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字同甫(也写作同父),原名汝能,学者称他为龙川先生。
浙江永康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死于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终年52岁。他比朱熹晚生13年,早死6年。
陈亮出身于普通庶民之家,八世祖之前,已经“散落为民,谱不可系。”他的八世祖和七世祖都是“自奋于田闾间”的庶民。陈亮的祖父陈益,“少以志气自豪,盖尝入舍选,从事于科举,皆垂得而失。既又以武事自奋,亦弗克如其志。晚乃浮沉里凫,自放于杯酒间,酒酣歌呼。然其孝友慈爱,明敏有胆决,盖天资固如此也。”陈亮的父亲陈次尹,社会地位不显。陈亮出生时,其母年仅岁。所以,陈亮幼年,全赖其祖父母抚养教育,他的祖父对他有很深的影响。他说:“昔皇妣之生我,年才十有四,皇祖、皇祖妣鞠我而教以学,冀其必有立于斯世,而谓其必能魁多士也。故尝形诸梦寐。状元童汝能,以为此吾孙也。少则名亮以汝能,而字以同甫真。惓惓恳恳之意,虽取笑于乡人而不恤。”表现了他的祖父对他抱有殷切的希望和充分的信心。
陈亮十四、五岁,就学于同邑何子刚馆舍。何子刚为人正直,从不依势慕富,自屈于乡,诚心向善,且学识渊博,深令陈亮“心降而诚服”。他追忆说:“方亮未冠时,束书就学于公之馆。公不凡儿待之,其后亮方奔走四方,见公之日常少,而闻公之德谊特多。”可见,从学于何子刚,给陈亮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见面甚少,仍追慕其品行德操。年少长,尝读书于龙窟卧龙山中。
陈亮“才气超迈,有‘平盖万夫’之概(用辛弃疾的《祭陈同甫文》原句),酒酣耳热,语及陈元龙、周公瑾故事,则抵掌叫呼以为乐;睹国势之日非,慨言有经略四方之志,且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陈亮十八九岁时,“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着《酌古论》”,抒发爱国抗金之志,提出了“文武之道一也”的教育主张和为学要旨。爱国抗金、文武一道,成为陈亮和道学家在教育思想上的原则分歧。周葵得其《酌古论》,见而奇之,相与论难,盛赞陈亮为“他日国士也”,请为上客,并授以《中庸》、《大学》,之旨。他回顾说:“绍兴辛巳、壬午之间,余以极论兵事,为一时名公巨臣之所许,而授以《中庸》、《大学》之旨,余不能识也,而复以古文自诡于当时,道德性命之学亦渐开矣。”当时,注重道德性命的道学已甚盛行,而陈亮对《中庸》、《大学》兴趣不大。但是,周葵慕其才华,在参知政事时,延陈亮于幕下,“朝士白事,葵必指令揖先生。”自此,陈亮有了交结一时豪杰,尽其议论的机会。这对他后来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陈亮青年时期,曾与乡人陈圣嘉、应仲实、徐子才等人交游,“相与谈论,而应仲实尤抚摩煦饫,情好之深逾于昆弟。三人皆有文名于乡里,而年事均长,而先生亦以此三人品学兼优,故极愿归心焉。”他自己也说:“亮自十八九岁,获从故老乡人游,故老乡人莫余知也,而陈圣嘉、应仲实、徐子才独以为可。圣嘉之与人交,仲实之自处,子才之特立,皆余之所愿学也。晚与一世豪杰上下其论,而三人者每每不能去心。”可见,此三人对陈亮影响之深。
陈亮26岁时,首贡于乡,录为太学生。27岁应礼部试,不中,并表示对在太学学习不甚感兴趣,他说:“偶为有司所录,俾填成均生员之数,未能高飞远举,聊复尔耳。岂敢不识造成之意,而较是非利害于荣辱之场,不自省悟。来秋,决去此矣。”陈亮参加科举考试不中,深受刺激,并感到在是非利害荣辱之场奔竞,实非志之所在,遂厌恶科举,不满太学。他后来对南宋的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多所批评,正是基于自己青年时期的亲身感受。
这时,“宋金和议初成,朝野忻然,庆得苏息,独先生以为不可。
至临安,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归休于家,杜门读书,学者多归之。”陈亮在金贵族不断侵扰面前一贯主战拒和,表现了坚定的爱国立场。但得不到朝廷的支持。他满怀激情地撰写了《中兴五论》
陈述己见,竟不被理睬,气愤之余,决意归家,以读书授徒为业。数年间,从学者益多,遂立“保社”,进行讲学和研究。(“保社”实与书院性质相同,大概因为当时理学家多以书院讲学为事,故陈亮别立“保社”之名,以示讲学主旨之异。)《陈亮集》卷十有《经书发题》,讲述《书经》、《诗经》、《周礼》、《春秋》、《礼记》、《论语》、《孟子》的大意。
这些大概都是他在“保社”讲学时所用的讲义。这个时期,陈亮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有了重要的进展,形成了重实事、讲实学,致力于经世致用的事功之学。他同朱熹等人性命道德之学的分歧和论争也由此时开端。他说:“辛卯、壬辰(乾道七、八年)之间,始悟空言心悟,于世无补,乃穷天地造化之初,考古今沿革之变,以推极皇帝王伯之道,而得汉魏晋唐长短之由。”又说:“世之学者,玩心于无形之表,以为卓然而有见,万物虽众,此其得之浅者,不过如枯木死灰而止耳;得之深者,纵横妙用,肆而不约,安所谓文理密察之道,泛乎中流,每所底止,犹自谓其有得,岂不可哀也哉!”充分表明了陈亮和理学家的教育主旨迥然有别。
