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教学论理论发展与斯卡特金《中学教学论》选读
24012400000034

第34章 教学方法(2)

因为,如果教学目的一致,如果大多数目的之间没有原则上的区别,也就是说,如果在教学论和教学法上各部分教学目的都相同,那么,使用同一种方法就能够达到所有这些目的;如果根本不相同,那么,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使用不同的、不能互相替代的方法。

需要掌握的教养内容,在组成上并不相同。教养内容可分为若干种,每一种内容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一般教学论方法显然也应该有若干种。

然而,为了研究方法,只知道目的就够了吗?不够,因为我们作用于客体时,若不知道客体的性质,就无法选择活动的方法。①不了解金属的特性,能冶炼金属吗?同样,要制定教学方法就必须了解客体的性质,教学的任务就是改变客体。这个客体就是学生;他怎样掌握学习内容,怎样对待学习,他在被掌握了的内容的影响下发生什么变化,这都可以表现出这一客体的特性。因此,教学方法的主要成分是教养内容和掌握这个内容的方法。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教养内容,那就应该弄清学生掌握每一种内容的过程,以及掌握这些各有特点的内容所使用的办法。

知道了教学目的,从而又知道了内容的种类,以及掌握各种内容的方法,这样我们就能够确定师生双方在使用每一种方法时进行活动的特点,也就是每一种教学方法的特点。

心理学家的多次研究和学校的教学经验证明,掌握每一种内容都有它相应的方法。下面我们就各种方法作些分析,分析的时候我们首先注意的是教学问题,教育问题另当别论。

大家知道,有关世界的任何知识的掌握,认识社会和认识教学的过程,都同样首先要求积极的知觉。最初的知觉是感觉--视觉、触觉、听觉和味觉等,是在实际动作的过程中获得的。人包括受教育者都会觉察出物体或现象。被感觉到的东西就留在人的意识里。随着感觉(视觉、触觉、听觉等)经验的积累,学生就会从新的感觉联想到旧的,把新旧感觉进行对比,学生还会从一个感觉引出另一个感觉,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所有这些知识都会在学生的记忆里逐渐巩固下来。

受教育者觉察到的不仅是客观现实,而且还有以各种形式表现这些客观现实的符号,如概念、言语、公式和图式等等,这样,他就会把这些符号同现实客体进行对比,根据他的体验把符号改编成语言,因而在他可以接受的限度内理解新知识。换句话说,人掌握知识就要用各种办法接受和领会有关世界的各种信息,还要记住他获得的这些信息。如果没有记忆,就不可能有理解,因为理解就是领会周围世界各种客体之间的联系,哪怕这种联系还是初步的和表面的。在进行任何有目的的动作之前都必须先有这样一种学习,不先知道动作的条件和完成动作的方法,就不能够有意识地去实现动作。因此,掌握活动的方法也必须先具备关于这种方法的初步知识。

要想用这种办法掌握知识,教师就必须安排各种活动,通过实物或体现实物的符号,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际情形的信息,并领会和记住这些信息。

但是,某种方法可能是知道了,却不会运用,因此,为了学会某种已知的活动方法,就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实地加以运用。这样做的必要性,不仅仅在于记住这种方法--假定它是复杂的,而且是为了获得实现这种方法的经验,以便更有信心地、更快地和更好地运用这种方法。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已知的和学生熟悉的活动方法才会变成学生的技能和技巧。技能和技巧正是受教育者掌握了的活动方法,这种活动方法是社会已知的,是社会传授给他们的。教师若能向学生传授活动方法,并在必要时做给学生看,那就能保证学生在以后的实践中再现这种方法,把它掌握得更加完善。通过多次的再现,就能掌握第二种教养内容--实现活动方法的经验。

为了掌握这种教养内容,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进行复现活动(练习、实习、转述、叙述、实际动作的再现,等等)。

但是,掌握了现成的信息,或是经过模仿而掌握了技能和技巧,并非一定能掌握创造性的活动经验。无论教师对教学内容上的每一种特点讲了多少(对客体新问题和新的作用的观察,对各种取舍的观察),学生都不能获得这些特点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如果这些心理特征需要在学生可以理解的水平上表现出来,可是学生没有遇到这种情境,如果这些心理特征需要在一系列他们会做的作业中表现出来,可是他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没能获得这些特征,那么学生就不可能实际获得这些心理特征的经验。所以培养技能和技巧的过程要求再现同一类型或相似类型的活动,而培养创造性特点的过程则不是这样,它要求每一次活动都必须在新的条件和新的情境下进行。

