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求人不如求己:如何做一个会说话办事的人
23899500000029

第29章 把事办到位的资本(3)

说服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儿,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古人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韩非子说:“与当权的人谈论大臣,容易让人以为是在离间他们与大臣的关系;与他人谈论小人,则容易使人觉得是在卖弄权势;议论当权者所钟爱的人,容易使人以为自己是在借人之所爱,作为自己的资本;议论其所厌恶的为人,则容易使人以为是在以此试探自己;顺言其事,粗陈大意,会被人说成是胆小怕事不敢进言;深谋远虑,广征博引,则又会被说成是粗俗傲慢,没有礼貌。”

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与古人所处的环境不可同日而语。但对于如何通过劝导说服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虽然劝导不好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但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利于使事情向着好的方面发展。说话并不难,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掌握其技巧。

以退让的态度赢得对方的好感

劝说别人特别是那些抱有成见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退一步。在当前劝说受阻的情况下,先暂时退让一下很有好处。退让态度可以显示出你对对方的尊重,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使其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这样再亮出你的观点来说服他们就容易多了。

1805年奥斯特利茨战役和1807年弗里德兰战役中,俄军被法军打得大败,实力大为减弱,刚登基的亚历山大一世为重整旗鼓,与拿破仑展开了新的较量。他使用了新的斗争策略,以卑微的言辞讨好对方,处处表现出退让的姿态,以屈求伸。

为了对付英国,拿破仑极力拉拢俄国,所以亚历山大一见到他就投其所好:“我和你一样痛恨英国人,你对他采取多种措施时,我是你的一名助手。”1808年秋,拿破仑决定邀请亚历山大在埃尔富特举行第二次会晤,这次会晤,是拿破仑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以法俄的伟大友谊来威慑奥地利。消息传到俄国宫廷,激起一片抗议声。皇太后在给亚历山大的信中说:“亚历山大,切切不可前往,你若去就是断送帝国和家族,悬崖勒马,为时未晚,不要拒绝你母亲出于荣誉感对你的要求。我的孩子,我的朋友,及时回头吧。”但亚历山大却认为,目前俄国的力量还不足,还必须佯装同意拿破仑的建议,应该“造成联盟的假象以麻痹之,我们要争取时间妥善做好准备,时机一到,就从容不迫地促成拿破仑垮台。”

来到埃尔富特后,亚历山大恭言卑词,在两个星期的会晤上,与拿破仑形影不离。有一次看戏,当女演员念出伏尔泰《奥狄浦斯》剧中的一句台词,“和大人物结交,真是上帝恩赐的幸福”时,亚历山大居然装模作样地说:“我每天都在深深感到这一点。”

又一次,亚历山大有意去解腰间的佩剑,发现自己忘了佩带,而拿破仑把自己刚刚解下的宝剑,赐赠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装作很感动,热泪盈眶地说:“我把它视做您的友好表示予以接受,陛下可以相信,我将永不举剑反对您。”

1812年,俄法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十分尖锐,这时亚历山大认为俄国已做好准备,于是借故挑起战争,并且打败了拿破仑。

事后亚历山大总结经验教训时说:“波拿巴认为我不过是个傻瓜,可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以退为进的说服方法在经济谈判中运用得较多,双方谈判如同兵战,能否灵活、娴熟地运用“以退为进”的战术,直接关系到谈判的成败。美国一家大航空公司要在纽约城建立一座航空站,想要求爱迪生电力公司能以低价优惠供应电力,但遭到婉言谢绝,该公司推托说这是公共服务委员会不批准,他们爱莫能助,因此,谈判陷入僵局。航空公司知道爱迪生公司自以为客户多,电力供不应求,对接纳航空公司这一新客户兴趣不浓,其实公共服务委员会并不能完全左右电力公司的业务往来,说公共服务委员会不同意低价优惠供应航空公司电力,那只是遁词。航空公司意识到,再谈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于是索性不说了。同时放出风来,声称自己建发电厂更划得来。电力公司听到这则消息,立刻改变了态度,立即主动请求公共服务委员会出面,从中说情,表示愿意给予这个新客户优惠价格。结果,不仅航空公司以优惠价格与电力公司达成协议,而且从此以后,大量用电的新客户,都享受到相同的优惠价格。

在这次谈判中,起初航空公司在谈判毫无结果的情况下耍了一个花招,声称自己建厂,这就是“退”一步,并放出假信息,给电力公司施加压力,迫使电力公司改变态度压价供电。这样航空公司先退一步,后进两步,赢得谈判的胜利。

出乎对方所料让其领悟办事

反其道而行之是一种说服别人达到办事儿目的的技巧之一,其特点就是被劝者原以为对方会怎么说,但实际上却正好相反,让听者自觉去领悟,从而接受你的劝说意见,按照你的意图办事儿。

有一次,楚庄王十分喜爱的一匹马因长得太肥而死了。庄王竟命令全体大臣致哀,要用棺椁装殓,还要用大夫礼节隆重举行葬礼。文武百官纷纷劝他别这样做,楚王十分反感,下令说:“谁敢为葬马的事来劝说我,格杀勿论!”众大臣都惊惧得不敢说话了。

