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细说中国佛教
23973400000020

第20章 明朝佛教(2)

法海寺,坐落在北京石景山区翠微山南麓。这里山峦起伏,苍松挺拔,翠柏参天,风景宜人。因古刹法海寺中保存着珍贵的明代壁画,故一直是旅游圣地。法海寺至今巳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据寺内现存的“法海禅寺碑”记载,明英宗朱祁镇的近侍太监李童,忽做一梦,寻遍京西名山米到此处,见这里峰峦环抱,树木葱郁,正与梦景相符,遂首先倡议在此建寺。他向当时许多百姓、官挞、喇嘛和僧尼募钱,于明正统四年(1439)闰二月廿二日动工修建,到正统八年(1443)十月才完工,前后历时五年之久。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还动员众多的能工巧匠从事这项浩大的工程。当时这座寺院内建有大雄宝殿、护法金刚殿、钟鼓楼和云堂、厨库、寮房等,规模宏伟,装修绚丽。英宗朱祁镇特赐名为“法海禅寺”并颁《大藏经》一部,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一座皇家寺院。

经过五百多年漫长的岁月,今天法海寺建筑群仅有大雄宝殿一处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这座大殿的四面墙上,至今完整地保留着九幅明代极其优秀和珍贵的壁画。这九幅壁画分布在大雄宝殿北墙门的两侧,殿中佛像座龛背后和十八罗汉身后两而山墙上。

佛龛背后绘的是观音、文殊和普贤三尊菩萨以及他们的眷属和坐骑。其中以中间的水月观音画得最为传种。她肩宽袒朐.肩披轻纱,薄似蝉翼,胸饰璎珞,表情温和,屈右膝盘左腿而坐,形态庄重大方,给人以清新明净、和蔼温柔、“出世超凡”之感。十八罗汉身后的两幅壁画,以如来佛和飞天为主,衬以牡丹、月季、芭蕉和菩提等,加以祥云缭绕。更显得神佛庄重肃穆,犹如传说中的“梵天佛地”的境界。

大雄宝殿内最为珍贵的壁画要算北墙门两侧所绘的“礼佛护法图”。由帝后.天龙八部和众鬼组成浩浩荡荡的礼佛护法行列,两幅共有人物35人,三五成组,互相呼应,统一而又有变化。人物服饰华丽,仪表庄重温雅,色泽艳丽而浓厚。

左面一幅的内容是:走在队伍最前列的是四个肤肌丰润,表情庄重的女像,一个侍女手托花钵走在最前面。接着是女后双手合十缓缓前行,另外两个侍女捧盘跟随在后,后面簇拥着一群撑幡的嫔从。在她们身后护卫的是立眉瞪目、体态魁梧的广目和多闻天王。中部所绘是如意观音,她的脚下有狮子、狐狸和豹。观音前面走着三个女像,一个手托菩提树,两个撑着飘拂着的宝幡。观音身后也有两个女像,前者着凤纹白衣云头华履,后者手拿扇子,左手抚着一个合掌膜拜的童子。后部所绘是金刚、力士、小鬼和帝王。金刚手执斧钺,力士拿着杵,一个小鬼扛着长锯,另一长发鬼手撑风幡,他们都伴随着一个戴冕旒的长发帝王在行进。

右面一幅的内容是:前部绘帝王和女像。它以一个手捧插有珊瑚的铜壶的俊美少女为先导, 随后是头戴冕旒、神态肃穆的帝王,帝王身后分别是撑幡 和捧盘的伴随仕女,护卫他们的是怀抱琵琶和手执宝剑、身 披甲胄、威猛逼人的僧长天王和持国天王。中部所绘是八 只手臂拿着不同法器的八臂观音,伴随她的是手持香炉的 比丘和举幡女郎,随后是天帝和天后。天后裙带艳丽多彩, 神态丰富多姿。跟随天后的还有一个手捧铜镜的仕女。壁 画的后部绘的是不空绢索观音、韦驮以及帝后,结尾是一 个长发夜叉和捧着珊瑚瓶的鱼精。这些佛画.都是严格遵 照佛教的仪轨,没有儒道掺杂的痕迹。

大雄宝殿顶部三个藻井天盖上所绘“曼陀罗”、天花板 上以梵文代表的“毗卢遮那佛”、菩提像,都绘制得极为精 美。彩画以翠绿和靛蓝色为地描金制作,显得异常华丽严 谨,形式朴素大方。“斗八藻井”和“曼陀罗”彩画是明代 建筑中独具特色的珍贵遗存。全殿壁画共绘人物77个,既 有男女老幼,又有神佛鬼怪,而且姿态各异、神情不一:有 说法和坐禅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进的,还有冉冉飞舞的。所绘人物、禽兽、神怪和草木等,不仅形象真实美好,而且生意盎然,谐调明快。所绘帝王气宇轩昂,神态自若。妇女则仪容丰满、美丽、温柔、和蔼可亲。至于天王、金刚和力士,不仅绘出了勇猛威武的神态,而且还充分绘出了作为护法卫士的雄姿,表现了对释迦皈依的无限诚心。人物服饰和装束也是华丽多彩,千姿百态。妇女梳着各种不同样式的发髻,戴着各式首饰、璎珞、钏镯和花朵;男人穿戴着不同式样的冠帻、衣衫和盔甲,衣服上绘着团凤、龟背、团鹤、宝相花、菊花和凤戏牡丹等图案,皆精细艳丽。童子则梳着发辫,活泼天真,讨人喜爱。通过画工细致入微的绘画技巧,从生理特征上,使人们易于分出他们的性别年龄,从服饰发式、行动举止及构图关系上,又可鲜明而准确地分辨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这就是艺术的成功之处,她充分体现出画工们的非凡艺术才能。

