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口服降糖药治疗。主要为:①磺脲类,作用于胰岛细胞表面受体,促使胰岛素释放,并改善胰岛素受体,增强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常用的如格列喹酮(糖适平)15~30mg,每日1~2次,餐前服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此药的代谢产物由胆汁入肠道,很少经过肾排泄,故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较适宜;格列吡嗪(美吡达)2.5~5mg,每日1次,餐前服用。②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适应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此药可单独使用,也可与磺脲类或双胍类合用,还可与胰岛素合用。常用制剂有阿卡波糖(拜糖平)开始剂量25mg,每日3次,在进食第一口饭时服药。若无副作用,可增至50mg,每日3次。③双胍类,此类药物可增加外周组织(如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通过抑制糖原异生及糖原分解,可降低糖尿病时的高肝糖生成率。双胍类药可改善糖代谢、降低体重,但不影响血清胰岛素水平,对血糖在正常范围者无降血糖作用,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第一线药物,与磺脲类合用则可增强其降糖作用。主要有甲福明(二甲双胍),500~1500mg/d,分2~3次口服,最大剂量不超过2g/d。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④噻唑烷二酮(TZD),亦称格列酮类药物,主要作用是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故被视为胰岛素增敏剂。主要用于使用其他降糖药疗效不佳的2型特别是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可单独使用,也可与磺脲类或胰岛素联合应用。此类药物有罗格列酮(RSG)4~8mg/d,一次或分次服用;帕格列酮(PIO)15mg,每日1次。
2.降压药的使用
高血压能加重蛋白尿和肾功能损害,降低血压可得到缓解。首选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常用的如依那普利5~10mg,一日2次;贝那普利10~20mg,一日1次;福辛普利10~40mg,一日1次;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钾片(科素亚)50mg,一日1次;洛沙坦25~100mg,一日1次;伊贝沙坦150mg,一日1次;厄贝沙坦(安博维)150mg,一日1次。或两者合用,较为理想,可减缓肾小球损伤的进展,并可减少蛋白尿。如Scr>350?滋mol/L则不宜使用,可改用钙通道阻滞剂(CCB),如非洛地平缓释片(波依定)2.5~10mg,一日1次;络活喜5~10mg,每日1次。目标血压值为(125~130)/(75~80)mmHg。尽可能不使用?茁-阻滞剂和噻嗪类利尿性降压药,保钾性利尿药。因?茁-阻滞剂可掩盖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噻嗪类利尿性降压药影响血糖的控制;保钾性利尿药易引起高血钾,特别在糖尿病肾病时。
3.降血脂药的应用
糖尿病常并发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6mmol/L,甘油三酯>2.2mmol/L,应加用降血脂药。以血清胆固醇增高为主者,可用辛伐他汀(舒降脂)10~40mg,每晚1次;如以甘油三酯增高为主者,可用氯贝丁酯(安妥明)0.25~0.5g,每日3次,餐后服。
4.饮食治疗
为基本的措施,有利于血糖和血脂的控制。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正常者,每日蛋白质摄入应限制在0.8g/kg。血肌酐升高者,应限制在0.6g/kg。蛋白质来源应至少有1/3来自动物蛋白质,以保证必需氨基酸的供给。
(二)中医治疗
糖尿病肾病在中医学中没有相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属中医“消渴”、“水肿”、“虚劳”等范畴。由于本病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多呈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以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气(阳)虚和阴阳两虚为主,标实以燥热、血瘀、湿浊为主。因此治疗本病应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原则,根据本虚表实具体情况辨证施治。用药得当,中药既能辅助西药降低血糖,又能减少降糖药物的剂量。
1.中医辨证施治
(1)肝肾阴虚证。
主证:头晕耳鸣,视物模糊,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清热明目。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生地30g,玄参20g,麦冬15g,山茱萸12g,山药15g,枸杞子15g,野菊花15g,决明子10g。
加减:燥热加知母、生石膏;血瘀选加丹参、当归、桃仁、红花、水蛭、地龙;阳亢者加生石决明、钩藤、磁石。
(2)气阴两虚证。
主证:倦怠乏力,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质暗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黄芪30g,太子参30g,生地30g,山茱萸12g,麦冬15g,山药20g,葛根15g,五味子10g。
加减:热盛者加知母、黄柏、黄连;血瘀加丹参、当归、桃仁、红花;湿浊加茯苓、泽泻、车前子、大黄。
(3)脾肾气(阳)虚证。
主证:倦怠乏力,面浮肢肿,腹胀纳差,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舌淡体胖,脉象虚弱。
治法:培补脾肾,益气活血。
方药:参芪益肾汤加减。黄芪30g,党参20g,黄精15g,生地20g,山茱萸12g,葛根15g,当归15g,益母草30g,广木香10g,桂枝10g,车前子15g。
加减:有阳虚表现者,加制肉苁蓉、菟丝子;腹胀加炒白术、茯苓、大腹皮。
(4)阴阳两虚证。
主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浮肢肿,神疲纳差,夜尿多,舌质紫暗,脉沉弱。
