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膜性肾病:临床上这类病变最常见的是用金属盐和青霉胺治疗的患者。金属盐应用后约3%的患者发生蛋白尿,在近端肾小管可见到金属盐,有时可能损害较轻,不累及肾功能。发病多于用药后1~9个月,停用药物后,蛋白尿消失很慢,需要6~12个月,同时金属盐从肾中消除亦很慢。用青霉胺约7%患者出现蛋白尿,发生高峰在用药后6~12个月期间,停药后6~12个月蛋白尿消失,再用药时症状复发。蛋白尿与药物剂量有关,但与浓度无关,在巯甲丙脯酸引起的肾损害中,2.3%也表现为膜性肾病。药物引起的膜性肾病可能由免疫反应所介导,虽然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可作为半抗原产生原位免疫复合物,也可以直接激活补体,改变免疫调节作用。
(3)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病变:这类病变以******肾脏损害最常见,基本表现同原发性肾脏病变,可有大量蛋白尿合并不同程度的肾功能衰竭,也可出现高血压,预后较差,几乎75%患者可发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血液净化治疗。
(4)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间质性肾炎:布洛芬、消炎痛、苯妥英钠、氨苄青霉素、利福平等多种药物均致肾小球改变类似微小病变。预后差,需要血液净化治疗。
(5)狼疮样综合征:药物引起典型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改变很轻,但偶有发生,其药物有异烟肼、普鲁卡因酰胺、肼屈嗪、甲基多巴、苯妥英钠、青霉胺、别嘌醇和奎尼丁等,引起的肾脏损伤从膜的病变到增殖性病变,停药后均可恢复。临床表现为:皮疹、关节痛、发热、血沉快、贫血、血白细胞减少,有的可发生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三)以血管损害为主
两性霉素B可直接收缩肾血管,减少肾血流量,降低肾功能;********可引起小动脉和毛细血管闭塞与血栓;环孢霉素亦可引起血管损害,该药急性中毒时主要引起肾血管改变。
(四)以梗阻性肾脏损害为主
各种盐类结晶,在肾小管内沉积下来,可导致肾小管内梗阻。如磺胺类药物,90%以原型由尿排出,药物或其不溶性代谢物沉积于远曲小管内,引起肾小管内梗阻。近年来,全身性或生殖系统的疱疹病毒感染,大量应用无环鸟苷,在静脉给药时,因其明显的不溶性,可发生肾小管内梗阻,引起急性肾衰竭。
(五)急性肾功能不全综合征
环孢素(Cs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非类固醇抗炎药物常会引起急性肾衰竭。目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临床和实验已阐明了一些机制。普遍认为:输送至肾小球的血容量和压力减低是发生肾损害的基础和实质。血管的张力变化控制灌注压是维持肾内平衡的决定性因素。而输入小动脉张力主要由扩张血管的前列腺素系统控制,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控制下,当肾血流量减少(心衰等)时,局部血管紧张素释放,并被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化,引起输出小动脉收缩,协助维持肾小球的灌注压和滤过率。此控制机制在药物作用下,影响了前列腺素合成或影响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都会改变肾小球内灌注和滤过,发生肾缺血,导致急性肾功能不全。在低血容量、血白蛋白减少、肝功能不良、血管性疾病时,应用利尿剂及环孢素的患者和老人,都具有引起这种急性肾衰的危险,用药时应特别注意。而非类固醇抗炎药是引起此类病变的最常见药物,它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肾功能恶化。
(六)慢性肾功能不全综合征
药物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见于所有的药物,但以止痛药最常见。表现为慢性肾****坏死及间质性炎症。临床上表现为肾功能缓慢进行性下降,因****病变常常造成泌尿通道梗阻。妇女比男性发病率高5倍,因病史可以很长,因而50岁左右为高发年龄。临床上除慢性肾功能不全症状外,常表现为盐丢失,代谢性酸中毒,各种高血压。
四、药物性肾损害的诊断
药物性肾损害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许多肾脏损害在停药以后可以好转或不再恶化。一般来说,药物性肾损害的诊断多不困难,首先根据病史,特别是用药史,用药的类别,接触用药的时间,机体是否存在着致病的一些危险因素,既往是否有过肾脏疾病,是否有过肾功能不全等等,并通过特征性的系统性的临床表现,借助于肾脏活检,诊断基本可以明确。
(一)尿液检查
尿比重、尿渗透压测定、尿液浓缩实验等,初步可以检测有无肾小管损害及功能异常。尿沉渣检查具有一定的价值,如果患者有用药史,有关节痛、发热、皮疹、中等量蛋白尿及肾功能有改变,尿检见红、白细胞或白细胞管型,尿中又查到嗜酸性粒细胞及脱落的上皮细胞,诊断基本可以确定。
尿蛋白测定:小管性蛋白尿一般每24h不超过2g。进一步检查,尿蛋白电泳,尤其是盘状电泳可以显示低分子蛋白尿或混合性蛋白尿。典型的小管损害,主要表现为低分子蛋白尿。当累及肾小球时,可出现混合性蛋白尿。由于单纯的低分子蛋白尿极少见,如果发现有单纯的低分子蛋白尿,结合用药病史,对诊断很有意义。
