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民”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23992100000005

第5章 改良维新的教育理论和改革方案(2)

因为,“求学譬如登楼,不经初级而欲飞升绝顶,未有不中途挫跌者。”不论是从中国前途着想,还是从培养国民的教育目标来看,义务教育十分重要。他说:“今中国不欲兴学则已,苟欲兴学,则必自以政府干涉之力强行小学制度始。”他要求“子弟及岁不遣就学,则罚其父母”。他所说的义务教育的涵义是什么呢?他解释说“义务云者:其一、则及年之子弟皆有不得不入学之义务也,其二、则团体之市民皆有不得不担任学费之义务也。”为了普及义务教育,他主张,凡有千人以上的市镇和乡村,必须设小学一所,大乡大镇则可划为若干区,每区设小学一所,而小于一千人的乡村,可以数村合设一所小学。至于学校经费的来源,他主张村镇自筹,或以公产收入支付,或可征收学校税,如田亩税、房屋税、营业税、丁口税等。此外,关于学校的管理,小学章程的制定,教科书的编纂,也都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应该肯定,梁启超关于义务教育的见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客观上有利于劳动群众获得最低教育的权利,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在《论幼学》中,梁启超阐述了关于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首先他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关儿童教育的作法。他说:“西人之为教也,先认字、次辨训、次造句、次成文,不躐等也。识字之始,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必教以天文地学浅理,如演戏法,童子所乐知也。必教以古今杂事,如说鼓词,童子所乐闻也。必教以数国语言,童子舌本未强,易于学也。必教以算,百业所必用也。必习音乐,使无厌苦,且和其血气也。多为歌谣,易于上口也。多为俗语,易于索解也。必习体操,强其筋骨,且使人人可为兵也。日授学不过三时,使无太劳致畏难也。不妄施扑教,使无伤脑气,且养其廉耻也。”从这段文字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提出了小学教育中应学习的各种科目,并指出各科教学的意义。另方面,课程的安排遵循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体现了教育、教学的科学性。这些见解,在当时中国社会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

梁启超对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体罚——“扑教”提出严厉的批评,他说:“中国之人,有二大厄;男女罹毒,俱在髻年,女者缠足,毁其肢体;男者扑头,伤其脑气。导之不以道,抚之不以术。地非理室,日闻榜掠。教匪宗风,但凭棒喝。遂使视黉舍若豚笠之苦,对师长若狱吏之尊。”上述言论,深刻揭露了封建教育摧残儿童的弊病。他认为,这种教育必须彻底改革,不然,不仅可以亡国,甚至足以灭种。他要求研究教育方法,改变忽视儿童的传统教育。梁启超不仅反对“对儿童过于严厉”,也反对“专以趣味教育引起儿童就学之兴味”的作法,认为上述两种作法都会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他要求教材内容应有适当的难度,教学方法能激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这些见解是符合教育科学原理的。梁启超是我国最早有系统地提倡教材教法的教育家。为了改革小学教育,他十分重视师范教育,他曾撰写了《论师范》一文,把师范教育作为“群学之基”。认为若改良教育,“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他设计的学校系统,包括了各级师范学校。

梁启超十分重视精心安排儿童的学习内容,他把儿童应读的书分为七类:识字书,文法书,歌诀书,问答书,说部书,门径书,名物书。每类又都各有教法,例如教授儿童识字,先调查社会通用、常用文字,约二千字,然后按汉字的特点,分为形、声、义三类。若以声为主的字,先学字母,后学拼音。若以形为主的字,先学独体,后学合体。又如教授儿童联句成文,教师先口授俚语,由儿童以文言答出,有词不达意的给以改正。学习的内容,先用浅显的事物,然后再渐渐引伸到议论。字数可先授一句,以后逐渐增多到三句、四句,以至十句、三十句,慢慢就可以学会撰写小篇文章了。他重视学以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教学,他称脱离实际的知识是“纸的学问”,“书面上的学问”,“纸上谈兵”,毫无用处。他不仅指出中国旧式教育是“纸的学问”,即使是医学、矿学等近代科学知识,若只能熟读,不会应用,也“不过天地元黄变作某种教科书之天地日月耳,又何裨于实用乎?”所以他主张,“学生在校时,令其研究一切社会应用之事。”他告诫说,“学校与社会万不可分离”。这种见解是有远见的。比起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教育家有更深刻的体会,就当时的教育来说,是切中要害的。

梁启超为八岁至十二岁的儿童拟了一张课程表,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儿童教育方法的概况,现列于下(1)每日八点钟上学,师生合诵赞扬孔教歌一遍,然后肄业。