法海寺壁画采用重色绘制而成,由于较多的使用朱砂、石青和石黄,特别是在人物的璎珞、盔甲、钏镯、兵器和裙带上大量使用“描金”和“沥粉贴金”的方法.使壁画显得格外金碧辉煌。很多地方使用了“叠晕”和“烘染”的手法,就更增加了画面的华贵之感。法海寺的壁画是明代艺术宝库中的杰作,她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壁画艺术的光辉传统,在我国壁画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这些优秀的壁画究系何人所绘,四五百年来一直是个谜。最近几年在法海寺附近发现一块明正统九年(1444)甲子冬日太监李福善等立的楞严经幢,其上所题的助缘协力善人的题名中,除了瓦匠、石匠、雕花匠、妆銮匠等各色工匠的名字外,还有捏塑官陆贵、许祥,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林等15人的题名。经幢是法海寺修建完工后第二年所立,为工部营缮所副京口陈敬所书,幢上所列人名无疑都是当时工部营缮所所属来修建法海寺的工匠。由此可知,法海寺这些精湛的艺术杰作,就是出自这些画士官和画士之手。

大慧寺及其雕塑

大慧寺位于北京西郊魏公村。老北京的寺庙特别多,有庙就有佛,大慧寺里正是有一尊精美的大佛,大慧寺俗称大佛寺。

大慧寺的大佛原是一尊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铜质立像,高17米,是北京地区最大的铜佛,铸造于明代。这尊铜佛,在日伪时期,被日本侵略者劫毁,用去造子弹。后来,又补了一尊木质大佛和胁侍二尊,隔山的后面原是一尊铜佛,也被日本侵略者毁掉,改为木质佛三尊。补奉上去的大佛造像庄严端正,神韵安详。佛身统高15米,头戴宝冠,方形脸上有三只眼睛,象征能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分持法器的24只手排列有序。其中上面两臂在胸前合十,下面两臂当胸捧宝瓶,身着的套裙上镶嵌着卷草大花边,外系璎珞飘带。造像后有五色祥云和万佛龛,每龛高9寸,内有贴金藏泥的小佛像。每佛当胸合掌。神态各异。或安详,或怡静,或沉思,或遐想,或喜悦,或愤怒,现存百尊。千手观音两边侍立的两个塑像身躯较小,相貌恭谨.左边的一位是男身,他就是“善财童子”,是观音的左胁侍;右边的一位是女身,是观音的右胁侍,叫龙女。

在大悲殿东、西、北三面墙体前,现存28尊立神像,是明代泥塑彩绘,宗教界称二十八诸天。殿内东首第一位的东岳大帝,是道教所奉的泰山神,东岳泰山被认为五岳之首,泰山神为五岳神之尊。其塑像面部颧骨突出,两颊下陷,嘴角仲出一对獠牙,表现出苍老而威严的神态。东首第五尊是著名的雷神.道教认为雷神可以为天“代言”。因此,塑像战裙系腰,满身肌肉突起,手托钢杆,怒目侧视,勇猛的气概溢露于眉宇之间。像高具为3.5米,每像的表情和体态各具风姿,形象生动。文臣雍容庄重,武将强目决眦。各像服饰绚丽多彩,文锦绣簇,金碧辉煌,富于变化。整个造型比碧云寺清代塑造的二十四诸天更生动逼真,是北京地区现存明代泥塑的精品。在东西两壁上绘制了工笔重彩的大型连环画。内容既非佛本生故事,也不是十八层地狱的转轮画,而是描写一个瞥通人,终身为善、超生得道的故啦。翘材比较新颖,人物描绘细致而传神。色彩多用红色,艳丽夺目。大慧寺墙画粗涩,而壁画的线条流畅,文饰花纹繁复而不板滞,层层晕染,无处不精,表现出不同物象的质感。可与法海寺壁画媲美,是明代壁画的艺术珍品。大悲宝殿是一座灰简瓦重檐庑殿顶的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外椭斗拱较大,起了一定支垫作用;内檐为鎏金斗拱,隔架科为一斗三升斗拱。仔细观赏这些不同的斗拱,有的如莲花瓣,有的如梅花朵,有的如龙头,有的如燕尾,风格各异。两层檐之间有采光用的菱花窗。八角藻井内有盘龙镶嵌,井口天花及梁檩上都有旋子彩画,所有桦头各饰一尊木雕彩色小神像,现存19尊。既给大殿增添了宗教色彩,又巧妙地遮掩了梁枋之间的衔接处。整个大殿坐北朝南,整体看来,有高大、浑厚、舒展之感。它经历了480年的风雨,经受了几次大地震的考验,虽然披麻挂灰已剥落、金涂漆饰已失去光彩,仍然傲然挺立,保持着木质本色,不愧是11月代建筑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