓶子凑近了琳琳的耳边,用力地摇了摇,“咚咚咚”琳琳也笑了,说:“是小鼓的声音!”得到了同伴的认可,浩浩的兴致一下高涨了,继续往瓶子里放了更多的积木,再摇一摇,声音更大了。琳琳说:“是大鼓的声音!”他们的交流引来了其他幼儿的注意,大家都在心里构建起了粗浅的知识经验,也饶有兴致地去操作验证。璁璁兴奋地来告诉我:“把一颗豆子放进瓶子里,是下小雨的声音;把许多颗豆子放进瓶子里,是下大雨的声音。”

在孩子的主动探索、交流中,他们渐渐地意识到东西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到瓶子发出的声响。相同的瓶子,相同的内容物,装得越少,声音越小;装得越多,声音越大。可见,数学和科学本来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孩子们在这个本来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活动中,通过操作、发现,潜移默化地获得了数学的概念和能力——大小及多少的对比,而这些数学概念往往又是推动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与科学的有机结合,使幼儿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好的转变,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建构为主的学习,而不是跟随老师去寻找一个个固定的答案。同时培养了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了可贵的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事实、以事实来作为判断依据的科学态度,重要的是还发展了数概念。

有了大小及多少对比的概念基础,教师抓住了这个契机进一步提出要求:“如果瓶子里塞满东西又会怎么样呢?”孩子们思索着,也积极地去尝试操作。这时,童童兴奋地走了过来,看样子有了新的发现:“把瓶子装满了硬东西也会没声音的!”她的发现引起了孩子们一阵兴奋。大家兴致勃勃地按照童童的做法,把硬硬的东西塞满了瓶子。轻轻摇,没声音;使劲摇,还是没有声音。大家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虽然已经选择了硬的东西,但是把瓶子塞满反而是没有声音的!

孩子的发现往往是偶发性的。作为老师,要善于判断孩子的偶发性发现是否有教育价值,并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这时候,教师的关注,及时发现,支持、鼓励和适当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赞许和参与,会使幼儿更仔细地观察和延续探索活动,它将为幼儿带来更多的欢乐、更多的思考和收获。

幼儿天生好奇好动,特别喜欢动手操作,丰富的材料及他们的互动学习和大胆探究发现,使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萌发主动探索的积极情感。幼儿作为交流者本身能澄清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和结果,有助于同伴间互相修正、补充和强化各自的观点,丰富所发现的事物间的关系,并逐渐获得交流的能力。此外也有助于发现新问题,从而激发进一步的探究,同时还可以在交流中获得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五、获得的理念提升

任何科学教育活动和教师的指导策略所应追求和实现的核心目标与价值就是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能够使幼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终生价值的大目标,是我们衡量科学教育活动成败与否的核心原则。

我们所进行的任何科学教育活动和所采取的任何一个指导策略都应对幼儿的终生发展有意义。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科学的态度是首位的价值和目标,使幼儿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经验是重要的价值和目标。而我们所进行的任何数学活动都被看成是幼儿通过模拟、象征、分析和抽象的过程去思考数量、关系和样式的一种途径。新《纲要》中指出了数学教育的新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真实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那么,如何能在活动中使科学探索与数学学习做到有机结合、取得平衡呢?

我对在《会唱歌的瓶子》中发生的事作了几近全景式的描述。这一描述中,不仅记录了我与幼儿间互动支持的情景,同时也诠释出我的一些指导理念与方法。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孩子们分类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通过分类比较,了解由于物体软硬不同影响声音的发出这一科学现象。拓展了思维,也丰富了科学经验,科学素养因为活动的开展而得到了提升。根据小班幼儿探索和学习的特点,我为幼儿自发的科学活动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环境,同时利用幼儿生活经验相贴近的情景去刺激幼儿的数学思维,利用数学领域中的分类知识作为探索科学的工具,将幼儿园科学活动与数学活动互为整合,使孩子从中获得相关的科学与数学经验。在这个活动中,幼儿正是通过在应用中的经验来感知数学的关系和数学的意义的。而另一方面也形成幼儿可贵的科学精神:即尊重事实,以事实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

执笔:白锦红

大班科学活动“制作遮阳帽”园本教研案例研究

——技术活动的设计优化与组织

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师资培训状况和技术教育实施方法两问题一直以来是科技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园在开展幼儿科技教育的过程中在上述两个方面也同样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们对技术教育的认识、理解及把握还不够,同时,对幼儿认知经验和操作技能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担心等。针对种种问题,我园开展了此类幼儿教师科技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尝试在认同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开放式教学研究模式,研究的重点放在技术教育。试图通过以案例为载体的科技教育研究活动,探索幼儿科技教育的难点——技术教育怎样实施;提高教师对技术教育的认识、理解及实践能力,将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们在实践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

第一次教研活动:

在园长的组织下,大家学习了总课题组相关的文件精神和提倡的教学研究的方法,在介绍了本次教学研究的目的、方法、时间并征得与会者同意后,由园长提出本次活动需要共同研究一个技术含量较多的教学问题,请大班老师讨论一下,把幼儿感兴趣的技术活动题目确定下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各抒已见,讲述选题的理由,大家提出了赛车、衣架、手机、房子、遮阳帽等几个技术活动专题。最后,经过集体评议,将“制作遮阳帽”选定为本次技术教育活动的主题。其理由如下:

1、广州每年的四、五月份就到了夏季,天气炎热,孩子们也萌发了需要遮阳物品的概念。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携带方便,使用简单、轻巧,形态各异、活泼有趣、造型美丽、功能奇特的的遮阳帽早已成了孩子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既能遮住太阳又不影响孩子们的活动,当然遮阳帽是孩子们的首选。制作遮阳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和有内在需求的活动,兴趣与需求将是拓展活动的动力与保证。

2、制作遮阳帽的材料多数是废旧材料,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与行为。

3、遮阳帽是孩子们使用起来非常熟悉、同时对它的结构又比较陌生的工具,这种熟悉使孩子们制作遮阳帽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这种陌生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与创造热情。

4、遮阳帽的制作选材丰富、工具比较简单、操作也不复杂,而且做好了可以让孩子们使用,从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

5、遮阳帽本身的技术含量较高,它不但涉及头围的大小,而且有帽沿的宽窄、帽顶的深度、绑带的长短与松紧等,孩子们在观察、使用、制作和改进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技术在物品中的重要意义。

6、制作遮阳帽要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但只要在达到了必需的技术要求后,可以在外形、款式、造型、多功能和材质上,给孩子们提供了比较广泛的创造的空间。

大家认同了“制作遮阳帽”这个主题后,接着就讨论了活动设计的理念,达成理念认识的共识。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刻的认识到:如果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保证我们的科技教育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就难以组织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教育活动。教学活动是载体,教学研究是保证,教学理念是“主心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