优孟听到这事,号啕大哭进入王宫。楚王问他为什么哭。优孟回答说:“我是为葬马的事儿哭呢!那匹死去的马,是大王最心爱的。像楚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却只以大夫的葬礼来办丧事,实在轻慢了。一定要用国王的葬礼才像样呢!依我看来,要拿白玉做棺材,用红木做外椁,调集一大批士兵为其挖坟,发动全城男女来挑土。出丧时,要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面陪送,鸣锣开道,让韩国、魏国的使节在后面护卫。还要建造一座祠庙,放上牌位,追封它为万户侯。”

优孟称赞、礼颂楚庄王“贵马”精神的后面烘托出另一种相反的又正是劝谏的真意——讽刺楚王“贱人”的昏庸举动,从而促使楚王改变自己的决定。下面也是正话反说的办事儿范例。

春秋时期一位名叫沮卫的使者,曾使用相反应对的技巧,救了自己的命。有一年,楚国攻打吴国,吴国势单力弱,吴王派沮卫给楚军送一份厚礼,顺便了解一点军情。谁知沮卫给楚兵抓住了,把他绑得紧紧的,说要杀了他,拿来衅鼓(杀牲口,用血涂在新鼓上的缝隙用)。

面对死神,沮卫不慌不忙,面无惧色。楚将惊奇地问他:“你出发前占卜过吗?”

“占卜过的。”

楚将望着被五花大绑的沮卫,洋洋得意地问道:“吉凶如何?”“大吉。”沮卫回答。

楚将高声大笑:“如今就要杀掉你了,还有什么大吉啊!”

沮卫回答:“吴王派我来,目的就是要试探你们的态度。如果你们对我以礼相待,那么,吴国就会放松戒备;如果你们杀了我,还拿我的血衅鼓,吴国一定会百倍警惕。这对吴国不正是件天大的好事吗?”

“然而你自己完蛋啦,这怎么能说是大吉呢?”楚将追问道。

沮卫回答:“我占卜是问国家前途,并非为我个人。如果杀了我就能保全整个国家,对你们有何好处,要是人死了仍有灵魂,那么,我肯定要附在你们的鼓上,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显灵,让你们的战鼓发不出响声,使你们一败涂地!”

沮卫的话入情入理,铿锵有力,说话时毫无惧色,稳如泰山。楚将听了束手无策,思考再三,总感到杀沮卫衅鼓已无好处,只得长叹一声说:“算了,放了他吧!”

沮卫对答如流,口若悬河,舌似利剑,以语言的力量保护了自身。他善于听取对方的话,及时抓住中心,判明意图,然后从反面作鲜明的答复,威慑对方,并以精辟的分析迫使对方放弃了原有观点。

透彻事件消除别人的疑惑

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对某一事物不理解,想不通,往往是疑虑重重,这就需要游说者善于绝情定疑,把道理说透。疑虑消除了,自然就达到了说服、劝导的目的。但消除别人的疑虑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一点一点地、层层递进,穷追不舍,把道理讲明白、讲透彻,这就是层层释疑的方法。1921年,美国百万富翁哈默听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鼓励吸收外资,就打算去苏联做笔买卖。他想,在苏联,目前最需要的是消灭饥荒,得到粮食。而这时美国粮食正值大丰收,一美元可买35.25升粮食,农民宁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这样的低价送往市场出售。而苏联有的是美国需要的毛皮、白金、绿宝石,如果让双方交换,岂不是很好吗?哈默打定了主意,来到了苏联。哈默到达莫斯科的第十天早晨,就被召到了列宁的办公室,列宁和他作了亲切的交谈。粮食问题谈完以后,列宁对哈默说,希望他在苏联投资,经营企业。西方对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抱有很深的偏见,搞了许多怀有恶意的宣传。哈默听了,心存疑虑,默默不语。

明察秋毫的列宁看透了哈默的心意,他讲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告诉哈默:“新经济政策要求重新发展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发展。”经过一番交谈,哈默弄清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和苏联吸引外资企业的平等互利原则,于是很想大干一番。但是说着说着,又动摇起来,想打退堂鼓。为什么?因为哈默又听说苏维埃政府机构,人浮于事,手续繁多,尤其是机关人员办事儿拖拉的作风,令人吃不消。当列宁听出哈默的担心时,立即又安慰他道:“官僚主义,这是我们最大的祸害之一。我打算指定一两个组成特别委员会,全权处理这件事,他们会向你提供你所需要的帮助。”除此之外,哈默又担心在苏联投资办企业,苏联只顾发展自己的经济潜能,而不注意保证外商的利益,以致外商在苏联办企业得不到什么实惠。当列宁从哈默的谈吐中听出这种忧虑,马上又把话说得一清二楚:“我们明白,我们必须确定一些条件,保证承租的人有利可图。商人不都是慈善家,除非觉得可以赚钱,不然只有傻瓜才会在苏联投资。”列宁对哈默的一连串的疑虑,像剥笋一样逐个加以廓清,并且斩钉截铁,干脆利落,毫不含糊,把政策交代得明明白白,使得哈默的心好像一块石头落了地。没过多久,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联租办企业的美国人。

