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阊区志
2402900000116

第116章 教育科技(9)

【苏州医药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83年6月创办,位于阊门外北浩弄长庆寺弄15号。学校占地面积4千多平方米(6亩多),隶属江苏省苏州药品监督管理局,业务上接受市教委领导。

学校创办初期仅一个班级一个专业(抗生素)、8名职工,1999年已有抗生素、药学、医疗器械、中药学、药剂、企业管理等专业,34名教职工,90,以上具有本科学历和高中级职称。近几年来,学校和中国药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医药职工大学、苏州市电大和职大联合办学,开设药学、药剂等本科、专科函授班、大专专业证书班;并与苏州市高级技术学校联合开办技工班,成为市高级技校医药分校。学校还在张家港设立医药职工中专分校,与丹阳、大丰、如皋、东台等市有关学校联合开办校外班,在籍学生2000余人。学校已成为江苏省医药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十余年来,学校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的医药行业和卫生系统。

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医药系统先进单位、苏州市文明单位、苏州市职工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三、职业中学

市区的职业中学始创于1979年。根据教育部关于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精神,苏州市区开始举办高中性质的职业中学,主要由普通中学高中部改办,或由普通中学附设职业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3年。1980年,机械、轻工、旅游职业中学相继举办。翌年,市七中高中部改办为电子职业中学。职业中学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原有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培养一批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劳动后备力量。

职业中学办学形式有三种(一是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联合办学;二是教育部门办学;三是工厂企业自办。其中联合办学的形式是主要的,学生数占90,以上。这种联办形式,办学双方可以发挥各自优势,起步容易,收效较快,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职业中学实行定向培养、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的办法,劳动部门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劳动就业制度,实现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的同步改革。

80年代中期,各职业中学纷纷举办中专班,学生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录用。以后,中专班又改办为中等专业学校,与原职业中学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90年代前期,苏州市的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出现五大变化:办学模式从部门化向社会化转移;办学形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移;学校管理从行政化向企业化转移;招生分配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移;学校规模从分散型向集约型转移。1992年,市十八中、三十八中初中部停止招生,办成纯职业中学。市旅游职中在全省率先实施“自我办学、自我约朿、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管理改革,成为国标省级重点职业中学。1994年5月,苏州市区第一所民办公助的职业高中——金阊区商业外语职业高级中学成立,学校采用董事会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直接为金阊区商业培养涉外营销、文秘、翻译等专业人才(后与桃坞职工业余学校合并,成立同文外语学校。参阅本卷(第七章)(第一节)“职工教育”)。

1997年苏州市开始探索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接轨的路子,在原有输送一些优秀毕业生去大专院校就读的基础上,各职业高中先后与高等学校联合办学,采取“+3”或“3+2”的办学形式,培养有大专学历的高级技工人才。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各校设置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外贸英语、经济贸易、涉外财会等专业。各职中还普遍开设劳动服务、礼仪课程等,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劳动者。机械职中、旅游职中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的新情况。至1998年苏州市区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97.1%,升人职业中学与普通高中的比例为6<4,而1979年为1:38,20年来全市共培养16万余名毕业生。设在金阊区内的职业中学简介如下。

【江苏省苏州旅游职业高级中学(苏州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前身为苏州市第二十九中学,1979年转制创办苏州市旅游职业学校,1985年开设中专班。1988年被江苏省教委确定为江苏省第一批重点职业中学。1990年中专部被江苏省教委、计委批准为苏州市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学校现设14个专业,36个班级,有学生1450人。设有各类专业操作室18个,电脑房4个,模拟导游室、茶艺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体育馆各一个,专业实习饭店一家。

学校专业设置合理,涵盖面广,现设宾馆管理、涉外英语、宾馆日语、旅游德语、导游、形象设计、烹饪等7个专业。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招生以市区为主,向外县(市)辐射;根据旅游业需要,先后举办100多期各类培训班,培训旅游从业人员7000多人,学员遍及国内20多个省市。建校以来,毕业生已近万人。

