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农与工肆之人”教育思想与《墨子》选读
23989600000014

第14章 教育内容(1)

墨翟为了把“农与工肆之人”培养成“为义的兼士”,使其能顺利地登上政治舞台,真正去实践“兴利除害”,他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并有别于同时代所有教育家的教育内容。它有别于儒家的“六艺”;也有别于名家“白马非马”的“辩”学;更有别于道家“学无益”的流于自然。墨翟的教育内容完全服从于他的政治目的和培养目标,完全从当时的社会实际、生产发展的需要出发来安排设计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教育

墨翟代表了“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必然有维护本阶级利益的道德观念。特别是他那近于宗教集团的组织所订立的严格的纪律制度和组织原则,并以此来对弟子进行教育,要他们忠实履行墨家的道义。首先“必去六辟”,即去掉人的喜怒哀乐等七情和一切私欲,从而必须具备: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艰苦朴素、乐于助人、勇于牺牲等优良品德。为此,墨翟主要进行了这样几个方面的教育。

1.兼爱、正义

兼爱和正义是墨翟思想的核心。墨翟把它视为人类的最高道德理念,并以此来教育每一个弟子。兼爱和正义便成了他“上说下教”

内容的根本。

兼爱就是要毫无等差地去爱一切人。墨翟说,“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并用“仁”来对兼爱进行解释]。又说:“仁,体爱也”。墨家“仁”的“兼爱”的道德观念比之儒家的爱有等级差别进了一大步。

正如王焕镳先生说:“墨子的‘兼爱’说,是提倡一种平等的爱,因此,它是对儒家‘爱有等差’这种狭隘观念的突破,无疑是一种进步的倾向。”墨翟认为,当时社会混乱,人相贼害都是因为“天下之人,皆不相爱”所致。因此,他大声疾呼:“是以仁者非之。”“不可以劝劝爱人者。”怎样才能达到相爱而消除一切祸患呢?墨翟教诲大家一定要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只有这样,“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而归根结底都是“相爱生也”。据此,墨翟从家庭成员的相爱而发展为“孝”的道德教育。他说;“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墨翟认为,一个人必先爱别人的父兄,然后别人也才会爱他的父兄。爱别人的父兄和爱自己的父兄不应有别。因此他说:“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墨翟用“兼爱”来解释]孝道并进行其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冲破了狭隘的家庭观念,已具有一定的“泛爱”的意义。这与儒家提倡施教的宗法道德观念有很大的差别,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墨翟“兼爱”的德教,很明显是用来调整或改善当时的社会等级关系,想让劳动者享有一定的地位。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当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不过,在那等级森严和强权暴力的现实面前,似乎又显得软弱无力而很难得以全面实现,这不仅墨家,儒家亦然。

墨翟特别重视“义”。他教育弟子,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为义”,即坚持正义。他把“义”同样看作最高的道德观念,认为是一个人的道德观念中最重要的一项。他说:“夫义者,正也。”“万事莫贵于义。”“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因此,墨翟时时刻刻都在对弟子和其他人“鼓而进于义”。即“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义。”把“义”作为评价、衡量人甚至选拔官吏、举贤使能的重要标准和安邦治国的根本。怎样才算“为义”,墨翟在施教中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要求:一是不损人利己。

他以窃人桃李,取人马牛,攻人之国和杀人越货等为例,认为这一切都是损人利己、不劳而获,是绝对的不义之行。这种“不与其劳获其实,已非其有所取之”的卑鄙恶劣行为,墨家是深恶痛绝的。墨翟进行的正义道德观念的教育,正是他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反映,无疑具有一定的反对剥削、反抗压迫的积极意义,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二是乐于助人。就是要大公无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他人进行无私的帮助。墨翟常教导弟子说:“为贤之道”,一定要“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力和财,体现了物质财富,道则是精神力量,二者不可偏废,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做到。反之,“多财而不以分贫”,则是不道德的行为。墨翟还教育弟子,助人决不能分其彼此。他说:“举义”就是要“不辟贫贱”,“不辟亲疏”,“不辟近”,“不辟远”,就是要一视同仁,一样对待。

综上可知,墨翟所教的“义”的道德观念,正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之间所奉行的急危相救,贫困相助,患难相恤的义气,也正是民间广大劳动群众的传统美德。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依靠这一道德观念的力量,在克己利人,济困扶弱方面,确实起过不小的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2.刻苦俭朴