治法:阴阳双补,温肾利水。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制附子10g,肉桂5g,熟地黄15g,山萸肉12g,山药15g,茯苓30g,泽泻15g,仙灵脾15g,巴戟天15g,当归12g,车前子30g。
加减:水肿重者加水蛭粉;恶心呕吐者加苏梗、黄连、半夏、煅瓦楞。
2.三七总苷注射液(商品名为血栓通注射液)
140mg+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5d为1疗程。三七是活血化瘀类药物,三七总苷是由三七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临床观察到该药有明显降低血黏度、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及促进血液流动和抗血栓作用,可显著改善机体微循环。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微量白蛋白和?茁2MG,对肾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四、临证经验
(1)糖尿病肾病初期以肝肾阴虚的表现为多见,但也有偏于阴虚者,也有偏于阴虚阳亢者,临证需辨证明确,前者治以滋养肝肾为主,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后者则需滋阴潜阳,可用天麻钩藤饮化裁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临床出现持续的微量白蛋白尿时,证型已由阴虚发展到气阴两虚证,治疗以参芪地黄汤加减为主。当出现浮肿、蛋白尿、肾功能减退时,病情已阴损及阳,发展到脾肾气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患者逐渐进入肾衰竭期。此时治疗就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化湿泄浊之品,如大黄、藿香、佩兰等,晚期则需作透析治疗。
(2)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并发的微血管病变,其特征是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瘤形成和微循环障碍,因此在整个糖尿病肾病治疗过程中,必须加强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笔者常在辨证的基础上选加水蛭、三七、莪术、丹参、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药,不仅能提高降糖效果,而且还能减少尿蛋白。
(3)湿热蕴结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病情加重的主要因素,也是加重肾功能损害的诱发因素。湿热与血瘀互为因果,因此要高度重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有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和尿路感染,其中以尿路感染为多见。上焦湿热用鱼腥草30g,黄芩10g,银花15g,荆芥10g,桔梗10g,生甘草6g等;皮肤感染用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蚤休30g,赤芍15g等;下焦湿热用土茯苓30g,萹蓄15g,瞿麦15g,龙葵15g,地榆30g,海金沙15g等。
(4)笔者对81例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2∶1随机分为肾复康Ⅱ号颗粒(作者经验方,现改名为益气健肾胶囊,由黄芪、太子参、黄精、生地、山萸肉、山药、益母草、莪术、地龙等组成),合格列喹酮治疗组54例,单纯格列喹酮治疗的对照组27例,疗程3个月。观察了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04%,对照组为66.6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尿蛋白、AER明显减少,Scr下降,Ccr上升,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压正常,血糖维持稳定,血液流变学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说明肾复康Ⅱ号方中的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药物协同降糖药,对治疗糖尿病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第四节狼疮性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由于体内有大量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造成组织损伤,临床可以出现各个系统和脏器损害的症状,但以肾脏受累最为常见。当其损害肾脏时称为狼疮性肾炎(LN)。SLE的发病率在我国平均为(40~50)/10万,其中80%发展为狼疮性肾炎,有10%~20%进展为慢性肾衰竭。本病女性约占90%,常为育龄妇女。
一、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日光、紫外线等)和性激素(雌激素)有关。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但目前已公认LN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性肾炎。有学者认为,LN的发展至少包括四个环节:①抗DNA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诱导肾脏损伤;②B淋巴细胞产生具有致病性的抗DNA抗体等自身抗体;③辅助性T淋巴细胞(TH)参与激活B细胞;④体内核小体增多或异常核小体的出现。
二、病理改变
