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教学论理论发展与斯卡特金《中学教学论》选读
24012400000009

第9章 当代教学方法发展的趋势性特征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物质的东西,具有可操作性。它的选择和应用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也制约着教学质量。所以,探讨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对于教学的发展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纵观教学方法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追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一直贯穿始终,而且这个态势将会持续发展下去。在这个总的态势下,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表现出以下几方面具体的趋势性特征。

(一)教学方法中参与主体之间作用关系多元化

教学活动是一个多边活动,虽然参与这个活动的只有教师和学生,但教师和学生在这时不是“个”的概念,而是“类”的概念。所以,这就使得教学这个流程不是一个单向的流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双向流程,而是一个体现参与主体之间多元作用关系的多方向的交流的过程。教学方法体现这一多向交流过程主要在如下两方面:

1.不仅重视教师教法,而且重视学生学法教学方法是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之间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有两重性,也就是说,教学活动同时具备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那么,相应的,教学对象也应有两个,即学生和教学内容。

这样一来,教学方法也应该体现出这种两重性,既重视教法,又重视学法。

对于教学方法,我们一度曾将它简称为教法,这反映出我们在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操作上有偏差。一直以来,只强调教师的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只将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单向流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的过程,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里的传统非严格意义上的时间概念)。而现代的教学方法较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一大进步即是将教学活动定位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活动。这样,教学方法从宏观上既重视了教师教,又重视了学生学,这无疑是教学方法乃至整个教学论的一大进步。

如今,教会学生学习和使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两大口号,在教学方法中则表现为不仅重视教法,而且重视学法,主要表现在:

(1)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立现代教学方法的前提。例如,创造性学习这个概念,是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势激烈”的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从狭义上看,创造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要求。通过对这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人们提出创造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许多新的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2)在教学方法中既有教法的要求,又有学法的要求,使两者相结合。比如,在发现法中,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教师在其中为学生创造“发现”实现的条件。既有对面教法的要求,又有对学法的要求,只有两者充分结合,才能使发现学习有效率,不浪费资源而又有效地完成。

(3)出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如哈伯特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

教学方法重视教法且重视学法是一大进步,在这个基础上,将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多边活动则是对教学方法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教学方法表现出的新的特征,于是第二个表现就出现了。

2.教学方法适应多边互动的教学活动之所以说教学活动是一个多边活动,是因为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构成多元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共同发生作用构成教学活动这一运动形式。所以在教学方法中,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动。传统教学方法中,重视师生之间的作用关系,对于生生、师师之间的作用关系则重视不够,或未给予重视。

即使重视师生之间的作用关系,也只是重视了师对生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对教师的反作用。既然一种作用形式存在,那么它势必要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不重视它,势必造成一种浪费,甚至造成危害。

如今人们越发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教学方法中越来越多地重视到这一系列的互动关系。

有效地体现这一趋势的是“愉快而不紧张”的“暗示教学法”,它通过游戏、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效地发挥出来,极大地调动师生参与性、合作性,从而使教学愉快而高效。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创造、总结出来的“研究性学习法”,重视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之间这一对立统一、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作用,体现了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想,实现了教学民主化原则和主体性原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兴趣和成就动机,调动了学生和他人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教学方法中强调教学活动的多边互动,实际上是将以往被我们浪费的却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构成一个立体网络,形成一个健康的发展模式,对于更合理地利用教育内部的资源,减轻师生和学校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二)教学方法重视培养个性、创新性