陈亮在“保社”边着述、边讲授,并时常与友人相互议论争辩,前后用了近10年的时间,开创了事功学派的基本理论体系。陈亮的许多重要着作,如:现存于《陈亮集》中的《三国纪年》、《伊洛正源书序》、《三先生论事录序》等,都完成于此时。他的弟子中有籍可考者30余人,绝大部分是在这一时期前来拜师从学的。他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就成为他教学的主要材料。
在这期间,陈亮的家庭屡遭不幸。乾道元年母死;乾道二年父被诬入狱;乾道三年六月祖母死,十二月祖父殁;乾道九年父卒。七八年间连遭四丧,然而陈亮在心情极度悲痛、生活十分困苦的情况下,仍坚持刻苦攻读,潜心着述,讲学不辍。“斯时贫困已极,父死不能举丧,从人贷钱以葬。弟子章椿实左右之。坟墓未干,以宿逋累累,不得不移灵他处,以供教学之用。”“先是,先生贫不能自食,乡人徐介卿令其子硕从先生游,而供食焉。先生未之应。其后计穷,乃馆于其家。”“是年,同邑章椿、章与、章充皆来受业,下年教于其家。”可见,陈亮曾作了一两年的家庭教师。
淳熙四年(1177年),陈亮35岁,因对考试官不满,愤而“弃学校而决归耕之计”。据《四朝闻见录》载:先是“亮试南宫,何澹校其文而黜之,亮不能平,遍语朝之故旧曰:‘亮老矣,反为小子所辱。’澹闻而衔之。”陈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三书》中也说:“臣本太学诸生,自忧制以来,退而读书者六七年矣。虽蚤夜以求皇帝王伯之略,而科举之文不合于程式不止也。去年一发其狂论于小试之间,满学之士口语纷然,至腾谤以动朝路,数月而未已。而为之学官者,迄今进退未有据也。臣自是始弃学校而决归耕之计矣。”
淳照五年(1178年),陈亮36岁,三次上书孝宗皇帝,劝其积极北向抗金,不可苟安于东南一隅。孝宗为之感动,准备予以鴅用,但为诸大臣所阻。等待数日,竟未得皇帝召见,只表示欲授一官。陈亮愤而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继续在故乡授徒讲学。此后,曾两次被诬下狱,遭受极大的折磨。
淳熙十一年(1184年),朱熹致书陈亮,劝他“痛加收敛,绌义利王霸并用之说,以醇儒之道自律。”由此,陈亮和朱熹围绕着王霸义利、天理人欲、三代汉唐、醇儒成人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长达数年之久。现存朱熹致陈亮信函16封,陈亮致朱熹信函8封。陈亮与朱熹的学术思想论争,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等各个学术领域,教育问题也占有很大的分量。
淳熙十五年(1188年),高宗死于临安,金使来吊,态度极为轻慢,陈亮闻知,深感愤慨,再次上书孝宗,陈述复仇之义。因孝宗即将禅位光宗,陈亮的上书未得回复,只好仍归乡教授。
淳熙十六年(1189年),陈亮贫病交困,心情有些沮丧。在致陆伯寿信中称:“亮自七月二十五日一病不知人者两月,自此日里不能吃饭,夜间不能上床,凡二十余日,方渐渐较可。入九月,吃饭打睡,方能自齿于平人,然未至五更,便睡不着,望见暮景,已自如此,不如早与一死为快脆也!”但他仍然在病初愈时,写了《送吴允成运干序》,表示了对当时教育的关注和不满,阐明了与道学家教育主张的原则分歧,他说:“自道德性命之说一兴,而寻常烂熟无所能解之人,自托于其间,以端悫静深为体,以徐行缓语为用,务为不可穷测,以盖其所无,一艺一能,皆以为不足自通于圣人之道也,于是天下之士,始丧其所有而不知适从矣。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陈亮49岁,再次被诬入狱,两年后才获释。绍熙四年,光宗试进士,陈亮时年已51岁,仍决意应试。他的对策深得光宗赏识,被鴅为第一名,授佥书建康节度判官厅公事。
《知不足斋丛书·林下偶谈》详细记述了陈亮应试的事迹:“陈龙川自大理狱出赴省试。试出,过陈止斋,举第一场义破,止斋曰:‘又休了。’举第二场《勉强行道大有功论》破云:‘天下岂有道外之功哉?’
止斋笑曰;‘出门便见哉。然此句却有理。’又第三场策起云:‘天下大势之所趋,天地鬼神不能易,而易之者人也。’止斋曰:‘此番得了。’既而果中选。”
陈亮应试中首选,并立即授官,再次激起奋身报国之志,他在《谢留丞相启》中表示:“数十年穷居畋亩,未谐豹变之怀。五千言上彻冕旒,误中龙头之选。顾今自喜,论古良惭。虽欲有言,莫知所谢。
如亮者,才不逮于中人,学未臻于上达。十年壁水,一几明窗。六达帝廷,上恢复中原之策。两讥宰相,无辅佐上圣之能,荷寿皇之兼容,恢汉光之大度,留张齐贤以遗主上,裨宋广平而冠群儒。静言叨冒之多,知自吹嘘之力。亮青年立志,白首奋身,敢不益励初心,期在重温旧业。出片言而悟明主,尚愧古人,设三表以系单于,请从今日,若徐求其可称,必更得于所图。”他在《谢恩和御赐诗韵》中也说:“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不幸的是,就在得第授官的第二年,未及上任,却溘然长逝了,终年52岁。
陈亮一生着作甚多,现存《龙川文集》三十卷。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亮集》(上下两册)比较完善,是研究陈亮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