墨翟一生刻苦俭朴,以大禹为榜样,并以身作则来教育弟子。他为救宋赴楚,行十日十夜,备尝艰辛,可谓刻苦之极。这种不言的身教,深深打动了弟子的心灵,深刻感染了他们。至有禽滑厘那样,“事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墨翟教育弟子的这种刻苦耐劳的精神,得到了后世一致的赞誉。如前述《吕氏春秋》、《庄子》等的记述皆是。

此外,墨翟对弟子进行俭朴的德教,还表现在他坚决反对儒家的劳民伤财的礼乐方面,特别是对丧礼一项,反对最为激烈。他认为:

“细计厚葬,多为埋赋之财者也。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且“败男女之交多矣”。厚葬久丧,无疑是严重浪费物质财富,破坏生产力的大坏事。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导致“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而且不符合“仁”和“义”的道德准则,更是违背孝道。他还说:“若人厚葬久丧,是非仁、非义、非孝子之事也。”因此,墨翟特别重视宣传“节葬”,其基本原则是:“桐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无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这一观念,也为后世所接受,诸如:汉之王充,南北朝之颜之推,宋之司马光,清之唐甄,均主张薄葬节俭。

墨翟的这一教育思想,不仅大大有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节俭,也大大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移风易俗和社会变革。

也完全符合兼爱、交利和仁义的道德要求,是俭朴的美德。遗憾的是,墨家的这一良好的道德教育,虽有弟子随巢子着书六篇传其术,但其后始终没有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广泛的社会效果,而终于被儒家的封建礼葬制度所扼杀。

墨翟从俭朴的道德教育出发,极力反对奢侈浪费,并提出了“节用”的教育主张。他常教育弟子说:“用不可不节”,要“自养俭”。

还说:“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意思是说,志士仁人决不允许巧取豪夺老百姓的财物来满足自己的享乐,凡是极山珍海味以饱口福,致远国珍奇异兽以供玩赏,聚珍珠美玉、舟车狗马以足享受,这一切都是极大的浪费,毫无必要的奢侈。所以墨翟坚定不移地教育弟子并强烈要求各界人士,甚至包括统治者,“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俭朴有利于国,有利于民,不论做什么,总不能违背和损害广大人民的利益。只要能够“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反之,一心想“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一味尽情享乐腐化,那么“国贫而民难治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正是最好的总结。墨翟的这一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前人也多有赞述,如汉代司马谈说:“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墨翟把俭朴这一美德提到了能安邦定国的高度,其远见卓识已可见一斑。历史早已得出结论:俭能兴邦,奢致国亡。

3.守纪奉公

墨家有自已近于宗教集团的严密的教育组织。这个组织有严格的纪律制度,且有近于法律的权威性。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无条件的遵守,而且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腹杀子时就说过:“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这是墨家守纪执法的典范。禽滑厘等人死守宋城,孟胜等人英勇死难,都是墨翟组织纪律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而取得成功的具体表现。

墨翟在施教中,还特别强调克己奉公,甚至把它作为墨家必须奉行的“法仪”。他严格要求弟子,必须从本集团的整体利益出发,把自己从政或从事其他活动所得的报酬,献出部分,以供其他成员享用,或给予首领统一安排使用。如:“子墨子游耕柱子于楚,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另还“遗十金于子墨子愿夫子之用也”。

不仅如此,如果从更高的角度说,克己奉公则是为了整个国家人民的利益,或解除其苦难,都可以做到不惜一切代价乃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墨翟教育弟子说:“士损己而益所为”,“以成人之所急”。

这方面,前亦多有论述。反之,如果谁违背墨家的道义,不遵守组织纪律,墨翟便要施以一定的处罚。如曹公子于宋,“处高爵禄而不以让贤”,“多财而不以分贫”。便被墨翟斥之为“不祥”。另胜绰随项子牛三侵鲁地,违背“非攻”的要求,亦被墨翟“退之”。墨翟当时的弟子充盈天下,干出了不少轰轰烈烈的事业,显荣天下者不可胜数,使这个学派在各国诸侯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守纪奉公等道德教育的成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生产劳动教育

墨翟出身微贱,长期“比于宾萌”,履行“役夫之道”,直接从事生产劳动,具有卓越高超的技术,是当时闻名于世的杰出的工程师。所以,墨翟在教育活动中,能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只有依靠劳动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存乃至自身的发展。

