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24260500000047

第47章 中国部分(47)

最早的妇女专史,是西汉文学家刘向(约前77—约前6,汉高祖刘邦之孙)所撰《列女传》。又名《古列女传》,现存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辨通、嬖孽等7篇,每篇15传,共记105名妇女的事迹。刘向按自己的标准,提供了妇女生活的准则,但所记妇女,并不要求条条做到,只要有一善则录并加以赞颂。可说它是我国最早的女子生活礼教的范本。它首开我国妇女专史之先例,为提高妇女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后世传抄甚多,今本陈婴母及东汉以来凡16事均为后人所增。当时尚有《续列女传》1卷,著者不详。

最大的女子专史

最大的女子专史,是近人金炳麟、王以铨共同辑录的《中国女史》。共21卷,所收女性人物,上起轩辕氏,下迄明代。正史、稗史兼收,所传1500人。分别归类为皇后列传、潜后附传、妃嫔列传、公主列传、命妇列传、女宗列传、女将列传、贤母列传、贤妻列传、孝女列传、烈女列传、贞女列传、义女烈传、文女列传、侠女列传、妓女列传、匪女列传、悟女列传。

最早为文学立传的史书

最早为文学立传的史书,是南朝宋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范晔(398—445)所著《后汉书》。它是作者以《东观汉记》为主要依据,博采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记时196年的纪传体东汉史。它包括10纪、10志、80列传,合为100卷(10志未成作者因谋反事泄被杀)。史书具有鲜明的进步倾向。它在体制上独创了一些新的类传,其中的《文苑传》开了我国纪传体史书为文学立专传的先例。它记载了东汉一代文学家的事迹及重要著作,第一次在史书中为文学家及其活动单独设传,并肯定文学的历史作用。客观地表现了当时重视文学的新的风气,对后来的史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世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史料。该书内容充实,论述精到,不仅是一部纪传体史书,而且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它与《史记》、《汉书》合誉为“三史”。

最早用纸写的史书

最早用纸写的史书,是西晋史学家、文学家陈寿(233—297)所著《三国志》。该书成书不久,便被晋人用纸抄写,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用纸写的史书,而且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用纸写的第一本书。全书65卷。分魏、蜀、吴3志,分别记载三国的历史。陈寿死后百余年,南朝宋人裴松之为其作注,写成了字数3倍于原书的《三国志注》,补充了陈著之不足,丰富了三国史事。《三国志》不仅是一部纪传体分国史书,也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散文著作。它比较详实地叙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矛盾,并通过这些矛盾写出了人物突出的性格。后世把它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合称为“四史”。它对后世文学,特别是小说、戏剧影响最大。被称之为“第一才子书”的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就是罗贯中以其人物和史实作为基础和框架,进行大量艺术加工和典型概括而成的。

最早最完整的地方性通史

最早最完整的地方性通史,是东晋史学家常璩(3世纪末至4世纪中期)在约永和四年至十年(348年—355年)间所著《华阳国志》。作者系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市)人。他在东晋京城建康入秘阁任职期间,想起富绕的故乡益、梁、宁三州在战火中变成一片荒凉的景象,内心就如焚似煎。他为了沟通古今历史以表达道义、昭彰法式、颂扬贤能功德,充分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家乡资料,用约6年时间撰就了这部被后世奉为珍宝的史著。该书共12卷,附录1卷。包括巴、汉中、蜀、南中等12志。记述了4世纪以前今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和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物以及汉末至三国时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和刘禅的兴衰,蜀汉炎兴元年(263年)至晋建兴元年(313年)平定南川以后的蜀事,李氏(李铁、李流、李雄、李期、李寿、李势等)成汉政权的历史,西汉以来华阳地区先后贤人的生平事迹。全书所记时间上起远古、下讫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9年),采用编年史、地理志、人物传三结合的体裁。它取材广博,内容丰富,记载详细,对30多个民族的分布和生活,对各地物产、农业、矿冶、盐井等所记亦多,特别是对蜀汉事迹和蜀中晋代史学记述较详。它补充了各种史书之不足,作者敢于正视社会现实,忠实于历史,治学态度严谨,选材审慎,大多真实可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很强的学术价值。是后人研究祖国大西南历史必不可少的重要史料。

最早的百科体史书

最早的百科体史书,是当代杨川等人负责编辑、199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它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专以中国历史为对象的百科全书。共3册430万字。全书编写组具体执笔者72人,另被邀撰写条目者约400人。编写时间前后凡13年。全书先断代设长条,综述这一时期的历史;然后分为政治史、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族史、历史地理、中外关系、文化、史籍史料8大块,分别设立长短不等的条目。全书有纲有目,纵横交错,相辅相成,既可供查阅个别条目,又可供阅读以全面掌握本段历史知识。全书坚持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力求准确反映历史真实,对人物、事件概不评论,做到既从微观上考察人物、事件,又全面联系,从宏观上探寻历史的特征与发展。条目释文,一般取学术界通行之说。如众说纷纭者,则选一说为主,附及它说。书中社会经济史条目较多,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和历史地理的条目亦有加强。全书彩图插页152页,收图约700幅,另有文中单色插图约1500幅。在供检索的方式上考虑亦颇周到,虽篇幅浩繁,但检索便捷,可做为一部中国历史辞典使用。