可以想见,假定教师向学生解释了什么是假说(要知道,提出假说也要求表现出创造性的特点),引用了科学史上提出假说的许多范例。于是学生对这个信息象对任何一种现成的知识一样,就要接受它,理解它,掌握它。但是,如果在学生以往的经验里没有独立地提出过假说,那么,给他提出问题,要求他创立新的假说来加以解决,他必然会一筹莫展。

整个问题在于,创造性活动没有明确规定的动作体系。讲一讲创造性活动,介绍一下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条件,有助于创造性活动经验的掌握,但是不能保证它的掌握。可以告诉学生,如何提出论证,论证有哪些组成部分,但是获得论证方法的本身还是要依靠寻找论证方法的人。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活动的特点和显示这些特点的经验,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独立解决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他们能够解决的,同时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表现出上述特点。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上述创造性活动的特点,同时作为创造性活动基础的心理特征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不断完善。

创造性活动经验不同于现成的知识、活动方法、技能和技巧,学生只有解决了新的问题才能掌握这种经验。为此,教师应该设计一些问题,把这些问题列入学生所学的知识,把难题划分成一些小问题,然后注意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加以指导,等等。

教养内容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要求培养对待世界的态度,包括对待世界的各个方面的态度,对待活动的态度,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就是情感-评价修养。培养态度的最重要条件是情感的作用,也就是作用于人的感情。换句话说,人的感受就是掌握情感体验的条件和方法。对待客体的态度的性质和深度,决定于感受的性质和深度。究竟如何培养这种态度、这种情感呢?例如,有些儿童从小就一直对学习或对个别的学习形式感兴趣,另一些儿童则很快失去了兴趣,这是怎么造成的呢?

把学习兴趣培养成为一种固定不变的态度,具体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用新奇的知识和动人的景象使学生感到惊异,可以给学生提供显示自己力量的机会,可以用他们独立获得的宝贵成果来吸引他们,还可以引导他们认识学习客体的重要性,也可以用离奇的思想和现象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是所有这些或其它一些具体途径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的特点: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因此,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巧,但不可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有两个前提,一是知识--要使学生了解评价学习态度的标准,知道怎样从道德上和美学上去评价学习态度,二是技巧--要使他们具有一种学习热情,要使他们善于左右自己的情感,以便满怀激情地去认知各种现象。但是,如果说这种知识和技巧都可以算作是一种教养内容的话,那么情感体验就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掌握社会积累的情感经验,掌握社会规定的对待世界的情感标准。

掌握教养内容的方法和程度的相互联系尽管掌握不同的内容要用不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某种方式互相结合、互相作用的。掌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必须把它划分为几种程度。

当学生掌握了活动方法,也就是掌握了技能和技巧的时候,他们就要模仿着运用他们掌握了的知识。这时知识才会变得比较深刻和灵活,这就是掌握知识的第二种程度,即模仿教师指出的样子把知识用于实践。

而当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时,他们就必然要把先前掌握了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运用到新的、他们感到陌生的情境中去,同时还要对这些知识和技巧加以创造性地改造,使之适合新问题的内容。

这样,他们对知识和活动方法的掌握就能达到最高水平。

我们的这个看法可以用学校实例加以说明。六年级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学习“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概念。第一个概念是指农奴在封建主经济中完成的徭役,诸如为封建主耕地、播种、收割、铺路、筑篱、盖房等等。第二个概念所指的徭役是农奴拿出自己个体经济生产的一部分产品--蛋、禽、家畜和纺织品等交给封建主。

通常是教师解释这两个概念,对每一种徭役举出一些例子,学生则是听教师讲解,然后加以领会和记忆。通过学生复述教师的讲解或复述课文很容易检查掌握情况。学生复述正确就表明他们掌握到了第一种程度。

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他所讲的这两种徭役的不同特点各举一个例子,他们每举一个例子,知识就模仿运用了一次。他们通常举的例子是:在封建主庄园摘水果,为修建庄园伐木,修筑河堤,饲养各种家畜,做马靴,干家务活,等等。这是掌握知识的第二种程度。