学校拥有100余名教师,其中高级教师占70%。多年来,教师自编教材,多年来已编成《烹饪技术》、《饮食营养卫生》、《点心制作》、《苏州园林导游》、《旅游历史》、《旅游地理》、《旅游职业道德》等14种100余万字。

1995年该校成立苏州旅游学校董事会,同年9月成立苏州市旅游教育集团。90年代中期以来,学校加强对外开放力度,引进国外教育资源,聘请外籍教师进校执教英语、日语。学校先后与德国多特蒙德旅游经济高等专业学校、澳大利亚蓝山酒店管理学校以及苏州大学、华东理工学院等国内外著名院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还定期选派优秀学生赴日本、新加坡等国深造。

学校先后被授予“江苏省德育先进校”、“全国德育先进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教育现代化试点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等称号。经省政府批准,学校被国家教委评定为国标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

【江苏省苏州机械职业高级中学、苏州市机械学校】位于苏州市学士街389号,创建于1980年,由苏州市第十八中学高中部改办而成,是省级重点职业中学。

苏州市第十八中学的前身是苏州市胥江工读初级中学,它是在1965年9月由苏州市第一农业职业学校和第二农业职业学校合并而成,“一农”和“二农”都创办于196#年夏。“一农”借新苏师范校舍上课,“二农”在市郊横塘公社新郭大队办学。两校合并后,迁至学士街,因邻近胥江,故名胥江工读初中,为半工半读学校,学生三分之二时间读书,三分之一时间劳动。劳动分散在全市十余家工厂。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经历“造反”、“破四旧”、“红卫兵运动”、“大串连”、“夺权”、“大联合”等阶段后,于1968年9月成立革命委员会,并更名为第四初级中学。1969年工人阶级进驻上层建筑,学校改名为苏州市市政工程大队反修中学。从开办到1969年底,共有3届(1967、1968、1969)1250名学生毕业离校,全部下乡务农。1970年8月,市文教卫革委会决定将反修中学和建筑技校合并,命名为苏州市第十八中学,性质为普通中学。

1980年秋开始改普通高中部为职业中学,学校和市机械局挂钩,建立“苏州市机械职业中学”,初中部保持建制。1985年5月,筹建苏州市机械学校,为走读中专,学制#年,当年秋季开始招生。1992年初中部停止招生,学校办成纯职业中学。

学校专业设置与现代工业发展相适应,培养目标实施“双轨制”,既培养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又通过高校预科班培养继续深造的学子;学校积极推行毕业生“多项技能证书制”,积极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校邀请园区和新区20余家知名企业的有关人士组成专业现代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密切沟通,学校为企业优先提供毕业生,企业为学校设立专项实验室和奖学金。

学校拥有的加工中心、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线、机械、电学、自控的实验实习场所以及微机、语音、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和闭路电视等设施,注重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手段的改革,调动学生主动求知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严格常规管理,“育人为先,素质第一”。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使学校在社会、企业中形成“名牌效应”。办学20多年来,已向社会输送7000余名毕业生,近几年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在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外资企业就业,同时依托外资企业输送学生到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参加培训和研修。

【苏州市五金机械职业中学】位于专诸巷4号,由苏州市轻工业局于1985年创办。隶属市室内成套用品公司。学校占地面积489平方米,建筑面积589平方米。在编教职工29人。开设三年制轻工机械专业,属职业高中,主要为市区相关企业输送具有高中文化的中级技术工人,开办至今已毕业600人。现有在校学生2个班66人。开设课程包括机械类技工学校的车、钳工专业所有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生产实习,以及职业高中必须开设的文化基础课。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近年来,技术考级合格率和毕业率均达到100,,且每个毕业生均安排到相应的工作岗位。

【苏州市同文外语职业高级中学】位于干将西路1322号,1994年2月,经苏州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创办;4月,更名为苏州市金阊区商业外语职业高级中学。1999年1月恢复现名。学校为集体所有制事业单位,隶属桃坞街道办事处。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2468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1255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225平方米。1999年末有10个班级,在校学生396人。

