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医疗用品厂】位于西麒麟巷12!14号,隶属于苏州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性质为集体所有制企业。系国家二级企业、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生产针灸器械类、家用保健器械及电子产品类、一次性医用类、医院装备产品类等5大类系列产品,成为我国针灸器械生产的标杆企业和出口基地。工厂在古城区内占地4433.6平方米(.65亩),在高新区占地2万多平方米(30亩),拥有总资产4300万元。1999年产针灸针1.45亿支,完成产值7100万元,年末职工人数315人。
该厂始建于1966年9月,是在原华二房针灸用品生产合作社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87年11月,与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和吴县青台、胜浦,无锡后宅等十多个乡镇企业联合组建成苏州华佗针灸器械总厂。1992年11月,与香港针灸气功研究所及澳大利亚二位外方合资组建中外合资苏州华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1996年1月,与香港丸菱金属制品公司合资组建中外合资苏州华菱合金制品有限公司。
产品“华佗牌”针灸针,在1979年全国第二次质量月活动中,获国家经委颁发的质量金质奖。1984、1989年两次蝉联金奖。1994、1997、1998、1999年四次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1995年通过澳大利亚TGA认证,1996年获美国FDA5100(K)认可。1997年11月,又获欧盟CE认证和德国TURPSISO9002EN4600Z质量体系认证。产品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苏州药用玻璃厂】位于苏浒公路黄家庄。创建于1971年,由玻璃仪器社等单位合并为苏州市延安玻璃厂,厂址在山塘街482号,1986年9月迁至今址,1988年11月改为现名。企业性质为集体所有制,隶属金阊区工业局。
该厂主要产品有:模制抗菌素瓶(年生产能力5亿只)、工业瓷釉、镀膜镜子玻璃、低压电器。主产品模制抗菌素玻璃瓶,是江苏省内唯一生产该产品的领证企业。1999年厂区占地面积20934平方米(31.4亩),建筑面积8449平方米,全厂工业总产值403万元,销售额446万元,职工113人,固定资产75万元。
(第二节))销售
一、中药经营
苏州中药行业,由药材业、饮片药业两个自然行业发展而来。
康熙十三年(1674),药业商人在南濠街芦家巷创建“药王庙”,成为药业同业组织。此后,药铺经营日趋完善,不断涌现名店字号,如创于雍正十二年(1734)的雷允上诵芬堂药铺(西中市),创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沐泰山堂药铺(上塘街渡僧桥堍)等。后药市又在枫桥兴起,使苏州成为东南药材交易的最大市场。道光年间,药王庙药业公所改组,药材铺户同业于养育巷柳巷创设太和公所,又称饮片铺公所;药材批发行业建立药业公所,地址在药王庙+燕行业建立人参会馆,地址在南濠街。咸丰十年(1860)战火,雷允上、沐泰山等大户均遭破坏,损失惨重。此后药市也由枫桥转移至南濠街,向阊门外下塘及山塘街发展。同治、光绪年间,药业再度兴起,光绪三十二年(1906)已增至56户,其中药铺43户,药材行13户。
苏州经营的药材有两大类:省外和进口药材称“官料”,主要有川、广、云、贵等地的知母、川贝、甘草等及进口羚羊角、血竭等400多个品种;地产药材称“草药”,主要有珍珠、乌梢蛇、灯芯草、苏枳壳等200余种。辛亥革命后,药材行货源由靠产地采办和门市收购,转向从上海、天津等地药材商号批购,同时从坐商、行商及店堂收购三方面取得药源。各药铺多为前店后坊式经营,并形成各自的传统特色。雷允上以六神丸、痧药蟾酥丸、诸葛行军散、卧龙丸等誉满江南;沐泰山堂则侧重于常见病疗药,有肥儿八珍糕、虎骨木瓜酒,退云散眼药和人参鳖甲煎丸等;雷允上六神丸远销日本、緬甸、泰国及东南亚。各药铺以讲究服务著称,有代加工膏滋药、代研粉末、代合药丸、日夜配方及坐堂应诊、邮购等。