WHO将LN分型为:①正常或轻微病变型。光镜下正常或轻微病变,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系膜有异常。②系膜病变型。轻至中度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免疫荧光可见系膜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电镜下见电子致密物。③局灶增殖型。在弥漫性系膜细胞增多的基础上,少数肾小球有节段性细胞增生,常伴有纤维素样坏死,免疫荧光可见系膜和毛细血管壁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电镜下见系膜和内皮下有电子致密物。④弥漫增殖型。多数肾小球系膜和内皮细胞弥漫性增生,可同时有膜增生性病变,新月体形成,“铁丝圈”病损(内皮下沉积物)和苏木紫小体,免疫荧光可见毛细血管壁及系膜有广泛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⑤膜性病变型。基底膜增厚,免疫荧光可见基底膜周围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⑥肾小球硬化型。晚期病变。肾小管间质常有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病变,免疫荧光可见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
三、诊断要点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目前多参照美国风湿学会(ACR)1982年修订的诊断标准,凡符合以下11项中任何4项以上者(含4项),即可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其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96%左右。诊断标准是:
1.颧部蝶形红斑
颧部隆起的或不高出皮肤的固定性红斑。
2.盘状红斑
红色隆起斑片,表面附有角化性鳞屑及角质栓,陈旧损害可见萎缩性瘢痕。
3.过敏
有光过敏史或检查时发现对光异常反应所引起的皮损。
4.口腔溃疡
口腔或鼻咽部溃疡,常无痛,由医生检查发现。
5.关节炎
累及两个或更多的周围关节,非糜烂性关节炎,特征为关节触痛、肿胀或积液。
6.浆膜炎
①胸膜炎:有胸痛史,体检可听及胸膜摩擦音,发现胸腔积液;②心包炎:听及心包摩擦音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心包积液。
7.肾损害
①持续性蛋白尿或蛋白尿“+++”以上;②细胞管型:为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或混合性管型。
8.神经系统病变
①癫痫:排除药物和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体血症或电解质紊乱;②精神症状:排除药物和代谢紊乱(同上)。
9.血液学异常
①溶血性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增多;或②白细胞减少,<4×109/L;或③淋巴细胞减少,<1.5×109/L;或④血小板减少,<100×109/L,排除药物所致。
10.免疫学异常
①LE细胞阳性,或②抗dsDNA抗体滴定度升高,或③抗Sm抗体阳性,或④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至少持续6个月,并由苍白螺旋体制动试验(TPI)或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证实不是梅毒。
11.抗核抗体阳性
1992年,ACR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委员会重新评定了1982年对SLE的修订标准,建议对其中第10项作如下修改,且已获得研究理事会及指导委员会的批准,取消第10①项“狼疮细胞阳性”。将第10④项改为“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对抗磷脂抗体的检测应使用标准方法”。
国内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是在ACR1982年制订的11项标准的基础上,加入狼疮带试验阳性和补体C3低于正常两个条件,13项中符合4项者即可诊断。在有检验条件的单位,特别是对一些早期不典型病例,可用这一标准,敏感性为97.5%,特异性为93.6%。
(二)狼疮性肾炎的诊断要点
在符合SLE诊断标准的基础上,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
(1)肾活检示WHOⅡb、局灶增生或弥漫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
(2)一年后肌酐清除率下降30%。
(3)24h尿蛋白定量>1g。
(4)持续性血尿,且尿红细胞>5个/HP。
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不典型病例的误诊率较高,国内报道约30%。临床上必须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慢性活动性肝炎、痛风、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相鉴别。
(三)狼疮活动性的判断
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可用下面的简单积分法粗略地判断疾病活动情况。下面每项计1分:?譹?訛发热;?譺?訛关节炎;?譻?訛浆膜炎;?譼?訛典型皮疹;?譽?訛神经精神症状;?譾?訛脱发;?譿?訛全身中毒症状;?讀?訛尿常规异常;?讁?訛血沉>50mm/h;?輥?輮?訛贫血;?輥?輯?訛白细胞减少;?輥?輰?訛血小板减少;?輥?輱?訛心电图显示心肌受损;?輥?輲?訛低补体血症;?輥?輳?訛LE细胞阳性;?輥?輴?訛ANA≥1∶80;?輥?輵?訛抗dsDNA(+)。如总分低于3分,则没有活动;4~5分轻度活动;6~8分中度活动;≥9分重度活动。
四、治疗
狼疮性肾炎的治疗应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不但能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还可提高西药的疗效,降低激素、细胞毒药物的副作用,缩短其用药时间。
(一)西医治疗
1.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
是治疗SLE的首选药物,几乎所有患者都可使用,一般选择标准疗程的强的松治疗,首始治疗阶段,予强的松每日1mg/kg,晨顿服,8周后开始减量,每周递减原用量的10%,至小剂量(每日0.5mg/kg)后,改为隔日晨顿服1mg/kg,维持4周后,每2周减5mg,直至维持剂量(隔日晨0.4mg/kg),用药2年。对暴发型狼疮或出现急进行肾功能衰竭,可先用甲基强的松龙(0.5~1.0g,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冲击治疗,每日1次,连续3次为1疗程。冲击间歇期可按病情服用标准疗程的强的松治疗。严重病例每月冲击1疗程。在应用激素治疗的三个阶段中,均应配合中药治疗,这不仅可明显减轻激素的副作用,而且可防止反跳(详见《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