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各小学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新知识增加,旧教育影响较以往淡化,欧美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影响逐步加深。读经讲经科被取消,增音乐、自然、卫生、英文等新科目。各科教材的内容和排列,以儿童个人兴趣为主。学校多用“自学辅导法”,兼用“分团教学法”,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退居次要地位。民国五年(1916),推行“国语运动”。十二年,各科教材均改为语体文,小学教育输人民主和科学的新内容。同时,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逐渐成为苏州小学教育思想的主流,各校纷纷仿照社会,布置校园环境,以达到“寓教育于生活中”的目的。十六年后,开始施行“党化教育”,课程中增加党义科,教育儿童对“党国”尽忠。二十三年开展“新生活运动”,对儿童进行“礼义廉耻”教育。
日军侵占时期,日语成为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主课之一。民国二十九年伪政权强制各校施行“清乡大单元教学”。三十一年,又规定各校必须进行“新国民运动大单元教学”,教育儿童“奉行大亚洲主义”、“排斥共产主义”、“爱中华、爱日本、爱东亚”。各科教学内容以介绍日本文化为主,大量删除或篡改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
抗战胜利后,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指令,小学普遍实施训育制度。各校按保甲编制,设镇公所为最高机关,下分若干保,采取中心训练、学校训练、集团训练、个别训练、自治指导等5种形式训育学生。各校均取设计教学法,打破科目界限,取消教材的逻辑体系,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制订“单元”,让学生通过确定“目的”、“计划”、“实行”、“批评”四个步骤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法也是根据杜威的教育思想——儿童中心主义制订出来的。
二、解放后教育教学
解放后,各小学废除训育制度,取消公民训练课,删除国语、社会等课中“党义”内容。50年代,批判杜威——胡适实用主义思想。1953年始,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以凯洛夫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工作,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教学成为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重视直观教具的应用,师生自制教具,举办自制教具展览会。50年代末,劳动成为小学生的主课之一,各校开辟学工学农基地,种植蔬菜,饲养猪、兔、鸡,学习坩埚炼铁,中高级学生每周要参加4·6小时的生产劳动。1958年大炼钢铁期间,劳动每周增加到8小时,有时甚至停课劳动半天或一天,教学被放到次要地位。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教学进度较50年代前期明显加快,一年级就开始作文。市、区、校层层统考,政治活动增多,学生负担很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60年代前期,试行《江苏省小学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各校狠抓语文和算术的“两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教学,语文学科加强字词句章的教学和写字、朗读、背诵、复述、标点符号的训练;算术学科加强基本概念教学和计算速度训练,课堂教学强调直观性、示范性、科学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965年,毛泽东主席“七·三指示”下达后,各校把减轻学生负担作为大事来抓。精简教材,改革考试方法,学生每天活动总量(包括上课、自习、劳动和集体活动)控制在6课时以内,课堂教学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原则,提倡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力求当堂巩固,尽量减少学生回家作业量。生产劳动列人正式课程,不再安排学生参加其他额外劳动或社会服务活动。
50年代,小学思想教育的中心内容是“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公德教育,重点放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同时,还进行自觉纪律教育。部分学校还试行《小学生守则》。60年代初,思想教育的重点是阶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1963年起,开展“学雷锋,长革命志气,做坚强革命后代”活动,师生争做好人好事蔚然成风。各校试行教育部重订的《小学生守则(草案)》,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工作也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学习毛泽东思想为主要内容,兼学一些文化知识。一度废除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取消考试和升留级制度,每周课时较“文化大革命”前,一、二年级减少#课时,三年级减少8课时,四年级减少9课时,五年级减少11课时。政治活动名目繁多,如“红小兵活动”、“学工学农活动”、“大批判活动”等,教育质量骤然下降。