教学方法体现个性和创新性,是对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要求,也是其表现出的重要特点和趋势。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方法本身表现出该倾向本世纪出现的“合作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掌握教学法”、“发现法”等都重视个体的参与活动,并将其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注重个性适应和学生的参与。关于前文提到的研究性学习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研究性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一种主体性的认知过程、表达过程和操作过程,是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主要是从思维能力这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创新性,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这些方法所体现的个性适应和学生参与是一种积极的适应和参与。虽然说传统教学方法中也有个性适应和参与,但它们总的来说是一种被动的适应和参与,是让学生个性适应教学,学生的参与是参与到一种固定的模式和框架中。由于教学有划一性,所以学生适应到这种划一性之后就表现出无个性、无创造性。如今,在教学过程中,配合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开放性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更多地从学生个体角度去考虑,同时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2.重视创新性教学方法的研究现在提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如:脑力激荡法,即提出引起争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激发灵感等;发散-聚合法,即提出有多种方法或多种结构的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然后通过分析、比较,从众多的答案中筛选出最佳方法;再如定势打破法,即让学生用不同思路和方法却解决同类型的问题,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要使其思维形成定势;还有诸如矛盾法,即提出一些相互矛盾或很难判断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深入分析,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的能力;缺点列举法,即提出事物存在的问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培养分析能力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探索精神;开放想象法,即教师依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在某些知识上进行无拘无束地创造性想象,促进创新想法的诞生,培养创新思维;思维过程分析法,即将自己的思维过程用语言再现出来,同时加以分析,等等。通过对这些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培养个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是在一种合作性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所谓合作性是相对于竞争性和个人学习而言的,是使教学中各动态因素密切合作的一种教学情境。在这三种情境中,合作的教学情境是最佳情境。所以,在这种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性,就避免了陷入培养“个性”就是培养“个人”的误区,使得学生在一个健全的环境中发展自我,这也是符合当今对人才的要求的。

(三)教学方法日益显现出科学化特征

所谓科学化是指教学方法的运用符合教育、教学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加合理。这主要表现在:

1.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转化为教学方法或者作为教学辅助手段20世纪可以说是教学技术手段突飞猛进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这些科技成果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物化到教学中去,幻灯机、投影仪、电影、录像、CAI、网络教学方法家族新增了若干成员。这些教学手段对教学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大超越了教学中存在的时空界限,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它所带来的效果和效率是以前所不敢想象的。而且,由于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为教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师生相互作用的条件趋于多元化,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的适性发展成为可能,使个体化教学得以实现。

但也应该指出,现代教学技术资源虽然是十分丰富的。但在教学方面的使用却是有限的。所以,这方面的发展方向是:树立现代教学技术是现代教学进行的保障之一的观念;向社会其他部门借鉴学习使用现代化技术的经验。在师资培训机构和师范院校系统地运用教学技术,等等。

2.教学方法越来越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方法是与教学目标直接挂钩的,教学方法选择运用得如何,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教学目标的应然判断与实然判断之间的差距。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促成教学目标实现上比较单一,只重知识传授,后来人们意识到只掌握知识远远不够,还需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同时也看到非智力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以至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这里要提到赞科夫的发展教学法,又称实验教学法。他认为“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知识的学生,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意志、情感、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促进其智力、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认识发展过程,所以才有了对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的批评,对“发现法”的推广和检讨,对“非指导性教学法”的提倡和评判,以及“合作学习”的一度盛行等等。伴随人们对自身的认识日趋全面和完善,教学方法也将越来越好地促成教学目标的科学化,从而也便自身越来越表现出科学化特征。

(四)教学方法组合最优化

在教学方法的发展历史中,追求最优化是最明显的特征,且贯穿始终。这个最优化包含了选择最优化和使用最优化,前面所述的几方面都体现了教学方法选择最优化的发展,而在使用最优化中更多地表现为教学方法组合最优化。对于如何使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达到最优化,巴班斯基提出了六条原则:

(1)必须符合教学原则(2)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3)符合该专题的内容(4)符合学生的学习可能性(5)符合现有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6)符合教师本身的可能性。

从这几条原则中可见,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归根结底还是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是教学方法的重要原则,一方面是说,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固定僵化、生搬硬套;另外,它也包含着不同的方法要互相组合,搭配使用。因为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许多复杂因素共同运动的过程,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教学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同时这些不同的情况不仅是一个一个地纵向呈现,也包括横向呈现。所以,这就要求将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组合。而且,教学方法之间往往具有互补性,综合使用有助于取长补短,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有必要组合。

另外,教学方法构成一个系统,从这个系统的整体性出发,使得教学方法的组合成为可能。这样,组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具备了,组合成为必然,而实践也证明组合能带来更优的效果。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指出:“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地去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这样的结合,即能在该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表现出的几个明显的趋势性特征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的不同方面。所以,我们把握这些趋势应从总体上把握,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