到八年级了,教师布置的作业是问十九世纪中叶哪种徭役对省农民比较有利。要完成这个作业,学生首先要明确这样一些问题:

这个省的农民大多是干什么活的,商品经济的程度怎样,各部分农民之间可能存在哪些差别,等等,学生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才能去寻找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换句话说,学生必须把自己具备的有关两种徭役区别的知识同新的现象作对比,自己弄清这些现象,自己去建立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这就到了创造性地运用先前掌握的知识的新阶段--掌握知识的第三种程度。

因此,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为三种:

领会和记忆获得的知识,在表面上表现为准确的或近似的再现依照样子模仿或在近似的情境下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也就是在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新的情境下运用知识。

这几种程度也就是掌握活动方法的程度。

在掌握知识和活动方法的过程中,不论处于哪一种程度,都必须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也就是感到自己的认识活动是切身重要的事情。掌握知识若能收到这样的效果,那就是说教学、教育过程达到了最优化。说得更确切些,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努力使学生始终对学习和研究客体保持兴趣,无论处在掌握知识的哪一种程度,教学、教育过程都要收到这样的结果。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也值得注意。例如,在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时,学生也会获得一部分新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只要进行创造性活动,就会出现新的知识和新的活动方法。

同时,认识者即使在模仿着运用知识,也常常会遇到新的情况--虽然是不太重要的新情况,这样就会获得新的知识。例如,学生在车床上练习做木活时,就会遇到不同品种的木材,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障碍,而克服了这些障碍也就懂得了新的东西。

掌握知识的三种程度在实际过程中是互相联系、互有交叉的,但掌握的过程又都是单独进行的,所以必须把它们区分清楚。否则,就会象实践中常有的情况那样,教师只注意第一、二种程度,而忽视第三种程度,不把第三种单独区分出来。学校往往给学生讲得多,演示得多,要求学生大量做练习,也就是要求他们再现(复现)给他们演示过的活动方法,但极少注意掌握知识的第三种程度--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知道了不同的内容体现出来的教学目的,知道了掌握各种内容的不同方法和过程,我们才能够区分各种教学方法。换句话说,教学方法是在分析各种教养内容,分析掌握这些内容的方法的基础上得出来的。

第三节图例讲解法

第一种教学方法叫做图例讲解法,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掌握信息。由于这种方法反映了师生双方的活动,所以也可以叫做信息接受法。这种方法是教师用各种手段传递现成的信息,学生则接受和领会这个信息,并把它留在记忆里。教师传递信息有以下途径:口述(叙述、讲演、解释)、印刷物(教科书、补充材料)、直观手段(图片、图表、影片和幻灯片、教室内和游览中的实物)、实际演示活动方法(介绍车床操作经验、变格方法、解题方法、证明定理的方法、制定计划的方法、写书评的方法,等等)。学生为了达到掌握知识的第一种程度而必须进行的活动有听、看、感受、实物操作和运用知识、阅读、观察、把新的信息和以前掌握了的信息进行对比并记忆新的信息。

图例讲解法是向青少年一代传播人类总结的系统经验最经济的方法之一。这个方法经过多年实验的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而它在世界各国的学校里,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占有牢固的地位。

多少世纪以来,传递知识几乎全靠教师的言传口授、教科书和少得可怜的直观教具,而今天则有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集中传递信息的可能性。学生在教室里除了听教师讲话,还可以通过录音机、收音机和电视越来越多地听到杰出的科学家和作家、演员和艺术家、设计师和发明家的声音。教室里的图表所反映的图象通常是所要研究的物体和现象的静止状态,电影和电视则可以极大地扩展学生对图景和现象感受的界限。学生坐在教室里就能够观察种子怎样发芽和怎样长成植株,花朵怎样结出果实,鱼卵怎样发育成鱼,动物怎样在山地高处、海洋深处、热带森林里和北极冰块上生活。电影和电视能使学生看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里发生的各种现象,能把他们的思想带到遥远的过去和可以预见的未来。

由于学校课程里的物理、化学和数学教材的分量增加了,象征性图形即各种公式和图表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些图形不仅可以画在教室里的黑板上,而且还可以在电影或电视屏幕上,以活动的形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