80年代,各校探索教学规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减少学生负担上。区实小采用“看看、听听、学学、议议,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方法,启发学生学习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金门中心小学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加强读、练环节,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课外阅读能力,在作文教学中采用“范文引路,细致观察,认真指导,交流评讲”的方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营坊场中心小学努力学习国外教学经验,数学教学尝试“算术发现法”。1982年,各校普遍开设思想品德课,加强对学生进行“三热爱”(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小学生守则》的教育。1987年,小学教育改革以改革学校教育、改善家庭教育、发展社会教育为内容,由局部、单科改革逐步向整体改革发展。为改善家庭教育,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教育结构,两次召开区家长代表大会,各校成立家长委员会,使学校的单独教育向群体教育发展。当年全区学龄儿童人学率100,,毕业生双科合格率98.29,,优秀率30,,毕业率99.85,。
1988年,区文教局贯彻省教委《关于对中心小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育大纲》,发挥区中心教研组和学校思想教育领导小组的作用,开展德育教育系列活动。1990年,全区各小学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分层次分阶段开展适合少年儿童兴趣爱好的、易于接受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3月,开展“学雷锋、学赖宁,做党的好孩子”的活动,共成立学雷锋小组450个,照顾孤寡老人83人。清明前后,各校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访问老红军,聆听老山英雄战斗报告;在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之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991年后,全区小学人学率始终保持在100,,至1993年,巩固率亦达100,,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双科合格率保持98,以上,优秀率达40,以上,毕业率为99.9,,体育达标率超过91,。特色教育成绩显著,1993年区内特色班有24名小学生考取苏州中学初中班;小学外语教育、艺术教育等都取得好成绩。1995年,义务教育达标通过国家教委复查,得到省政府表彰。
1997年,苏州市教科所开发的MAH多媒体教学网络已进人苏州市各中小学课堂,教师能把VCD录像机、摄像机、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通过网络系统传播给学生看和听’教师能监控每台学生分机内容;能把每个学生显示屏上内容传给所有学生,并进行讲评’教师能通过话筒对学生上课或对播放内容进行解说。全区各校在“两机一屏”均已到位的基础上,1999年,区政府加大投人,又配备5个多媒体教室,3个微机室和1个语音室,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1998年11月,省教委批准苏州市为省素质教育实验区,市政府制定相应《实施方案》,
全区各小学校组织实施!大力推进特长教育!开展各类兴趣活动,学生自由选择!免费参加!参与率超过60%,并在城区率先推出“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策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科技、体育方面的特长’德育教育逐步深人,以爱国主义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巩固区实小为示范学校的基础上,又创建了东中市小学、彩香小学、三元中心小学3所示范学校。所有中心小学及部分完小均培育为各类特色学校。至1999年末,全区1.5万余名学生人学率、巩固率、毕业率继续保持100%,各学科合格率达98%,体育达标率为96.8%,近视率控制在12%以内。
(第四节)教师队伍
1952年第一学期,全区有小学教师443人,其中师范学院或其他高等专科学校毕(肄)业的38人,中等师范学校毕(肄)业的62人,其他高级中学毕(肄)业的158人,初级师范、简师、初师速成班毕(肄)业的38人,其他初级中学毕业或肄业的137人,小学毕业及以下的10人。
1999年,金阊区教育局系统共有教师959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者占50.7%,大专以上学历占47%,35岁以下占65.8%,50岁以上占19.2%。
