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哈尔拉莫夫苏联学校教育教学原理与教育学教程
24012900000029

第29章 教育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原理(6)

找出学生行为中的优点,凭借这些优点来委婉地提出要求,鼓励他们继续前进和发展,并巩固他们在集体中的自尊心--这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

如果一个学生在自己同辈人当中没有任何出众的地方,感受不到取得成绩的欢乐,这对教育是最有害不过的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精神创伤,成为他们学习和道德成长的障碍。戈麦尔省有一所学校的一个七年级生彼得迷上了数学,是这门学科的优秀生。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教师,因为教师讲课生动有趣,还对优秀生额外进行工作。彼得在八年级遇到了另外一位教师,这位教师不仅没有注意到这个少年的素质,而且课讲得枯燥无味,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彼得对数学不再着迷了,很快就开始得“2”分。逐渐地他社会工作也不干了,并开始破坏纪律。以前他的家长听到的是教师对他们儿子的表扬,现在班主任却请求他们帮助“劝导”他们的儿子了教师忽视了主要的东西--通过发挥学生的能力来进行教育,而过去这样来进行教育是曾经制约过学生在学习和道德成长上的成绩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改进教育工作的问题时指出,必须发展学生的优良性格和特质,发挥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他写道:“主要的是,要善于在每个儿童身上发现他最强的方面,让‘活力’得以转化和发展成为行动,让孩子身上闪现出人的个性的光辉。认识到自己在某一件事情上的成绩,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在精神上产生自尊感的强大源泉,是在其它事情上也能坚忍不拔地克服困难的精神源泉要善于利用孩子的智力特征表现得最明显的活动领域,来振奋他的精神。”

发现和发展学生行为和性格中的好的方面,他们的正当爱好和创造性素质,可以极大地扩充教师对学生的作用范围,可以使这种作用更加积极、多样化和富有成效。

(七)培养学生抵制诱惑和不良现象的能力

养成学生抵制不健康的引诱和克服不良现象的能力,是教育人格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问题早在古典教育学中就已经提了出来。洛克写道:“一切美德的基础都在于能够战胜自己的欲望,抑制自己的偏爱,而只去遵循理智提供给我们的那些最好的东西,尽管我们的愿望诱使我们走向另一个方向。”这个论点在共产主义教育体系中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有机地包括了培养共产主义的观点和信念,以及同社会主义原则相适应的行为习惯,而且还包括同道德和生活方式中的旧社会残余进行积极的斗争,包括能够在抵制不良现象的问题上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能力。马卡连柯说:“每一个人都应当学会抵抗有害的影响而进入生活。不是保护一个人使他免受有害的影响,而是要教他抵抗。

这就是苏维埃的教育学。”

培养学生对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只有具备下述条件才能顺利地实现这项任务,就是说,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在学生之间要形成一种严格要求的相互关系,整个集体活动的气氛要建立在健康舆论的基础上。这样就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背景,来分析学生的一切不良现象和行为,并培养他们对这些现象和行为的否定态度。

(八)在教育过程中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体特征和他们的修养水平

教育的人格化要求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特征,这一点在本书的第一篇里已经谈过了。在那里曾经指出,学生在身体、智力、品德和审美观的发展上,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独特之点,学校进行的教学教育工作应该符合这些特征,应该以这些特征为基础。考虑学生发展的个体特征,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儿童具有不同的神经系统气质,因而有不同的可教育性,也就是对教育影响有不同的易感受性,他们的能力和行为习惯都不相同。比如,有的学生性格稳健,有顽强的工作精神,容易接受教师的劝告和指示,对集体影响总是起着良好的作用。这一切都为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样的学生对于他所面临的任务有深刻的了解,能够认真地领会行为的准则,努力在自己身上培养应有的特质或者克服现有的缺点。在同样条件下却有另一种学生,他对提出的教育任务虽然理解得很好,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毅力,在自我锻炼方面就表现不出顽强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低头,容易受到诱使他不去完成面临任务的那些干扰和影响。显然,这样的学生需要个别帮助,要对他的行为进行有分寸的检查,耐心启发他去改善自己的品质。

