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后的一些着作中,桑代克推翻了他的练习律或重复律以及效果律的一半--烦恼的方面。但是,他似乎没有勇气去做他确信的事。他通过含蓄的表示,继续强调学习的重复。他的效果律转而强调愉快,但是痛苦的方面并没有完全被抛弃。
学生们会很容易地看到,桑代克的几个学习律是紧密联系着的,并且可能同时起作用。例如,一个有机体准备作出反应,那么,这反应就是令人愉快的,而这事实本身就有助于固定这个反应。这些定律看来也是非常机械的。此外,它们似乎对任何一种思想或顿悟不留余地,而且它们俨然不需要关于人类或低等动物的任何目的性的假设。
心理学上目的性(purposiveness)这个概念,同宇宙的或目的论的目的的问题没有直接关系。和机械心理学不同,目的论心理学(purposivepsychology)假定每种动物或人,无论其发展水平如何,都在追求某种结局或目的;而且当我们预料他正在努力完成什么的时候,我们就能很准确地预言其行为。
华生的行为主义是什么?
华生比桑代克更强烈地感到需要以物理学和化学的概念作心理学唯一的基础。他认为,精神和各种心灵主义的概念不但不容于科学研究,而且与真正的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不相干。华生大量地利用巴甫洛夫的研究成果,并且确信,正如巴甫洛夫所描述的那样,即学习是通过一个刺激代替另一个刺激而建立种种条件反射的过程。
华生的追随者们和其他“纯粹行为主义者”终于抛弃了桑代克的某些主张,因为似乎不能从这些主张中排除心灵及与心灵有关的概念。纯粹行为主义者们也被桑代克的满足和烦恼的概念弄糊涂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这些似乎是心灵主义的概念,这些概念在真正科学的心理学中应当抛弃。因此,他们把他们的研究仅仅限制在动物生活中那些十分明显而可以对它们作非常客观的观察和测量的方面。
虽然华生派抛弃了桑代克的某些观念,但他们却发现他的次要定律联想转移律大有希望。根据这个定律,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学习者能够作出同他容易感受的任何情境有联系的任何反应。”换句话说,任何可能的反应,能够同任何刺激联系起来。一个动物的“目的或思想”同这种学习毫无关系。我们可以用动物训练的一个例子来阐明这个定律。假定我们想训练一只狗一听到口令“起来”就坐起,这只需在发口令“起来”之后,立即在狗的上面摇晃地挂着一块肉或其他食物去引诱它反复地坐起就行了。只要这个程序反复地做到足够的次数,则每当口令一发出,这只狗就会作出适当的反应,没有错误。在这个例子中,只要整个实验使用同样“足够的刺激”,那么,即使用狗容易感受的任何其他相伴随的刺激,如灯光、铃声、弹指、吹哨来代替口令,都没有关系。而且,用同样的基本程序,一个人一定能够教会一只狗去完成它能够做出的其他任何动作,如用后脚站立、打滚、装死等等。这个学习原理,叫刺激替代原理ofstimulussubstitution),是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
华生派行为主义者们把一个活的有机体说成一架自我维护的机器(self一maintainingmechanism)。他们假定,人体机器的本质是一个由感受器(感觉器官)、传导器(神经元)、转换器官(脑和脊髓)和附属于杠杆(骨骼)的效应器(肌肉)组成的系统--当然,还要加上供给燃料的器官和控制器官,例如胃和腺。当一个有机体是用这样的机械论的术语来解释的时候,心灵主义的概念就能完全排除。它们不但与有机体不相干,而且实际上开始显出是想象的东西。谁能想象一部机器会“具有温柔的感情”或者“凭想象翱翔”呢?这样,在行为主义者中间,对早期心灵主义心理学家,出现了一种类似于现代医生对待原始巫医的态度。
华生派行为主义者的见解可以有趣地用早上的会话予以说明。
通常,一般的问候是这样进行的:“早上好,你身体怎样?”“很好。你自己呢?”“非常好。”但是,这样的问候含有内省的意思。每个人是“在观察他自己”以便确定他是处于何种状态。大概(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说法)这不可能是科学的;反之,这两个人需要互相检查。看来行为主义者适当的问候应该是这样的:“早上好,你看上去很好;(你看)我怎样?”
新行为主义者是怎样的人?
