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稷下学宫学风
稷下学宫中形成的良好学风,对于促进战国期学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起了巨大作用。
那么,稷下学风包括哪些内容呢?周立升、王德敏二先生在《管子学刊》1988年第4期曾撰文论列。他们认为稷下学风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授业弟子,着书立说,使学术专业化。
学派独立,百家争鸣,开一代新风。
以理服人,言行一致,反对华而不实。
“别宥”、“解蔽”,实事求是,反对主观片面。
坚持真理,取长补短,学术别开生面。
(二)学士的活动特点
1.“不治而议论”
“不治而议论”,这是稷下学士的主要活动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体现了稷下学宫鲜明的政治性。“不治”,就是“不任职",虽有上大夫的头衔,但不担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事,为田齐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
稷下学士的议论时政,目的是以干世主,这是田齐统治者赋予他们的职责。因此,他们的议论时政,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田齐统治者的政治活动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考建议,没有或者少有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情况,所提意见及建议都是坦率的直言。
2.为实现田守统治者的政治目标制造舆论
田氏代齐以后,历代君主无不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先是称雄诸侯,进而称帝,一步一步地朝着统一天下的政治目标迈进。稷下学士为了田齐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制造舆论、设计蓝图、拟定典章制度。
稷下黄老之学的兴起,就是适应田齐统治者政治需要的产物。他们打着黄帝是田齐统治者远祖的旗号,来论证田齐统治者建立帝王之业、称雄天下的合理合法性。
稷下学士被齐王派到其他诸侯国游说,为齐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淳于髡还多次作为齐使者出使他国,维护了齐国的利益。比如,“孟尝君在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于荆。”(《战国策·齐策三》)“齐人有淳于髡者,以从说魏王。魏王辩之,约车十乘,将使之荆。辞而行,有以横说魏王,魏王乃止其行。”(《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
淳于髡出使他国,成绩卓着。着名稷下先生邹衍也曾出使他国。
“齐使邹衍过赵,平原君见公孙龙及其徒綦毋子之属,论‘白马非马’
之辩,以问邹子。”可见,稷下先生出使他国,是作为齐国的使者,受命于齐王,身负重任,充当说客,为齐国的政治利益效力。
3.着书上说,讲学授业田齐统治者建立稷下学宫,让稷下先生及其弟子同其他学派的诸子从事学术探讨与交流,传播文化。这样的结果是,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学派的学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不同学派的着作,有些着作在稷下得以丰富补充。《汉书·艺文志》记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着作及篇数;另外,《周礼》、《周易》也是这一时期由稷下先生完成的。战国时期私人着书立说之风的兴起,与稷下学宫也不无关系。
稷下先生及各派着名学者荟萃稷下,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而来的。稷下先生与各派着名学者在稷下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才。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宣王时稷下学士有“数百千人”,其中不乏学有成就者。对有成就的人才,往往被齐王录用为各级官吏,直接参与齐国的政治活动。淳于髡曾经“一日而见(荐)七人于宣王”(《战国策·齐策三》);齐宣王在三斗的建议下,“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齐策四》)。
4.定期集会,百家争鸣
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裴《集解》引)这里所说的“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就是指各派学者的学术报告例会。
在稷下学宫这个百家争鸣的园地里,不仅有各学派的着名学者聚众讲学授业,而且还有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各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形式多样,可以是两个学派之间的,也可以是多个学派之间的,而规模最大的乃是各学派都参加的这种定期举行的学术报告例会。
在例会上,各学派推荐出他们学派的代表,阐发他们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批判法难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这种学术报告例会,实际上就是为各学派提供学术交流与争鸣的机会,以便更好地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稷下学宫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而学术报告例会则是百家争鸣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