也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知识掌握得很好,表现出超人的智慧,但因此而在自己的同学当中产生一种优越感,看不起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在这里也需要用正确的个别对待的方法来进行教育,也就是要提高对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要求。委婉地分析他的缺点,坚定不移地吸引他参加集体工作。

教育的人格化,要求考虑每个学生进行修养的可能性和他现有的修养水平。每一个学生在某个时期执行教师的要求和遵守道德的准则方面都有一种可能的界限。举例来说,一个学生根据他神经系统的特点和健康状况,可以在整个一课的时间内聚精会神,而在同样条件下,另一个学生却上课走神,破坏秩序,因为他或者是没有应有的修养,或者是没有养成随时注意听讲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的训诫还是集体的影响都无济于事,这里需要的是坚持不懈地长期进行教育工作,来培养学生随时注意听讲和遵守纪律的习惯。

马卡连柯指出过,同一项任务,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集体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把最困难的任务交给了那些比较有修养和比较自觉的学员,他们很乐意地完成了。修养差些的学员接受的各种工作都是比较容易和比较令人喜爱的。

为了让他们“成长”到能够完成艰巨的任务,还需要再教育他们,要提高他们的认识。类似的例子在学校的实践中也是有的,有觉悟的、组织得好的学生集体,即使教师提出的要求非常高,他们也会愉快地接受下来。而在一个修养不够的集体里,这样的要求就可能引起学生的反对。学校里之所以产生许多顶牛现象,就是因为教育工作的状况和提出的要求或者落后于学生的实际可能性,或者是他们力所不及的。每个教师都需要有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技巧,这样才能经常觉察到学生在发展中可能达到的最优界限,并且根据这种情况来进行教育工作。

最后一点,无论对学生集体还是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和班主任都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候整个班的特点就是不守纪律,学习成绩很差。有些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的抗拒性往往十分固执,对教育影响持否定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使教育工作收到效果的最常用的办法是吸引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师还要对学生表现出高度的关心、同情和照顾。学生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会激励他们去改造自己的行为,从而逐渐克服存在的缺点。只有这样来进行教育,从教育学上来看才是有效的。

(九)建立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的关系

是教育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条件教育概念的确切化和一般的教育,尤其是教育的人格化,有一条重要的规律,就是学生对教师集体的教育学影响产生回答反应。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学生不仅是教育工作的客体,而且还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所以把儿童看成是一张“白纸”,仿佛教师愿意在上面写什么就可以写什么的老观点,早已被认为不能成立了。任何教育学影响,儿童都要通过主观来接受。这种影响常常会遇到已经形成的一套固定的行为方式,而且这套方式不一定是好的。

因此,要想成功地培养一个人,教师的努力就一定要得到他正面的回答反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师生之间和学生集体及其各个成员之间建立起来的互相友善、信任和尊重的关系所产生的效果。杜勃罗留波夫指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是最好的教育手段。

他写道:“青少年的这种理想的信仰,能够减轻教师的工作,使他成为良好的榜样但是,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得举止轻率,好动感情,破坏了他在学生心目中曾经有过的感召力,那他就很不幸了精神上的信任一旦丧失,或者哪怕是稍有动摇,教师的话也就立即失去效力。”

师生之间和教育集体及其各个成员之间互不信任和互不尊重,会导致教育工作徒具形式,而且常常很容易遭到儿童们的反对。即使是好教师,如果忘记了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的重要性,也是会失败的。比如说,教师一时气愤,疾言厉色地把学生训了一顿(“难道能指望你成为优秀生吗?”),马上又想进行劝导,讲解行为准则。很显然,这种讲解不会带来好处,因为教师已经使学生对自己产生了反感。

整个学校教育体系应该以师生相互间的友好亲善的关系所产生的效果为基础。这一切,都使我们有可能对过去给教育的概念所下的定义再说得确切些,并稍加补充。所谓教育,就它的狭义来说,应该理解为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态度,激发他们为自身的发展和形成共产主义的性格和特质而积极地进行锻炼的教育影响过程。这个确切的提法,对于弄清作为培养人才的过程的教育的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说明了教育人格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十)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学影响要统一要求和互相配合