一大批现代心理学家设想,生命基本上能够用机械论的术语加以解释,但是他们采取的态度同华生派行为主义者们的态度多少有些不同。用新行为主义者(newbehaviorists)来称呼当代刺激一反应条件反射理论家们可能是最好的称呼。
当代刺激一反应条件反射理论家们继续假定,生命基本上能够用机械论的术语来解释,但他们不象他们的前辈们那样,把重点差不多都放在脑和神经系统的作用方面。华生本人认为,神经机制的真正性质和学习的理解力没有重大关系,但是华生的追随者们和桑代克一样,对神经生理学和刺激一反应联系的物理结构表示强烈的兴趣。
在别的方面,新行为主义者同最早的行为主义者不同。在他们的实验中,他们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反应的改变上而不是在刺激的替代上。反应的改变是指所作反应的结局如何--它们是否被以后发生的事件加强、减弱或者变更。因为桑代克把学习的概念看作“刻记”原系偶然作出反应的一个过程,是反应改变的一种形式,所以人们可以说,许多新行为主义者已回复到桑代克的学习概念上去了。然而,大多数新行为主义者是比桑代克能更好地使其理论系统化的人。而且,他们是更始终如一的,这主要由于他们建立了一些在任何方面都不要求研究人的意识的体系。
新行为主义的另一个有趣的特征,是它试图解释那种似乎是有目的行为。有机体的明显的目的性始终使有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家们感到为难,因为他们感到,承认目的性就难免要滑到心身二元论和它伴随而生的神秘主义方面去。然而,凡是似乎有目的的事物,总是要给以某种解释的,于是新行为主义者对明显的目的性就倾向于作种种机械的解释。因此,明显的目的性,或者被看作某种刺激型的产物,在这种刺激型中,某些刺激因素比其他的刺激因素更强有力,因而把有机体引向某一方,而不引向另一方;或者被解释为“内驱力减少”,即解释为由有机体的内驱力例如饥饿或性欲所引起的反应减轻。这样,新行为主义者继续小心地用一种不需要假设存在着有意识的行为或有理智的经验的方式去解释明显的目的性。
当代新行为主义者和老牌的行为主义者也不同,因为他们的方法是整体论的。在历史上,早期的行为主义注重情境的“要素”,从这种意义上说,它是“原子论的”。它作了一些尝试去识别特定的刺激,并把有机体的行为描绘成许多元联系的和孤立的反应的产物。
现今刺激一反应条件反射理论家们更可能从“刺激情境”
situations)的角度去谈刺激的综合完形stimulation)和“克分子行为”(molarbehavior)--一个有机体的全部动作的协调行为。
当代着名的新行为主义者及其追随者们对学习心理学非常感兴趣。然而,在一个极端,斯彭斯认为,心理学在它发展的现阶段,对学校贡献不多;而在另一个极端,斯金纳则认为他的心理学是一种可立即把教育置于有实效的基础之上的工具。
第二节格式塔一场心理学有哪些来源?
当代学习理论的第二大派是格式塔一场心理学,它是二十世纪初期在德国发源的。在它发展过程中的四位领导人是:魏太墨Wertheimer,1880-1943)、苛勒(WolfgangK..hler,1887-1967)、科夫卡(KurtKoffka,1886-1941)和勒温(KurtLewin,1890-1947)。所有这四个人都移居美国,并且把发展和完善他们的心理学学说作为终身的专业。
格式塔一场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现象是和知觉过程密切相关的。因而,他们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知觉世界或心理世界的改组,即他的心理场的改组。我们可以看作这一派当代领导人的有以下这些人:巴克(RogerG.Barker)、贝尔斯(ErnestE.Bayles)、布鲁纳S.Bruner)、多伊奇(MortonDeutsch)、斯奈格(DonaldSnygg)和赖特(HerbertF.Wright)。
格式塔是一个德语名词,没有与之相当的英语词,因此,这个词被音译移植于英文的心理学文献中。格式塔最接近的英语翻译。是组织起来的“完形”(configuration)或模式(pattern),包括构成这个模式的一切。这样,我们把所有代表格式塔心理学的及产生自格式塔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均称为格式塔一场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随着完形心理学的发展,其它的名称,如机体心理学、场现象心理学(fieldphenomenologicalpsychology)以及认知一场心理学(cognitive一fieldpsychology)也变得和它有了联系。格式塔一场心理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传入美国。它聚集了许多代表人物,而现在它可以被看作行为主义的最主要的竞争者。许许多多借用这两个学派思想的原理而把他们自己看做两者都不是的心理学家们,可说是折衷主义者。