(2)八点钟授歌诀书,日尽一课,每课诵二十遍。

(3)九点钟授问答书。日尽一课,不必成诵。教师讲解。次日教师按所问令学生回答,答完才授课。

(4)十点钟,刚日(单日)教算学、柔日(双日)教图学。

(5)十一点钟教文法。教师以俚语述意,学生以文言答之,每日五句渐加至十句。

(6)十二点钟散学。

(7)下午一点钟集合,习体操。略依幼童操身之法,或一月或两月教完一课。操毕,让儿童玩耍不加禁止。

(8)下午二点钟教西文,按照西人教儿童的书籍,日尽一课。

(9)下午三点钟教书法。中文、西文各半小时,每日各二十字,渐加至一百字。

(10)下午四点钟教说部书,教师讲解,多少不限。

(11)下午五点钟散学,师生合诵爱国歌一遍,然后回家。

(12)每十日一休沐。

从以上功课安排及教学要求来看,首先,反映了班级授课制的要求,一改旧式学堂单一教学。其次,中西学兼学,扩大了教学内容,打破了以儒家经典为主的封建教育。再次,注意到儿童年龄特征。考虑到各科教学内容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重视体育和音乐教育。最后,祀孔、赞孔列为师生必须遵守的准则,反映了梁启超的封建思想,也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思想上的矛盾。

(五)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教育

梁启超主张男女平权,提倡女子教育。在《论女学》一文中强调女子教育的重大意义。他说:“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女不学始。”就是说,他把中国贫弱的原因,归结于妇女未受教育。在他看来,妇女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家庭、后代和种族。他认为,不论从发展社会生产,改善家庭生活,还是养育后代,妇女教育都十分重要。

好的女子教育,就可能起到“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的巨大作用。所以他说:“妇道既昌,千室良善。”

他批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点,认为这乃是“祸天下之道”,使妇女“于天下事一无所闻”,因而造成妇女愚昧无知,使占人口半数的女子不能自立。他斥责封建社会,女子不仅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遭受摧残,“惟宁不教不业而已,且又戕其支体,蒪其耳目,黜其聪慧,绝其学业”,他愤怒地揭露,封建社会对待妇女是:“闺闼禁锢,例俗束缚,惰为游民,顽若土番”。这种“智男而愚妇”的封建观念必须铲除。仿照西方各国,创办女学。他认为,假若对妇女实施良好的教育,必有“男子所不能穷之理,而妇人穷之;男子所不能创之法,而妇人创之。”

他计划在上海创办女子学堂一所,然后各省、州、县也可以仿照建立,他写了一篇《倡设女学堂启》,并附《女学堂试办略章》,对女学堂的办学宗旨,课程设置,教职人员,管理制度,及招生对象等都有明确规定。根据他的规划,这所女学堂,招收年在八岁至十五岁的“良家闺秀”。学习内容,“中文西文各半,皆先识字,次文法,次读各门学问启蒙粗浅之书,次读史志艺术治法性理之书”。学堂设三科专门:“一算学、二医学、三法学,学生每人必自占一门”。在三科以外,另设师范科,培养师资,也可以根据妇女需要,设纺织、绘画等科。

梁启超主张男女平等,主张开办女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梁启超关于妇女教育的思想,也有落后的一面,反映出男女有别的封建礼教思想。例如,在《女学堂试办略章》

中规定:“凡堂中执事,上自教习提调,下至服役人等,一切皆用妇人,严别内外,自堂门以内,永远不准男子闯入。”招生对象,更明确规定“必择良家闺秀”,“凡奴婢娼妓一切不收”,反映了封建等级限制。当然,并不能因此否定梁启超关于女子教育的进步性。

总之,梁启超处在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的时代,中国民族危机又十分严重的状况下,他希望“二十年后,中国之富强,将甲于天下”。他致力于变法图强,他早年受过中国古代经史典籍的熏陶,后来又向往西方,受到“西学”的感染,在思想上明显地反映出新旧并存,中西杂糅的复杂情况。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既保存有封建主义旧学的残余,又有资本主义西学的影响,在他主持的学校中,也都是中、西学并重的。

在他的政治活动中,教育占着重要地位,他组织过学会,主编过报纸,并办过学堂。对维新运动的发展和维新人材的培养起过积极作用。他的有关学校制度、国民义务教育、学龄前公共教育,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等方面,都有许多贡献,对以后中国的教育改革也有一定影响。由于他善于文词,介绍了大量西方资本主义的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郭沫若同志在《少年时代》

中,对梁启超传播新思想有这样一段评述:“平心而论,梁任公地位在当时确实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习都好象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学的洗礼的。”甚至说,“那时候,梁任公已成了保皇党了,我们心里很鄙视他,但却喜欢他的着书。”确实,在梁启超的思想中,清楚地反映了时代的局限性和深刻的阶级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