民国二十六年11月日军侵占苏州,药铺遍遭抢劫,损失惨重。日伪时期,由于药源匮乏,药价暴涨,经营有利可图,中小型药材行骤增。三十年5月,饮片药业同业公会改组为国药业同业公会,会员有78户。1949年2月改称国药商业同业公会,会员80户;同年1月!药材参燕业改为药材商业同业公会,会员48户。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12月,国营土产公司设药材批发部,经营药材271个品种。1955年6月,国营药材专业公司建立。1956年1月,中药行业归口药材公司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合营后,全市国药网点撤并为20户,其中设在金阊区的有7户:沐泰山(上塘街)、雷允上(西中市)、乐寿堂(西中市)、大吉春(金门)、宁远堂(山塘街)、徐延益(桃花坞)、虎丘(山塘街)。1958年9月,药材、医药两公司合并,宁远堂、大吉春、徐延益、虎丘等中药铺与西药房合并,改称中西药商店。1959年撤销乐寿堂,增设枫桥药店。1965年中西药分开,又恢复国药店名称,大吉春更名保康。
公私合营后,国营药材公司建立药材采购供应站(留园路95号),为中药商业二级站,逐步形成中药材收购、调拨、批发及零售经营体制,承担地产药材外销批发业务,采供站经销全国各地中成药、道地药材、参茸滋补保健药品和各种精制饮片等中药材800多种,中成药50余种。药材公司还在山塘街设立收购门市部,委托各国药店兼营收购地产药材。
“文化大革命”中,国药店除保康一家外,其余都在“破四旧”中更改店名。1968年11月,朝阳(雷允上)、保康撤销,全市中药网点减至15户(其他区内撤销3户)。1970年后掀起“一根针(针刺疗法)、一把草(中草药)”热潮,大庆药店(沐泰山)辟设中草药门市部,每天安排老药工坐堂应诊,开展送药下乡,并自辟药圃栽培药材,向全国邮寄草药。1976年随中草药热降温,中草药门市部并人总店配方部,坐堂应诊、邮寄等遂停办。1979年10月,大庆、立新等中药店恢复沐泰山、宁远堂等老店名。
改革开放以来,药品购销渠道扩大,药材市场活跃,各地掀起生产滋补药品热潮,外地成药新品不断涌人苏州市场。1983年5月,药材计划调拨改为调剂性自由贸易后,药材调人大量增加,1984年在彩香新村又增设保康药店。1994年雷允上诵芬堂药铺在西中市复业。
1995年末,以雷允上制药厂和苏州药材采购供应站为核心层,组建雷允上药业集团公司,实现工商一体化。1997年,由集团公司所属20家中药店组成雷允上国药连锁总店,全市各中药店增挂雷允上连锁店牌号。翌年初,雷允上药业集团与中国远大总公司联合组建雷允上(苏州)药业有限公司。1999年南浩街(北段)改造工程竣工后,又在神仙街新增一家雷允上连锁店(详见附表)。
今金阊区内中药业基本情况见下列数表。
【雷允上诵芬堂药铺】创办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起初位于阊门内天库前周王庙弄口,业主雷大升,字允上,长洲(今苏州)人。乾隆元年(1736),雷允上“举鸿博而不就”,隐居致力医药,并在雷氏诵芬堂药铺内挂牌行医,专治风痧暑邪、疫疠丹毒等急症和传染病。丸散膏丹,常躬亲司炉炼合,药效灵验,人称“救命药”。雷允上医术高明,名噪苏城,为当时吴门名医之一。乾隆四十四年雷允上逝世后,雷氏后裔兢兢业业,世代相传,秘制六神丸、痧药蟾酥丸、诸葛行军散、玉杷丹、辟瘟丹、八宝红灵丹、小金丹、大活络丹、人参再造丸、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等细料成药,蜚声海内外。
清同治二年(1863),又在上海兴圣街(今人民路)开设雷允上诵芬堂药铺,后称南号。民国二十三年(1934),再在上海天后宫桥(今河南路桥)开设北号。二十七年,复于上海王家沙(今南京西路)开设西号。从此,苏沪两地雷允上名扬大江南北。二十三年,西中市新楼建造后,雷允上药铺移新址营业,天库前老店改作工场。
新中国成立后,雷允上成药得到全面继承、发展、整理及提高。1956年公私合营后,成药更是供不应求。1958年合并一些小药铺,建立苏州雷允上制药厂,药铺改作制药厂门市部。1959年分设第二门市部在乐寿堂(西中市25号),乐寿堂同时撤销。1966年10月,雷允上第一门市部被撤销,并人第二门市部,称雷允上国药店。1966年12月上升为国营,1969年调整商业网点时被撤销,至1994年复业。
至1999年,位于西中市134号的雷允上诵芬堂药铺总号重建。营业大厅陈列中药饮药、饮片、保健药品;曲字形柜台后面的药橱内,存放2000余种中药饮片;药店恢复传统的经营特色,为顾客切片、打粉、制丸、煎膏;配备主管中药师,请老药工严把进货、出货、药材校对关;聘请苏州名老中医坐堂,内、外、妇、儿科目齐全,声誉卓著。
【沐泰山堂药店】创始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业主沐尚玉,字元壁,浙江宁波人,弱冠时即人药材贩卖的行列。24岁时,有一次贩运药材到苏州,得知阊门外渡僧桥畔有爿药店意欲出盘,沐尚玉即抓住机遇,毅然接盘,经整修后择吉开张,取泰山为五岳之首和自己尚玉的寓意,定名为“沐泰山堂药铺”。
沐泰山堂开张后,沐尚玉刻意经营,扩大业务。至清嘉庆十六年(1811),店中资金积累达纹银6万两之巨。后因家庭人员较多,开支较大,药材经营中的赊欠不能如期收回,以致出现经营危机。时沐尚玉已76岁高龄,乃将店中资金分成24股,出让给兄弟亲友,自己仅存2股。至道光年间,亲友弟兄又将股权转让给苏州士绅,沐泰山遂成为苏甬合资股东店。
