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低转化型肾性骨病(lowtumoverosteodystrophy,LTO)
包括软骨病(osteomalacia,OM)和无力性骨病(adynamicbonedisease,ABD)两种类型。发病机制与活性维生素D的缺乏有关,以骨钙化为主要病理性特征。
OM的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58岁),骨骼易于变形。骨活检显示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数目和活性降低,总骨量变化不定。实验室检查:血钙正常,血磷增高,血铝通常也升高,而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蛋白及iPTH水平常降低。X线主要表现为假性骨折。
ABD的危险因素为男性、糖尿病患者,易于骨折。骨组织学改变主要为骨细胞活性明显降低,总骨量减少。实验室检查:血钙正常或轻度降低,血磷正常,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蛋白及iPTH水平多正常或偏低。
(三)混合性骨病(mixedbonedisease,MBD)
其特点是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矿化缺陷引起,骨形成率正常或降低。总骨量变化不定。是HTO和LTO两种疾病特点混合的类型。临床表现常为纤维性骨炎和软骨病并存。
三、肾性骨病的治疗和预防
治疗目标:①维持血清iPTH水平在120~150ng/L;②磷浓度低于55mg/L,钙浓度在92~104mg/L,钙磷乘积低于550mg/L;③血铝浓度低于20μg/L;④血清碳酸氢盐水平在20~40mmol/L。
(一)控制磷滞留和高磷血症
①限制饮食中的磷摄入:要求患者限制磷摄入5~7mg/(kg·d),至少<700mg/d。②磷结合剂的应用:醋酸钙溶解度高,是更有效的结合剂;碳酸钙不及醋酸钙作用好,钙吸收少,但也是一个有效、耐受性好的结合剂;酮酸和必需氨基酸既能改善营养状态,又可控制血磷。③增加磷的透析清除,可用低钙透析液。
(二)补钙
补钙时血磷应低于55mg/L(5.5mg/dl),血钙高于105mg/L(10.5mg/dl)时,应减量或暂停补钙。
(三)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的治疗
①常规治疗剂量骨化三醇,每日0.25~1.0μg;大剂量冲击疗法(间歇性大剂量方法)采用1,25-(OH)2D3,每日2~4μg,每周2~3次静脉注射,4周后见效。②近年来应用22-氧-钙三醇和19-non-1,25(OH)2D3抑制PTH,对肠钙的吸收作用小,不引起高血钙。③小剂量钙三醇,每日0.125μg,预防PTH增高,不增加钙磷乘积,可防止发生慢性骨病。
(四)甲状旁腺切除术
1.指征
①高钙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②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合并广泛性骨外钙化;③软组织、皮肤等缺血性损害、溃疡和坏死;④PTH增高伴严重顽固的瘙痒。
2.方法
甲状旁腺全切除、次全切除,术后并发低血钙,可静脉或口服大量钙盐,每日2g。
(五)经皮注射无水乙醇
超声引导下对增大的甲状旁腺内注射无水乙醇,使组织硬化。
(六)铝中毒的防治
1.预防
必须停用含铝制剂,血透用水含铝量应<30μg/L以下,最好在10μg/L以下。
2.检测
可疑时应作DFO试验,必要时作骨活检。
3.治疗
①DFO治疗:持续血铝水平升高≥200μg/L;②DFO试验阳性:骨铝高出正常10倍以上;骨铝染色阳性。③用法与疗程:大剂量法和小剂量法。④副作用:治疗中低血压;眼、耳毒性报告;头痛、头晕;感染。
四、临证经验
肾性骨病概属中医学中的骨痿。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骨、骨髓的生长、发育以及病理变化,都与肾有密切的关系。骨的生长、强壮有赖于肾之精气的濡养。由于大热灼伤肾的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都会导致骨枯而髓减,发展为骨痿。骨痿的主症为:初起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浮肿,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萎软无力,步履维艰,面色少华或灰暗,舌淡苔白,苔质稍胖有齿痕,脉沉无力。因此,治疗骨痿,宜补肾健脑,利水壮骨。方用实脾饮合真武汤加减:附子6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5g,车前子30g(包),厚朴10g,补骨脂10g,骨碎补10g。水煎2次兑匀,分3次服。如虚寒过甚,畏寒肢冷,面色■白,加葫芦巴10g、巴戟天10g、肉桂3g,以温补肾阳,以助气化;如病久瘀血内阻,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沉,加当归15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5g,以活血祛瘀;如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出现心悸、气喘、咳嗽,加炒葶苈10g、党参15g、五味子10g、大枣5枚,以益气泻肺平喘;如神疲、嗜睡,泛恶,甚至口有尿臭味,加附片10g(先煎)、制大黄15g、黄连5g、姜半夏10g,以解毒降浊。