学校本着教学与市场结合、与择业挂钩的原则,严格履行市教委正规化教学要求,以双外语(英语、日语)作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将外语、计算机教学列为学生的“第一学科”。学校遵循“让所有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的办学宗旨,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建立一系列激励教育的体系,设立“同文奖学金”,每届毕业生都获得五证:苏州市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单项能力等级证书和职业高中毕业证书。学校先后与工业园区、苏州新区及市区内的电子、电脑、光学、商业服务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重点推荐就业,1998,1999年毕业生的推荐就业率均达100,。

学校在相关高等院校的支持下,积极探索毕业生继续升学的新路子,消除职高学生人学后普遍存在的“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自加压力,组织资深教师对学生进行高考辅导,1999年学校毕业生成人高校录取率达86,,有的还考人重点大学。

1999年3月,学校与日本长崎商务信息专科学校缔结友好学校。

【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心】1982年,国家教育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订关于加强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合作项目,苏州市第七中学为项目受援单位之一。项目确定加强苏州市第七中学职业教育,并将它逐步发展为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心。

1983年,由市政府批准,正式建立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心,地址在爱河桥市七中。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办好本校职业班,取得经验,加以推广;(2)利用师资、实验和实习设备条件,为普通中学高中学生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3)为在职职工开展中级技术人员培训;(4)开展职业教育研究活动。职业教育中心的主要设备有电子测试仪器、机械量具,以及录像、录音等电化教学设施。

1983年和1984年秋,学校先后开设科技情报和图书资料管理、微机应用3个班,招收新生134人。至1985年,中心已先后为附近4所普通中学的27个班级的1400名学生开设无线电技术基础、低压维修电工、机械制图、微机应用等4种职业技术教育课,推动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学的开展。此外,承担在职工人中级技术人员培训的任务。1985年,还分别对解放军、乡镇企业职工、其他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开设各类专业培训班7个,学员200人左右。

四、技工学校

此类学校始创于1960年,是专为厂矿企业培养新型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办单位为各厂矿企业或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由市劳动局主管。招生指标纳人国家或地方劳动计划。技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建筑技工学校初办时,一度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3年)。课程安排一般为文化课18,,专业课32,,实习操作50,,学校一般拥有设施较为完善的实习厂或实习场所,学生学用结合,注重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强,成为厂矿企业的新型技术工人。1991年2月,苏州市5所技工学校(市技工学校、轻工技校、工艺美术技校、建筑技校、园林技校)改革教学体制,调整教学结构,设立高级技工培训中心,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至1999年,全市共有15所技工学校,其中设在金阊区的6所:建筑、轻工、工艺美术、园林、交通技工学校和苏州高级技术学校电脑分校。学校简介如下。

【苏州市建筑技工学校、苏州市建筑技工中专】建筑技工学校筹建于1963年,设在原建筑工程部苏州建校内,开设瓦工、木工等专业(初级),性质为半工半读,校名为苏州建筑职业学校,隶苏州市房管局。1965年迁至学士街,更名为苏州建筑技工学校,改由江苏省建筑总公司主管,苏州分公司代管,为半工半读中专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改为普通中学,名“建筑战校”,后为苏州市第十八中学。198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办,定名为苏州市建筑技工学校,并迁至更楼弄,属市建工局主管。学校规模500人,开设瓦工、木工、机修工等专业(中技),设有建筑施工工程队、机械学生实习工场。学生实行统一分配,现大部分已成为企业骨干。近年来又增设管道、电气、装饰等专业,以适应社会需要。学校自1982年起开办施工员培训班,为本地区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至今已开办土建、电气管道等专业施工员、预算员等5个岗位的培训班60余期,计1万余人。

苏州建筑职工中专于1984年成立,原位于苏州市建筑职大内,1986年与建筑技校合址办学,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中专除开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专业外,还根据社会需求,逐步增设建筑装饰、古建筑营造与维修、给水排水等专业。1992年因生源缺乏,学校面向苏州市辖6县(市)招生,变全日制为半脱产、业余学习,开设专业证书学历教育和企业管理人员培训。1993年,学校招生实行“双招”试点,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当年人学228人,随后又增设村镇建设、供热通风与空调、给水排水等专业,至今已连续6年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12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