他提出一条在阶级社会中极有价值的原则:“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这不仅肯定了劳动对于人生的现实意义和基本价值,说明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根本道理,同时也鞭笞了那些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社会寄生虫。“食者国之宝”,“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民以食为天。百姓只有赖其力,从其所事,才得以物质生活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才可能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所以,“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从这些言论可知,墨翟无时无刻不在教育弟子一心一意要勤于从事,认真进行生产劳动。

还要弟子学会并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技能技巧。对农业生产,墨翟教育弟子说:“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教人耕”,功多于“不教人耕而独耕者”。对手工业生产,他同样强调:“凡天下群百工:轮车、膓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从事生产劳动,掌握一定的技术,对此,墨翟教育弟子首先必须懂得“法仪”,即必须按一定的规律法则办事。一是要掌握时宜。他说:“先民以时生财。”另一是要依规矩从事:“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己。

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墨翟本人就是卓越的技师。他能用木制成飞鸢,用咫尺之木,不须一天工夫,做成车,能负三十石之重,行走远路,多年不坏。在生产劳动中,他还教给弟子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术。他教育弟子必须学会运用规、矩,懂得方、圆的具体作法,也要求弟子懂得许多生产机械的原理和学会具体操作。这些宝贵的材料,现今都保存在。

(1)杠杆的原理及其应用

墨翟在生产劳动的教育中,要弟子必须懂得杠杆的原理并学会运用于实践。他说:“负而不挠,说在胜。”负是担,即衡木。挠,《说文]》解作曲木,引申凡物体倾斜是谓。胜即胜任。以衡木担物,支点在中,衡木不斜,是由两端物量相等,彼此胜任之故。天平和秤即据此理制造。“平而必正,说在得”就是这个道理。同时这也说明了提水工具桔槔的原理和功用。用桔槔汲水或提起重物,大大节省劳力,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正如庄子说;“有械于此,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古希腊阿基米德曾有‘杠杆平衡理论’与墨家此说正好相合。”(2)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其应用

关于滑轮,墨翟这样教导说;“挈与收板,说在薄。”挈是上提持之意。“收,取也。”即收取,自下拖之意。板即反。“薄,迫也。”如以绳悬于转动之支点以挈物迫上,则可取自下而迫收绳即可,此很省力,且两者方向正好相反。墨翟的这一生产机械,从理论上讲,已非常接近18世纪末英国阿特伍德(1746-1807年)所发明研究落体运动规律的着名机械——阿特伍德机。然墨翟比之阿氏要早两千余年,可见其在生产中的意义和价值。可惜的是后人未予以深入研究和发展,致使沉没这样漫长的时日,及至近代才被引起重视。

关于斜面机械,墨翟对弟子说:“倚者不可正,说在梯。”这是以斜面的原理说明一种特殊机械——车梯的构造和功用。倚,偏斜。

梯如楼梯即斜面。意谓“梯”的面必须使其倾斜,作用才能省力。

“车梯”可能是当时墨翟教学生在建筑或搬运时所创造的由平地升登高处或运送重物使用的工具,战时或可作云梯。这一切在《墨子》

书中多有记载,无庸置疑。

(3)建筑之术

建筑技术是墨翟的重要教育内容。他在《经下》中说:“推之必往,说在废材。”“推”为“堆”,“往”为“柱”,“堆之必柱”,这是建筑之术。“堆,聚土也。”犹今言砌,“柱”为墙之石基。“筑墙”是墨翟教育弟子从事生产劳动的重要内容。他把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上升成为理论,又以此理论去指导学生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此,也有解释]为滚杠或压力之理,似可说通。

墨翟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把生产劳动知识、技能技巧以及简单的机械原理和操作,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认真教给学生。正如侯外庐等先生说:“墨子的知识对象,可以说客观上是国民领域的农、工、商生活。”这在古代教育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墨翟的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虽然被统治者所淹没,但他的这些生产劳动知识的教育,特别是和弟子一起把这些宝贵的资料记录整理,保存下来,使之在实际生活中广泛的流传和推广,对推动当时以及后世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当时社会激烈的变革,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当时手工业的发展,“百工”的兴起,生产技术的空前提高,特别是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适应各国战争需要的各种器械的制造,以致两汉时高度发达的各种机械、建筑,不能不说与墨翟所教育的生产技术理论和高超的工艺有密切关系。三国时傅玄在《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