§§§第十节肾性营养不良
各种慢性肾脏病,如果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最终都将会发展成为慢性肾衰竭(CRF)。近20多年来,人们对CRF患者各种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L-肉碱等)代谢紊乱及其机制有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现代营养疗法在保持和改善透析前慢性肾衰竭及透析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CRF进展、改善肾替代治疗后的预后等方面,均有其重要作用。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一些较成熟的经验,加强慢性肾衰竭代谢紊乱和营养疗法的研究和应用,将有利于提高慢性肾衰竭的防治水平。
一、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多种营养素代谢紊乱
各种营养素代谢紊乱,是慢性肾衰竭患者出现多种临床表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的重要相关因素。因此,纠正代谢紊乱、加强营养治疗已成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
(一)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在CRF患者中,代谢性酸中毒和钠、钾、氯、钙、磷、镁等电解质及水的代谢紊乱,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中以水钠潴留、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等较常见。上述代谢异常,可使CRF患者出现多个系统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有生命危险(如严重的水钠潴留、高钾血症等),也可对其他营养素(如蛋白质)的代谢带来不利影响,如代谢性酸中毒可引起蛋白分解增加、合成抑制。
(二)蛋白质代谢紊乱和必需氨基酸、必需α-酮酸水平下降
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两个主要后果,就是氮质血症和营养不良。氮质血症即“非蛋白氮”的蓄积,是构成尿毒症毒素的主要部分。各种毒素包括胍类(甲基胍、琥珀胍酸等)、胺类、吲哚、中分子物质、甲状旁腺素激素(PTH)、氨甲酰化蛋白质、氨甲酰化氨基酸、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终末氧化蛋白产物(AOPP)等,可引起各系统症状、微炎症状态,加快残余肾功能的损害。
营养不良可表现为血浆和组织的必需氨基酸及其相应的“必需酮酸”(指可以经过转氨基作用转变为相应的必需氨基酸的α-酮酸)水平下降,某些非必需氨基酸水平增高等,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和组织蛋白水平下降。微炎症状态的存在和多肽激素的紊乱,也是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因此,补充必需氨基酸、α-酮酸,不仅营养价值高于普通蛋白质,而且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抗氧化等作用。
微炎症状态的存在,可能与体内白介素Ⅰ(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增高有关,而这些因子增高常导致蛋白质分解增多或/和合成减少,以至在部分长期透析病人(占透析病人的20%~50%)中存在“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综合征”。
(三)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紊乱
糖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糖耐量减低,偶有低血糖发生。部分患者热量摄入不足。高脂血症(约80%病人)主要表现为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少数病人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或兼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脂蛋白异常表现为血浆脂蛋白a、极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则明显降低,部分患者LDL水平升高。
(四)其他代谢紊乱
微量元素(铁、锌、硒等)、维生素(B1、B2、B6、B12、叶酸等)、L-肉碱的代谢异常,是CRF患者蛋白质代谢紊乱、免疫功能降低、某些临床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肌肉无力、贫血、高同型半胱氨基酸血症、周围神经病变等)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锌不足可影响蛋白质合成;维生素B6缺乏可致食欲减退、恶心、高同型半胱氨基酸血症、周围神经病变等。L-肉碱的缺乏可影响心肌和骨骼肌的代谢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