一、教研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文教股(科)内设教研员1人,负责日常教育业务,组织教师研究教材、教法。“文化大革命”期间,区革委会教卫组内设教研员3人,各街道教卫组(后称学区)设教研员1!2人,职责与“文化大革命”前相同。至1978年区文教科设立教研室,有主任(或副主任)人,教研员6人,分担小学语文、数学、政治、体育、音乐、美术各科及幼儿园教学研究任务。
教研员、教研室在区文教科(局)的领导下,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组织全区教师学习教育政策,集体备课,研究新的教学大纲。60年代,教研活动主要内容是:学习毛泽东主席的教育思想,学习凯洛夫教育学,进一步端正教学思想。教研活动的形式,主要以辅导区为单位,组织年级教研组集体讨论,交流备课心得,互相听课讲评。教研室举办全区性听课活动,组织教学观摩。区实小、东中市小学集中向全区开课,各辅导区中心小学也分别开课,举行学术比赛活动。
80年代以后,教研工作的重点转向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将“提高低年级儿童的说话能力”这一难题,作为语文教研课题,由丁家巷小学等3所学校分别上试验课;数学教研着重在理解新教材精神,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计算能力等方面。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理论,举办业务讲座和学术报告,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1984年建立“教研室、辅导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坚持三级教改课题管理制度,开展以一堂课、一份好教案、一份好经验为内容的参评活动,1989年底,全区评出语、数教学骨干15人,其中“语文学科带头人’4人,“数学学科带头人”5人。
1990年,全区各校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学陶(教育家陶行知)爱生”活动,弘扬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推动校风建设。同年评选“教坛新秀”14人。嗣后,区教研中心进一步培养教学骨干,各学科中心组均吸收中青年骨干参加,一批青年骨干受到市教研室肯定并建档跟踪培养,其中1人代表苏州市参加省优质课评比获二等奖。1993年,区实验小学顾荣林被市教委评为市数学学科教学改革带头人。1995年,市教委又宣布命名东中市小学王俊、阊西幼儿园王承茜2人为苏州市学科教改带头人。
1996年开始,开展全区教师基本功考核,制定《师资培训“九五”规划》,实施“名师工程”,增加列人省、市教研课题的数量。至1999年,全区已培养市学科带头人"人、中学高级教师"人,区学科带头人24人,市区教坛新秀106人。教研课题列人国家、省级以上课题7个,市、区级课题30多个。
金阊区历届学科带头人名单第一届1989年:
语文学科:黄汕生(东中市中心小学)、包宗琰(区实验小学)、陆征(桃坞中心小学)、俞根凤(桃坞中心小学);
数学学科:顾荣林(市学科带头人,区实验小学)、王振玉(区实验小学)、顾椿涛(东中市中心小学)、奚惠英(金门中心小学)、肖微芝(天库前小学);
思想品德学科:周慧明(山塘中心小学);
自然学科:张明钧(东中市中心小学);
音乐学科:杨淑淇(东中市中心小学);
美术学科:马蓓蓓(区实验小学)。
第二届1995年
语文学科:葛虹(市学科带头人,东中市中心小学)、王依(市学科带头人,山塘中心小学)+
数学学科:刘萍(市学科带头人,彩香中心小学)、洪亮(市学科带头人,三元中心小学);
自然学科:王俊(市学科带头人,东中市小学);
幼教学科:王承茜(市学科带头人,阊西幼儿园)。
第三届1996年语文学科:张玮(山塘中心小学);
数学学科:杭瑛(区实验小学思想品德学科:张小音(东中市中心小学);
幼教学科:陈燕颜(环秀幼儿园)。
第四届1997年
数学学科:孔蕾(东中市中心小学)、张磊(东中市中心小学)、莫杏娟(三元中心小学);
音乐学科:钟慧苏(东中市中心小学幼教学科:陆建华(虹桥幼儿园);
外语学科:万里虹(市学科带头人,区实验小学);
特殊教育:刘艳(市学科带头人、省学科带头人,培智学校)。
二、教师进修
1978年,区建立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改为教师进修辅导站),负责全区教师培训、进修工作。当年,开办语文班、数学班、外语班、外语提高班和美术训练班,参加教师171名,其中结业30人。嗣后,区教师进修学校陆续开办各类教师数学业务培训班、教师备课辅导班,并选送教师参加市级干部函授(班)进修,自筹经费委请新苏师范代培教师,不断提高在职教师业务水平。
1988年起,根据国家规定,对事业单位业务人员进行职务评审。是年,全区有896名教师(含幼儿园)参加职务评审,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职务的有2人,小学高级教师职务的406人,小学一级教师职务的318人,小学二级教师职务的165人,小学三级教师职务的有5人。
1989年初,区文教局制定3年师资培训规划,明确培训重点,对老、中、青年教师提出不同要求,采取组织培训、选送青年教师到电大、市教育学院深造,以及动员自学大专学历的方法,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至1993年,经过人才引进和在职培训,全区教师大专以上学历112人,占10.9%;中师以上学历为88,,学历合格率为92,。在省、市教育学院和市电大等大专院校进修教师已近200人。1990至1993年间,先后有上百名教师在省、市评比中获奖,被授予优秀班主任、教坛新秀、“双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