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首先是由德国的哲学家兼心理学家魏太墨在1912年正式发表的。魏太墨观点的中心思想是,组织起来的整体比它各部分的总和要大。例如,一个三角形比构成它的三条线段的总和要大,这是由于它的完形(Gestalt)。
有这样一个看法:一个东西通过研究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不能够理解,只有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够理解,这个观念很可能是很古老的了。墨菲(GardnerMurphy)提出,这个看法可以在苏格拉底以前的希腊文献中找到。许多希腊作者提出,要能够最好地理解宇宙,应该通过“排列法则”(lawsofarrangement)或“秩序原理”
(principlesoforder),而不是通过研究它的基本部件,它的要素。与此相反,另外一些希腊作家是“原子论者”(atomists),他们通过研究各个要素去寻找理解的线索。正如前者可以称之为格式塔思想的创始人一样,后者也可以称之为原子论思想(具有原子论思想是早期行为主义者的特点)的创始人。
魏太墨的十九世纪先驱们包括马赫(ErnstMach,和埃伦斯费尔斯(ChristianVonEhrensfels,1859-1932)。虽然马赫认为,物理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在本质上是同样的,但他也主张,心理学必须研究那些出现在观察者面前的与物质现实不一致的各种感觉。这些“非物质的”感觉是关系的感觉(sensationsofrelationship)。
例如,一个人在一张纸上看见三个点,他可能把它们看成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单独的点不可能使人这样联想;是它们的完整图形促使人联想到这种关系。
在马赫之后,在十九世纪十年代,埃伦斯费尔斯继续抱有同样的思想。他说,在一切知觉中,性质的因素似乎比感觉到的物质因素更重要。一个知觉者倾向于给所知觉的物质对象以一种形状、图形或意义;他试图将他所看见的一切加以组织或整体化。沿着这两人探索的路线,开始形成了一个学派,并且开始使用了一个新名词--形质(Gestaltgualit..t),其意思大体是“由模式赋予的性质。”
魏太墨及其追随者们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知觉的“定律”。这些定律是:包含律(pr..gnanz),相似律(similarity),接近律,闭合律(c1osure),良好连续律(goodcontinuation)和部件特性律(membershipcharacter)。根据基本的包含律pr..gnanz),如果一个人第一次经历的知觉场被打乱了,他会以一种可预断的方式给那个场假定一个次序。这种“预断的方式”
way)就会产生其他五个定律。相似律意指相似的东西(例如点)在知觉中会形成若干组。接近律指的是,所有知觉组都是按照它们各部分的接近程度而结合的。
闭合律指的是关闭的区域比打开的区域更稳定。划一个340度的弧,问一个观察者你划了什么,他很可能会说:“一个圆圈。”这是闭合律的一个例子。既然形成闭合是使人得到满足,那么就桑代克的机械论的效果律来说,闭合可以看作一种能动的选择。良好连续律是同闭合律有紧密联系的。它指的是:在知觉方面,一个人倾向于使直线继续成为直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
按照部件特性律,一个整体的个别部分并不具有固定的特性;相反,它的特性是从它显现的关系中获得的。正如墨菲所说:“格式塔主义者坚决主张,各个组成部分的履性或面貌,在它们所能规定的范围内,是按照它们和它们正在起作用的整体中的关系来确定的。”
例如,一张画中的一部分颜色的色泽的鲜明性,是根据它与其余部分的关系,即根据周围的图案来确定,而不是根据它本身固有的什么东西来确定。
格式塔的这些“定律”含有这样的意思:在一个人的知觉中,只要当时条件许可,场的结构会尽可能简单而清晰。因此,当一个人感受其周围事物时,都要形成一个结构,这个结构具有稳定性、单一性、规则性和对称性这些特点。观察者把单个的要素组织到场里去,因而这些单个的要素便形成一个模式。他根据完整性的要求使类似的要素联系起来,如果目前的模式是有意义的,他就尽量使它们保存下来。在上述情况发生时如何造成一种“好的”完形,是心理学的任务。这没有必要涉及物质环境方面的任何改变。相反,它是意味一个观察者在“观察”和理解他的物质环境的方法上的改变。
魏太墨的两个德国同事科勒和科夫卡,是宣传格式塔心理学和在美国创立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负责人。科勒有许多成就使他出名,特别是他的着名的对黑猩猩学习过程的研究(《类人猿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