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阊区志
2402900000003

第3章 凡例(2)

旧时阊门一带主要靠水路运输。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沪宁铁路通车后,修筑了由火车站经阊门、胥门、盘门至青汤地的绕城大马路,其中自吊桥堍鲇鱼墩至姚家弄一段石子路系会办商约大臣盛宣怀出资修建。民国二十年(1931)开辟金门,拓宽景德路,二十四年又拓宽东、西中市,形成通城内外的两条主干道。苏州解放后,区内大街小巷陆续拓建或翻修,疏通下水道,植树成荫,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全区积极投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为苏州市于1998年获得此项殊荣作出了贡献。1999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4亿元(市属企业不计在内),财政收人超亿元。

金阊手工业明清时期就比较发达,刺绣、制剪、雕刻、家具等均享有声誉。近代工业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才有几家小规模的工厂,40年代部分行业兴起,抗战胜利后略有发展。1949年,在现金阊区范围内,工业有11个行业,141家小厂,基本为手工操作,主要生产火柴、皂烛、纸张等;手工业有95个行业,84个主要品种。门类多而散,前店面,后作坊,多为独资经营,并形成行业一条街。通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统筹安排,几落几起,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至1985年底,全区区属工业计有30家企业,产值达5674.9万元。90年代以来,通过企业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培育企业,区属工业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共同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区属工业普遍存在负担过重、富余人员过多、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90年代中期逐步暴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997年以来,通过多种形式的体制改革,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风险分散化,至1999年末,全区20家区属工厂已基本完成转制。1999年,全区区属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62亿元,实现了扭亏为盈。

金阊,教育发达,文体活跃。

金阊教育事业十分发达。苏州最早的书院,就是南宋端平元年(1234)建在虎丘云岩寺西的和靖书院。嗣后,私塾、义塾相继发展。现辖区范围内,清朝末年有8所初等小学堂,民国初期有县立初等小学11所、私立初等小学6所,民国三十七年(1948)有镇中心国民学校5所、国民学校11所、私立小学43所,共59所。解放后,陆续接收教会学校、私立学校,随着行政区域的撤并,全区小学也随之增减。“文化大革命”曾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加快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步伐,教育事业在数量上有很大发展,质量也显著提高。1999年,全区辖境内有小学25所,市属中学13所,大专院校2所,中小学生30000余人;公办幼儿园3所、民办幼儿园17所共90个班,加小学附设幼儿园7个班,合计人园幼儿5000多人。区属各小学人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保持100%,留级率控制在1%以下,语、数、外等主要学科合格率达98%,弱智儿童人学率99.3%,义务教育达标通过国家教委复查,区教育局的“城区社区教育现代化探索”被列为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

明清时期,金阊文化活动就相当活跃,山塘河上画舫穿梭,丝竹之声悠扬悦耳;官宦富贵人家均有戏班,时邀亲朋好友宴乐;五月端午山塘龙舟竞渡,中秋之夜虎丘曲会,无不盛况空前。清末,各类戏院、书场纷纷兴起,成为阊门繁华商市的组成部分。民国十年(1921)苏州昆剧传习所在五亩园成立,这是昆剧承上启下的“传”字辈演员的摇篮。1999年金阊区内有电影院1家,影剧院1家,书场2家,以及区文化馆(包括大会堂、图书馆、阅览室)、区少年宫等文化设施;7个街道办事处均设有文化站。从90年代中期起,每年举办金阊文化艺术节,各街道也纷纷举办“桃坞之春”、“金门之秋”、“江枫新声”、“山塘之声”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活动。1993年,区文化馆被评为全国标准文化馆、省特级文化馆。1994年,金阊区获首批“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称号。在此前后,7个街道也被评为省群众文化先进街道。

金阊医疗事业历来比较发达。清代,苏州中医形成颇具特色的温病学派,其代表人物名医叶天士就住在渡僧桥下塘。清末御医曹沧洲亦寓居阊门西街。嗣后,随着西方医学传人中国,外籍传教士先后在金阊地段设立妇孺、更生等医院。民国九年(1920)吴县县立医院也建于此,私人诊所、医院亦相继开业。至1949年,在现区辖范围内先后有16所私立医院和1所公立医院即吴县县立医院。新中国成立后,设在辖区内的市级医院陆续开办,区人民医院也于1958年成立。自70年代起,各街道陆续建立卫生所,医疗机构遍布全区。1997年金阊区医院医疗用房面积增至10931平方米,并开设医疗网点8个,形成社区服务网络。

1997年,辖区内的狮山大桥东南堍开始建设全市最大的综合体育设施——苏州市体育中心,1999年已建成室外游泳池和两层室内训练房、射击场以及简易田径场4处;虎丘路一号桥附近建有较现代化的“康乐之都”游泳池。区自建有少年宫游泳、旱冰两用场地及区退休教工活动中心标准门球场。区办少年业余体校曾首批获国家体委表彰;1993至1997年,有两个街道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集体,其余街道均被命名为省级体育先进街道。

金阊,社会安定,人民幸福。

旧时的金阊,既有繁华一面,也有阴暗一面。民国期间石路一带是市内妓院较为集中的场所,地痞流氓也较多。石路的南阳里是贫民窟。解放以后,人民政府一方面全力整治社会丑恶现象,镇压了一批地方上的黑恶势力,使社会秩序趋于安定。’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救济和开展生产自救,帮助贫困居民渡过难关,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家庭妇女也大多走上了工作岗位随着经济的发展,职工收人不断增加,全区职工平均年收人1984年为802元,1999年全区达到8409元,15年间增加了10倍。全区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全区经济都得到迅速发展,财政收人逐年增加,区政府可以有更多的资金为人民举办实事工程。1998年用于10项实事工程的总投资达7.8亿元。1999年,区财政收人达1.0017亿元,完成收人任务的112.2%。用于科教文卫事业的经费为2466万元,比上年增加306万元;公费医疗支出270万元,比上年增加30万元;旧房解危完成3.1万平方米,位于南浩街的老年公寓于1999年上半年竣工开放。城市基础建设力度增强,1999年翻建道路19条(段),计1.2万平方米;疏通下水道1227米;新砌驳岸546米;改建公厕10所。为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在北环路、养育巷、中街路种植香樟、水杉等乔木1.4万株,新增绿地2.7万平方米,完成了石路中心区市民广场绿化工程;石路、三香路、中街路、学士街街景的亮化、美化率达80%以上。城区综合服务功能亦逐步增强。至1999年,全区已建社区服务中心8个,青少年活动场所187个,军人家庭服务站89个,便民利民服务点632个,全区在册登记志愿服务人员达9600人;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少儿服务等网络日趋完善,覆盖面达80%以上,有效地满足了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1998年,金阊区被国家民政部首批命名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1999年底,辖区共有居民新村27个,基本上都是设施齐全的安全小区。群众性文艺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区基层文化室达128个,体育锻炼点达160个。

以上通过四大方面的概述,说明了金阊区是苏州市区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个行政区,解放后50多年来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展望未来,在中共金阊区委、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5万金阊人民团结奋斗,一定能将全区建设成经济更加繁荣、文化更加发达、社会更加安定、人民更加幸福的新金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