前面已经指出,只有保证教育工作有系统并经常具备有助于培养学生某些特质的条件,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学生不是只受一位教师的影响,而是受很多教师的影响。少先队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学校的学生集体,各种各样的校外影响,还有家庭,这些都在对学生起着作用。不难想象,如果这些作用互不协调,各行其是,甚至往往背道而驰,那么教育工作就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说,一位教师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守秩序和有组织性。而另一位教师却表现出自由主义和要求不严,那么在培养自觉纪律方面就难于取得成绩。还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某一段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来加紧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但是没有依靠少先队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帮助。在这样的条件下,教育过程的效果显然会大大降低。

同样,家庭教育工作和学校教育工作的配合也是这种情况。如果学校进行的教育只要求儿童诚实正直,而在某些家庭里儿童耳闻目睹的却是贪得无厌和虚伪奸诈,那就很难指望教育工作取得成效。

只有全体教师、少先队组织、共青团组织和家庭共同努力,路线相同,步调一致,才能使教育目标明确和收到效果。马卡连柯强调说:

“无论哪一个教师,都不能单独地进行工作凡是教师没有结合在一个集体里的地方,凡是集体没有统一的工作计划、没有一致的步调,没有一致地、准确地对待儿童的方法的地方,那里就不会有任何的教育过程。”

以上就是最重要的教育人格化的规律。这些规律(教育要在集体中和通过集体来实现;教育应该具有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性质;在教育过程中要用激起学生的要求、兴趣和健康的行为动机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育影响应该包括发展意识和感情、培养行为的技能技巧和巩固意志坚强的特质;应该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教育任务,指引他们树立宏图大志;必须把对儿童的严格要求同尊重儿童的个性结合起来,并依靠学生的优良特质来进行教育;在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特征以及学生的修养水平;教育以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为基础;教育应该在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学影响统一要求和互相配合的基础上进行)在教育学上通常被看作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过程应该依据的基本要求。

然而,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整套的教育规律(原则),而且还需要掌握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实现这些规律的方法,要善于对学生施加有效的教育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教育学要对共产主义教育的方法进行专门的探讨。下一讲我们就来阐述这些方法。

参考文献:

波尔得列夫:《中小学教育工作方法》,莫斯科,1974年,第2章。

格里申、科社诺夫:《学生自我教育指导》,1968年,卡卢加版。

科瓦廖夫:《学生的自我教育》,1967年,莫斯科版。

到昂节夫:《活动、意识、个性》,1975年,莫斯科版,第4、5章。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1961年,莫斯科版。

《学校中共产主义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休金娜主编,1974年,莫斯科版,第1章。

哈尔拉莫夫:《中小学教育工作组织的基本问题》,1967年,明斯克版,第1章。

第六讲学生德育的原理

(一)德育在个人全面发展体系中的意义

共产主义品德教育的思想政治基础德育在个性发展和形成中的重大意义,同苏联人在共产主义社会建设中的社会积极性和道德上的成熟性所起的那种巨大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勃列日涅夫指出:

“共产主义的本质,取决于公民对社会的高度自觉性、责任感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价值的深刻认识,促使个人积极参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斗争,使他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周围现实中的各种现象,从而使他确定正确的行为目标。苏共中央向党的第25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总结报告指出,必须进一步改进培养苏联人的思想政治信念和使他们形成共产主义道德精神的教育工作。勃列日涅夫强调指出:“在言行一致正在成为日常行为准则的情况下,个人的崇高品质莫过于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待社会义务的自觉态度了。培养这样的态度就是德育的任务。”

关于德育对个性的发展和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在教育学里早已被认识到并提了出来。夸美纽斯在自己的专题论文《习性的教导》中援引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名言:“首先要学到良好的习性,然后再学智慧,因为没有前者就很难学到后者。”他在这篇论文中还援引了民间格言;“一个人在科学上有成绩,而在良好的习性上落后,那么与其说这个人有成绩,还不如说他是落后的。”

裴斯泰洛齐重视德育的巨大作用。他认为,德育是儿童教育机关的主要任务。按照他的意见,只有德育才能形成有道德的性格和对人的同情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