道光年间,苏州阊门发生了一场“火烧大三牲”大火灾,烧毁鲇鱼墩(鱼)、方基上(鸡)、小邾弄(猪)一带房屋200余间,沐泰山凭着自身的风火墙而幸免于难。咸丰十年(1860),沐泰山在战火中烧成瓦砾一堆。幸亏经理张镜有预见,事先已将名贵药材及生财器皿转移至梅湾乡间,减少了损失。至清同治三年,社会秩序渐趋稳定,张镜发动苏甬两地股东集资纹银1.2万两,重建沐泰山药铺。
沐泰山药铺为前店后坊,成药侧重治疗苏州水乡湿热所致常见病、多发病,搜集名医验方秘方,悉心研制出肥儿八珍糕、虎骨木瓜酒、人参鳖甲煎丸、消痞狗皮膏、退云散眼药等成药,深受江浙一带医界称道。药铺将清代以来收集的良方验方编成的《沐泰山堂丹丸总考》、《良方簿》,一直保存完好。
新中国成立后,沐泰山堂药店再次转现生机。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连续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店中一些名贵的雕刻、楹联、匾额、瓷瓶均被“破四旧”而“粉身碎骨”,并被更名为大庆药店。1969年饮片工场并人苏州中药厂。1970年药店增设中草药门市部,安排老药工坐堂应诊,并下乡设点,在市郊开辟药圃试验场。同年8月,大庆药店事迹在《新华日报》见报后,全国各地问病购药信达1万余件。药店为病家邮寄药包3000余只。草药部于1976年并人总店。1979年10月,恢复沐泰山国药店老店号,传统服务项目逐步恢复,并不断扩大经营品种,至1997年经营药品达3000余种。店堂于1985年翻建为4层新楼,总营业面积1070平方米。一楼为中药饮片、中成药、常用药品等,并在店旁设沐泰山参茸店,专营各种滋补品、保健品,二楼为名中医坐堂中药配方等。1999年,药店从国外引进中药煎药机,用电脑调温控时,全封闭操作,一次性真空包装,在常温下可保存3个月,并可保持中药清香原味,便于携带。同时开展上门收方、送药上门服务,深受苏州市民欢迎。
【宁远堂药铺】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原设于木渎镇。清同治三年(1864)迁至星桥堍暗弄堂(现知家桟)隔壁今山塘街324号。抗战前夕迁到其西邻,即现址山塘街328号,原址另开保寿堂药铺。
宁远堂药辅也为前店后坊,自制成药有阿胶、鳖甲胶、龟板胶等补药,另有神仙丹、安宫牛黄丸、八珍糕、六味地黄丸、六一散、红灵丹、紫雪丹、痧药丸、活络丹、小金丹等,符合患者需求。因之,药店业务不断扩大,浒关、陆墓等地农民都慕名远道而至,1930年的年营业额达1.2万银元。
药店原装潢亦比较讲究,还请名家书写冲天长挂(宁远堂道地药材”、“宁远堂丸散膏丹”,分挂于店门左右两侧,另有短挂两块悬于檐下,上书“本堂创始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只此一家,并无分出”字样,以此炫耀并招徕顾客。
新中国成立后,药店于1956年1月转为公私合营;7月,东邻的保寿堂并人。1958年与中易药房合并,改为宁远堂中西药店。1965年1月,西药分出,名为宁远堂药店。同年12月,改为国营,并易名为立新国药店。至1979年10月16日复称宁远堂国药店。
改革开放后,由专营中药扩大到兼营西药,品种逐年增加,为病人代煎中药,并坚持医生坐堂的传统做法,因此,顾客甚多,营业额逐年增长。
【德大亨药行】曾用过德大、德大义、德大余、德大鑫等行名。业主周芝田于清光绪三年(1877)前,开设于山塘街220号。药行原系拆兑性质,后发展为苏州六大药行之一。专营川、广、云、贵、闽、浙、山、陕等官料药材的批发业务。民国三年(1914)12月,与沐泰山堂药铺共同参加巴拿马赛会,展出的“醉仙桃”、“苏薄荷”、“九空子”、“佛耳草”、“挂金灯”、“卷柏”、“穹窿术”等7味地产药材,获得好评,为国争光。
民国七年1月,内部改组,集资1.2万元,分别由上海嘉生药行股东及苏州雷允上药铺股东出资各6000元,改号为德大义记药行。后因经营不善,业主屡有变更,药行牌号加记亦随之调整,至民国二十四年改名为德大亨记药行。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重估资产,资金为旧人民币3610万元,1955年底为人民币1.74万元。1956年1月公私合营,同年6月与乾昶顺、存大、仁昶恒、乾大仁、陆永记合并,称“公私合营德大亨批发店”,随后坤记、鸿记、信昌、元大、宝昌、恒丰、慎丰、陆润号、仇永记、王金记、久大、信隆源、怡和等13户相继并人,业务在国营公司领导下,起调节当时药材市场的作用。1957年药材批发业务由药材公司统一经营,德大亨批发店撤销。
二、西药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