对准对方要害让其办事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劝导说服别人的最根本的两条原则。以理服人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让人从你讲的道理中领悟到其正确性,从而接受你的意见,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需要注意的是劝导说理要对准要害。大凡被劝者往往对某一问题想不开,挽上了疙瘩,怀有成见。要说服之,非对准这个要害不可。否则,喋喋不休,磨破嘴皮,也是隔靴搔痒,不能解决问题。劝导说理要具体实在,既不能讲空话、套话、大话,也不能像作报告那样“宽正面,大纵深”,需要的是实在的论证说理。

下面请看陈毅同志说服一个私营工商业者的故事。

解放初期的一天,陈毅市长到一家纺织业厂里,他笑着说:“老板,我冒昧来访,欢迎不?”

这位老板正为一件事发愁,便发起牢骚来:“陈市长,今天工会又来要我废除‘抄身制’。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工人下班有抄身婆搜身,还经常丢纱呢,如果取消抄身制度,纱厂不被偷光才怪呢!”

陈毅品了口茶,不紧不慢地说:“要说办工厂、买机器,我要拜你为师。因为我只当过工人,没有经营过工厂嘛!要说管理工人,教育工人,你要向我学习哩!我参加了革命,就一直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在这方面我可以给你当参谋,还带‘长’呢!你倒是要我这参谋,还是不要?”

经理连声说:“要,要,请您快说。”

“我在法国当过工人。那个工厂大得很,老板也比你厉害得多。厂子四周筑起高墙,拉上电网,还雇了一大帮带枪的警察,对每个下班的工人,从头搜到脚,那过细的劲头,身上硬是连一根钉也藏不住。但结果呢?原料、零件还是大量丢失,为什么呢?老板把工人只当成会说话的工具,劳动很重,工资很少,工人实在无法养家糊口,工厂赚了钱对工人毫无好处,他们为什么不拿呢?现在不同!工人翻身当了主人了,他们懂得生产经营搞得好,新中国才能富强起来,工人才能改善待遇。你们虽是私营企业,但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可以有利于国、有利于民。所以,以我之见,你应该在纺织业带头,用我的方法试试看,废除抄身制,关心工人利益,待工人如朋友,如弟兄,有困难多与他们商量着办。我相信眼前的困难会克服的。”

经理听了连连点头:“想想是有些道理。”第二天,他就主动找工会研究,决定废除抄身制。

陈毅同志一番话,使资本家奉若神明的“抄身制”取消了,足见劝说有术,言之有力,这正是以理攻心的威力。

以理服人最重要的一点是摆事实,出言有据,事实确凿,对方的观点就会不攻自破。

1946年1月,李先念司令员在武汉与美蒋进行中原停战谈判,国民党谪系实力派人物郭忏,大放厥词,指责我军在停战令下达后进攻国军,还编造了所谓证据借以虚张声势,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面对郭忏贼喊捉贼的卑劣伎俩,李先念司令员慢慢站起来,说:“首先,我有一个问题请教郭将军,”他用反问语气:“有道是‘水有源,山有主’,抗战八年,你们的部队一直待在什么地方?你们驻在我黄陂河口、塔尔岗、安陆的赵家棚、积阳山等地的部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同日本鬼子打过仗?你们从未来过这些地方,怎么说这些地方被我们侵占了呢?”

郭忏面有难色:“这个……”引起记者们的嘘声唏语。

李先念继续说:“抗战八年,我们新四军五师一直坚持在敌后,解放了90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抗击日伪军20余万人,经历大小战斗达万余次,消灭了大量敌人。这些历史事实,不是郭将军所能否认的吧?不仅黄陂河口、塔尔岗、安陆的赵家棚、积阳山等地是我军的陆地,而且整个鄂、豫、皖、赣边区都是我军收复的失地。这里的每一座村庄、每一个山头、每一条河沟都有我们战士的鲜血和汗水,都印下了我们战士的足迹!”

李先念出言有据,慷慨陈词,驳得郭忏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以理服人还有许多技巧,比如从论据、论证、论点方面进行说理,都能达到目的。

转移话题调动对方的谈兴

说服别人时往往有说不下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死说硬劝,必然会适得其反,走入死胡同,如果此时转移一下话题,引发他的兴趣,并造成浓烈的沟通气氛,从而为说服对方打下良好的基础。

某中学唐老师悉心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出版了20万字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该校的文学社小记者到唐老师家采访。让唐老师介绍写书经验,唐老师面带难色,认为只是一个专题学习,谈不上什么经验。

小记者抬头望着墙上的隶书说:“唐老师,这本书是您写的吧?”唐老师:“是的!”

小记者:“那么请您谈谈隶书的特点,好吗?”

这正是唐老师感兴趣和愿意谈的话题。师生之间的感情逐渐变得融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