如临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尿沉渣可见颗粒及上皮管型,多提示急性间质性肾炎。如为血尿则应考虑血管炎及尿路梗阻类疾病。如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病变,应考虑是否为肾前性损害、尿路梗阻、慢性间质性肾炎所导致的肾小球硬化。
(二)尿蛋白中特殊成分检查
近年来,国内外已广泛开展了对尿蛋白中特殊成分的测定,对诊断很有意义。
1.尿氨基酸测定
药物直接损害肾小管,使近曲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发生改变,出现氨基酸尿。
2.尿酶测定
尿酶来源基本有4种:①血清低分子酶(分子量<40000)可以经肾小球滤过,不能被肾小管完全重吸收,因而尿中可以少量出现。②泌尿道上皮细胞可以分泌少量酶,均为分子量较小的物质,上皮细胞损伤后可在尿中出现这种酶。③泌尿道分泌这种酶很多,且男女不一样,在男性尿中查出这类酶意义比女性大。④肾小管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碱性磷酸酶。NAG酶是一种近曲肾小管细胞内的酶,这种酶的测定在药物性肾小管损伤的诊断中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对其同工酶NAG-B的测定更能早期诊断相应部位的肾脏损害,这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证实。还有β2-微球蛋白及一些大分子蛋白等都可较早反映损伤的存在。
五、药物性肾损害的防治
在药物引起的肾损害治疗中,最重要的是及时停药,即使患者依赖其药物,也应尽早停用,改用其他替代疗法治疗。停药后肾损害轻者可逐渐恢复及改善。如止痛药性肾病的预后就与停药时机十分相关。据观察,停药后血肌酐在229.8~309.4?滋mol/L,肾功能多可恢复正常,如>309.4?滋mol/L,则肾脏损害难以停止。因此可以说,及时停药是治疗药物性肾损害的关键。
(一)以中毒为主的肾损害的治疗
关键是早期、快速促使体内排除药物及毒物,常用的方法是:①利尿:例如大剂量造影剂引起的肾损害,在密切注视血压、脉搏和中心静脉压的同时,静脉注射速尿,并在30~60min内静滴林格液500ml,保持尿量>500ml/h。尿量不足时可重复上法治疗。如有少尿性肾炎时,应注意调节液体量。②血液净化治疗:包括血液透析、吸附、血浆置换等。即使肾功能损害不重,也应该积极采取血液透析,以除去体内药物。如血肌酐707?滋mol/L,伴有心衰、高钾血症、恶心、呕吐、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具备其一者,均为透析指征。当药物与体内血浆及组织蛋白结合率较高不宜透析时,应选择吸附疗法。苯妥英钠、氨甲蝶呤等就需要这种治疗。
(二)以过敏为主的肾损害的治疗
过敏性肾损害的病因是细胞或体液免疫所致,因此除了停药外,激素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对慢性和轻症患者可以口服泼尼松20~40mg/d治疗;而对一些重症或伴急性肾功能不全者,宜采用冲击治疗,用甲泼尼松龙100mg加入250ml液体中,1h内静滴,连续3d后改用口服法继续治疗。另外,还可根据肾组织中或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分类,即CD4与CD8比例,来确定是T辅助细胞或T抑制细胞为主的反应,选择不同的免疫抑制药物加以治疗。
药物性肾损害的预防,应注意的是,原来就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在药物的使用和选择上更应格外慎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已有肾脏疾病的患者,抗生素的选择应首选青霉素,其肾损害极少见。如无效时可考虑加用头孢菌素类,但应选择第2、3代的药物。即使如此每日用量也应<4g。原则上讲,肾功能低下的患者,不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必须使用也应减量,延长间隔,同时监测血肌酐和肌酐清除率。还应注意这类药物与速尿合用时会增加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肾毒性。在肾功能正常者,也应避免联合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临床上常用此类药物降低血压、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但当血肌酐>350?滋mol/L时使用此类药物,可引起肾功能急剧恶化。因此,肾功能不全时,应禁用此类药物。
(3)有些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药物性肾损害,可选用环孢素治疗,用于抑制免疫反应。但应注意该药有升高血压、升高血肌酐的副作用,但停药后多可改善,如果用药时间长、用药量大,可引起肾间质甚至肾皮质的纤维化。所以用药时最好选用最小有效剂量。
总之,药物性肾损害是比较常见的,只要稍加注意,临床上不难预防。
(三)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药物性肾损害是由于用药时间长、用药剂量大,引起药毒伤肾所致。治疗上早期以解毒、利尿为主;中期以益气补肾,升清化浊为先;后期以健脾补肾,化瘀降浊为本。
1.药毒伤肾,气化不利
主证:腰膝酸楚,尿频尿急,淋漓不尽,口干口苦,大便偏干,舌质红绛,苔色黄腻,脉象滑数,尿中蛋白或管型。
治法:解毒利尿,化湿泄浊。
方药:八正散加减。萹蓄15g,瞿麦15g,滑石12g(包),车前草30g,生甘草10g。水煎2次兑匀,分3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