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求人不如求己:如何做一个会说话办事的人
23899500000057

第57章 演讲中独占花魁的资本(4)

顿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欢笑,接着便鸦雀无声,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地听他只有15分钟的发言。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为人一向孤傲。一次,在为他举行的饯别宴会上,大家入席坐定,都有点拘谨。一时宴会的气氛极为沉闷,大家谁也不愿先打破僵局。

张大千为了打破尴尬的局面,便端起酒杯来到京剧大师梅兰芳的面前,举杯说道:

“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所以,我先敬你一杯!”

众人听毕,全都愣住了,就连一向以见多识广著称的梅兰芳也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接着,张先生笑着说:

“你是君子,因为你只动口不动手,而我是小人,因为我只动手不动口,你说这杯酒该不该我敬你?”

一番话,逗得满堂宾客开怀大笑,梅兰芳也乐不可支,举杯一饮而尽,整个宴会的气氛顿时变得极为热烈。

张大千的这种幽默有点自我解嘲的味道。但对于活跃气氛来说,的确是神来之笔,让人佩服。

自我解嘲式的幽默在开场白中最为常见,效果又最为明显,往往能博得听众的好感。

1990年的春节晚上,台湾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凌峰给广大的电视观众作自我介绍时,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在下凌峰,我和文章不一样,虽然我们都得过‘金钟’奖和最佳男歌星称号,但我是以长得难看而出名的。

所以呢,大部分的女观众对我的印象不是很好。她们总认为我是人比黄花瘦,脸皮比炭球还黑……”

这段自我贬抑风趣幽然,表现出凌峰的豁达、坦率和随和。当然,观众也会报以热烈的掌声。

幽默的语言,会令你大受欢迎,受益无穷。因为,人人都想快乐一生,幽默、风趣的演讲自然会使听众对你另眼相待。

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在演讲中运用排比句式,可以净化思想、加强语势、增强语言的节奏和韵律。用它来说理,可以使论述细密严谨;用它来叙事,可以使事物集中完美地表现;用它来抒情,可使感情激昂奔放。

罗斯福著名的演讲——《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中,曾有这样一段话:

“昨天,日本政府已发动了对马来西亚的进攻。

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香港。

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关岛。

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菲律宾群岛。

昨夜,日本人进攻了威克岛。

今晨,日本人进攻了中途岛。”

这段话简洁有力,掷地有声,充分说明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性和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话虽不多却句句切中要害,激起听众对日本法西斯无比的愤恨。

美国著名的黑人解放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不仅是个卓越的政治家,革命家,还是一位雄辩家。他的演讲好似春风化雨,能激发起美国黑人内心无比的激情。

1963年8月2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自由进军”黑人集会上,马丁·路德·金再一次为千百万黑人作了演讲,其中有几段话极为精彩:“……

100多年前,一位美国伟人签署了《解放宣言》。现在,我们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站在他纪念像投下的影子里。

这份重要的文献,为千千万万正在非正义烈焰中煎熬的黑奴点起了一座伟大的希望灯塔。这文献,有如结束囚室中漫漫长夜的一束欢乐的曙光。然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都不得不面对黑人依然没有自由这一可悲的事实;100年后的今天,黑人的生活依然悲惨地套着种族隔离和歧视的枷锁;100年后的今天,在物质富裕的汪洋大海之中,黑人依然生活在贫乏的孤岛之上;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的阴暗角落里艰难挣扎,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放逐。

所以,我们今天到这里来,揭露这骇人听闻的事实。

……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

这就是我带回南方的希望。

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把绝望的大山凿成希望的磐石;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将我国种族不和的喧嚣,变为一曲友爱的乐章;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一同工作,一同祈祷,一同奋斗,一同入狱,一同为争取自由而斗争。因为,我们明白,我们终将得到自由,我们终将得到原来属于我们的幸福!”马丁·路德·金的这番讲话,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黑人们流下了眼泪,白人们也流下了眼泪。黑人们为他们所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而伤心、难过。白人们也许是良心受到谴责,也许是感到对这一切自己无能为力而深感不安。马丁·路德·金使用的一段段的排比,言辞恳切,情深意长。既是对黑人遭遇不平的声讨,又是战斗的号角,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极富感染性和鼓动性。

我国著名的改良家梁启超曾写过一篇《少年中国说》的文章。在文章中,梁启超也大量运用了排比,表达了他对未来中国繁荣、富强的期盼;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只有重视青少年的发展,教育才是强国之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寥寥数言却寄托着巨大的爱国之情,在那个被人欺凌的年代里,民富国强是每一位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梦想。这几句话既是国人们的热切期盼,也是他们坚定的信念——中国一定要雄于地球。

运用对比效果明显

举出两个相对或相关的事物,造成一种强烈的对比,使真的更真、善的更善、美的更美,或者通过相关比较使人们提高认识,提高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进而达到我们演讲的目的,这便是比较对照法。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宁戚去见宋桓公。深深行礼之后,只见齐桓公置若罔闻,根本不拿正眼看宁戚,非常傲慢。

宁戚见此情景,叹了口气,故意说道:

“宋国真是危险啊!”

宋桓公惊讶地问道:

“你这话什么意思?”

宁戚反问道:

“你和周公相比,谁更贤明?”

“周公是圣人,我怎么敢和圣人相比!”宋桓公答道。

宁戚于是接着说道:

“在周最强盛的时候,周公只要听说有人要见他,即使正在嚼着饭,也会急忙把饭吐出来,去会见客人。即便是这样,他还怕怠慢客人。可是,大王您呢?宋国现在已经国势危急,国内接连发生杀死国君的事情。大王您的王位并不可靠。就算您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大家恐怕也不愿意到您这儿来,何说您还这样傲慢呢?宋国的处境还不危险吗?”宋桓公羞得满面通红,连忙道歉:“我没有治国经验,请先生不要介意。”

宁戚将周的强盛与宋的衰落,周公的谦逊与宋桓公的傲慢进行了对比,从而使宋桓公受到强烈的震撼,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宁戚道歉。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宣王召见颜斶。

齐王对颜斶说:“你过来!”

