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健全人格”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24017700000008

第8章 《蔡元培教育论文集》选读(1)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后改字仲申,别名鹤,又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着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出身科举,1989年,23岁时参加浙江乡试,中举人。第二年赴北京会试,中试为贡士。1892年春,参加殿式,被录为进士,旋授为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由庶吉士升补翰林院编修。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蔡元培受新思潮的启蒙和激荡,成为运动的同情者。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失败,蔡元培认为是不培养革新人才之故,遂辞官回故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即校长)。蔡元培在绍兴中西学堂时,提倡新学,支持新派,遭旧派嫉恨,遂辞职。1901年蔡元培到上海出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4月,蔡元培与叶瀚、蒋观云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他被选为会长。教育会成立不久,创办了爱国女学。

1902年11月南洋公学发生退学风潮,蔡元培因支持学生遂辞职另组爱国学社,对学生进行爱国和革命的宣传教育,影响波及全国。

1907年至1911年蔡元培赴德半佣半读,进莱比锡大学学习,广泛地涉猎了西方文化、科学知识,对他日后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影响。1912年1月回国担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同年7月辞职。在不到七个月的时间里,他领导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提出并确定了五育并举、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即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不可偏废的发展,以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进行了以废除读经科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规定初等小学男女同校;主持讨论并形成了新的学制系统;组织了一个富有特色、机构精简而有办事效率的教育部等,为使近代教育摆脱封建旧教育的影响,在中国真正建立起新的教育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至1926年(据蔡元培自己回忆,在北大实际办事,不过五年半)。在北大校长任内,他明确提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要把大学办成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在学校管理上,取消封建家长制,采用民主办学校、教授治校;开放女禁,首招女生;等一系列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不断革新的阵地。1927年4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不久他提出变更教育行政制度,改教育部为大学院,获准后,蔡元培于同年6月被任命为大学院院长。

年10月辞职,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在此后的十多年里,蔡元培虽不参与教育行政,但对教育非常关注,提倡并宣传教育要科学化、劳动化、艺术化。

蔡元培的主要着作有《中国伦理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年版)、《中学修身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版)、《蔡元培选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蔡元培的着作和论文,目前都已收录在《蔡元培全集》中(中华书局,年后陆续出版)。《中国伦理学史》是第一本系统地总结中国历代伦理思想发展的着作,对蔡元培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有直接的影响;《中学修身教科书》出版后,是当时普通学校普遍使用的修身教科书,曾再版十多次,对当时中小学生的伦理道德影响甚大。《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集》出版后,其中的一些思想主张,对近十年来的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以及教育方针、全面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讨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参考作用。

蔡元培同时又是一位不断进取、富于创造精神的教育改革家。

他在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任内所进行的改革不仅在当时影响甚巨,而且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更是影响甚远,已成为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宝贵的遗产。蔡元培作为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前驱,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蔡元培教育论集》(1987年),高平叔编,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628页,45万字。

《蔡元培教育论集》,辑录了他出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后到年3月间所写下的主要教育文章共计189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蔡元培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思想。

该书提出的教育思想主张涉及到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社会教育、留学教育、女子教育以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多方面,许多见解、观点,对我们当前的教育都有启迪作用,但其中影响大且久远的思想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育本质

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提出:“教育有二大别:

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第42页)。何谓隶属于政治的教育?他认为一切按政府的方针来标准教育,教育便是隶属于政治的。若立于人民的地位来确定教育的标准,这种教育便是超轶于政治的。

与此相应,蔡元培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教育者,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第44页)。他认为世界可分为现象与实体二个部分,现象世界为人们能经验、感觉到的、生活着的现实世界,实体世界则为超越人们的感觉、经验,超越时空限制的一种最高的精神世界或信仰世界。蔡元培认为教育的目的不能像政治那样,只以“现实(世)幸福为鹄的者”,而应使人们养成一种健全、高尚的人格,以超越现实和时空的限制,达到一种永恒。

(二)关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蔡元培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会词》中提出:“君主时代之教育方针,不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用一个人主义或用一部分主义,利用一种方法,驱使受教育者迁就他之主义。民国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有如何能力,方能尽如何责任;受如何教育,始具如何能力”(第53页)。因此,民国成立之后,教育应提倡五种主义:

“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是也。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第54页)。教育的目的则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多方面全面发展,养成健全人格。何谓健全人格,蔡元培指出:“所谓健全人格,分为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四项”(第页)。蔡元培关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主张概括起来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举,和谐全面发展,以培养共和国民的健全人格。

(三)关于培养健全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培养健全人格,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蔡元培是具体落实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过程之中的。第一,他提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156页),因此,学校、社会要采取多种途径,譬如成立进德会、加强自我教育,在传播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是非判断力,在锻炼体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力,在音乐、美术教育过程中陶冶道德情感等等。

第二,蔡元培积极倡导以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指导科学研究、培养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内容的智育,认为这是世界发展趋势的要求,是人诸方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他指出:“以言智育,旧日习惯,大都偏重墨守,大言不惭,食古不化;今之智育,每以科学炼其头脑,使为规则之研究,且就研究已到地步,追踪探究,而为更进之发明,不故步自封,不墨守旧说,故能精益求精,且有所发明”(第185-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