颜斶却以同样的口气对齐王说:“你过来!”

齐王不悦。齐王手下的文武大臣也十分不满。

齐王身边的一个卫士走过来,指着颜斶说:

“你是什么身份?敢对大王无礼。大王贵为一国之君,你这样跟大王说话成何体统?”

颜斶从容地回答道:

“如果我到国君面前,那就是趋炎附势;如果国王到我面前就是礼贤下士,大家说趋炎附势与礼贤下士,哪一个更好?这不需要我回答了吧!”齐王大怒:“到底是国君身份高贵还是你的身份高贵?”

颜斶不动声色地说:

“大王息怒,的确是士高贵,国王不高贵。当年秦穆公率兵攻打齐国,当他们的大队人马路过士人柳下惠的墓地时,秦穆公下令:凡到柳下惠墓地五十步范围内打柴煮饭、割草喂马的,杀无赦!

后来,当秦与齐交战时,穆公又下了一道命令:凡能割下齐王脑袋者,封万户侯,赏黄金万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活着的国君脑袋,还比不了死人坟墓上的一根野草!”

顿时,齐宣王被气得目瞪口呆,哑口无言。

“趋炎附势”与“礼贤下士”、“士人坟头上的野草”与“活着的国君脑袋”,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齐宣王也只有干瞪眼的份。

有这样一篇演讲,就充分运用了对比的技巧,文中写道:亲爱的同学们,同在一辆车上,有人在奋进,有人在沉思,有人在昏睡,有人在挥霍,还有人可能中途下车、销声匿迹……生活给予我们每个人的,不可能像天平称量过的那么均衡、准确。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也有许多不同。但是通向理想的、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我们用什么动力,以什么态度,怀着何种目的,以什么样的方式前进!”

演讲者将不同生活态度的人加以对比,从而阐述出演讲的主题:不要抱怨生活对你不公,应该做生活的强者。

对比不仅仅可以是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也可以是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在某些场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对比,不仅能给你的语言增添几分文学色彩还能有其他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1952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上,当年的最佳女主角奖颁给了雪莉·布丝莱。也许是太激动了,布丝莱在上台领奖时被台阶绊了一下,险些摔到。在这种场合,在全世界瞩目的舞台上这种失态行为显然不妥。但雪莉·布丝莱却巧妙地借题发挥,在领奖之后的答谢演讲上,她说道:“我知道能得到这个奖很不容易,就像我刚才差点摔跤一样,我经历了漫长的艰苦跋涉,才到达事业的高峰。”

她的这番话既巧妙地为自己摆脱了尴尬,又说出了自己获这个奖是通过艰苦的努力得来的,名至实归,真可谓一语双关。

形式各异完美收场

整个演讲犹如画龙,而演讲的最后则犹如点睛,好的结尾能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卡耐基曾说:“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缄口之前挂在嘴边的词儿,可能使人记得最久。”

演讲的结尾通常有概括总结法、号召鼓励法、赞颂法、引用名人诗句法等等,要根据演讲的主题选择恰当的结尾方法。

著名演讲大师李燕杰在一篇题为《心上绽开春花,芳草绿遍天涯》的演讲中,是这样结尾的:

“雷锋——

我是在写啊

我们阶级的

整个新一代的

姓名;

且看这里:

遍地青松

个个雷锋!

快摆开

你们新的雁阵呀,

把这大写的

‘人’字——

写在那万里长空……”

李燕杰引用了现代诗人贺敬之的《雷锋之歌》中的一段作结尾,这种引用诗词作为结尾,可以显得整篇演讲高雅优美,能给听众留下一种余韵,使他们得到更深的启发。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演讲都适合以诗词歌赋作结尾,只是针对那些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听众,他们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够领会那些诗歌的深刻含义。否则,对一般的听众而言,如果他们不知所以然,就会觉得演讲者是在故作姿态、哗众取宠。那样的话,整篇演讲岂不是前功尽弃。在一次学生演讲大赛上,一名参赛选手是这样结尾的:“朋友们,我们这一代是跨世纪的一代,是肩负重任的一代。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我们肩负着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重任,肩负着几十亿炎黄子孙殷切的期待。所以,我们应当更加努力,立志成才,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而拼搏,让它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样我们才能前不愧对祖先,后不愧对子孙,“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飞”。朋友们,炎黄子孙从来都是不甘落后的,让我们努力奋飞吧!”这样的结尾,情绪高昂,文字优美,鼓动性强,属于号召鼓励性结尾。这种结尾能使听众焕发出激情,鼓励他们的行动,同时随着演讲者激昂的讲述,也可以将演讲推向高潮。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著名的演讲《论持久战》,毛泽东演讲的结束部分是这样的:“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视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

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这就是概括式的结尾,语言简洁明了,将演讲的全部内容浓缩为几句话,使听众加深对演讲内容的理解。这种结尾最为常见,效果也最为明显。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是用这样的方式结尾的:“……可惜中国要想改变太难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流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得了,不是有一条很大的鞭子抽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的。

我想这鞭子总归要来,好与坏是另外一个问题。然而总是要打到的。但是,从哪里来,怎么地来,谁也不知道。”

这种导问式的结尾,能让听众陷入沉思,回味良久,同时也给人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用这种方式结尾,颇为含蓄,耐人回味,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总之,演讲如何收场做到不拘一格,重要的是龙已画好,如何点睛才能恰到好处,浑然天成,就需要演讲者细心琢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