最早的社会发展史

最早的社会发展史,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1895—1931)所撰《社会进化史》。它是作者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时的课堂讲义。全书约15万字,由9个部分组成。一是“绪论”,讲有史之前人类演进的程序;二是“家族的起源与进化”,阐明家族的发展随生产的发展而变化;三是“财产之起源与进化”,阐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个人财产和私有制,进而逐步发展为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四是“国家的起源与进化”,阐明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了阶级,其氏族制度也成了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所代替。作者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中归纳出基本原理,坚持唯物史观,坚持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从总结中国历史经验和从当时阶级斗争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中国乃至世界革命的必由之路。该书在1924年8月初版,至1926年,先后再版了5次,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大革命高潮时期,曾被作为党的教材和学习读物,现被作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最早最完整的红军长征史

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是河南郑州市离休干部郑广瑾在90年代完成。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红军长征记》。作者从50年代开始搜集,1985年8月完成了80多万字的初稿,后与解放军报社方十可合作,经五次增删,三易其稿而成。全书62万字,附有20幅珍贵历史照片。它以丰富的史料,宏大的篇幅,严谨的结构,生动的语言,流畅的笔触,第一次全面地准确地描述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气壮山河的奇迹——中国工农红军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壮举,再现了工农红军长征的真实面貌,特别是展现了第一、二、四方面军和二十五军在艰难行程中与恶劣的环境和凶恶的敌人所进行的波澜壮阔的、惊心动魄的伟大斗争。近年,郑广瑾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又写了70万字的《长征事典》。

最早由外国人写的长征史

最早由外国人写的长征史,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所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为实现他写作全面而系统反映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惊心动魄远征史实的夙愿,于1984年3月,专程来华,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进行了历时74天的采访,会见了曾参加长征的不少领导和沙场老将,查阅了大量尚未公布的文件和档案资料,广泛探索和考证有关长征的问题,从而写成了这部反映红军长征的专史。该书史料翔实,文史兼备,评述坦率,注释详尽。1985年10月在美国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轰动。1986年5月,由解放军出版社翻译出版,中译本计33万字。

最早的教育思想通史

最早的教育思想通史,是王炳照、阎国华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1994年6月出版。全书8卷,73章,300万字。所记时间,上起夏朝,下讫1992年,计5000年。主要阐述中国教育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渊源,探索各思想流派和教育思潮的思想特征,各流派之间相互论争和相互吸收的关系,各学术观点及其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等。同时扼要概述了各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和教育实践发展状况。它以教育思想流派、教育思潮及其代表人物为主线,把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体现在各种思想、思潮之间的论争、融合、继承与发展的自然更替过程之中,清晰而准确地反映了中国教育思想发展的客观面貌。同时,还注重整理、挖掘教育思想领域宏观与微观等多层面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成果,发掘有关教育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层面的理论和认识成果,注意阐述不同历史时期各教育思想流派在上述基本理论问题上继承、演变和发展关系。还认真发掘和清理了外国及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对中国教育思想发展的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思想的博大襟怀和理论创造的巨大能力。史书展现了中国教育思想发展的整体面貌、总的发展轨迹和走向,揭示了教育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显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该书卷帙浩繁,气势磅礴,资料翔实,填补了我国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把中华民族5000年的教育思想智慧和理论创造,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构筑成了一个宏大而辉煌的思想理论大厦,堪称我国教育思想史研究的一座丰碑。

最早的科学家列传

最早的科学家列传,是清代大学士阮元(1764—1849)主编的《畴人传》。“畴人”是对古代世代相传的科技匠艺之人的概称。其书动笔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完成于嘉庆四年(1799年),由当时一些精于天文律历的学者协助编定。取材多于诸史天文、律历、文技、艺术等志传和四库全书的天文历算等书。全书共46卷,前42卷起自太古,止于清代嘉庆年间,传有羲和、常仪、江永、戴震等天文、数学家243人,后4卷附记了对中国有影响的西洋科学家37人。按朝代顺序,每传均叙传主姓名、爵号、生死、事迹、科学成就及著作,在重要人物后面还附有评论,并注明材料来源。此后,又陆续出现了有罗士琳(1785—1853)的《续畴人传》、诸可宝(1845—1903)的《畴人传三编》和黄钟骏等的《畴人传四编》,并附华世芳所撰《近代畴人著述记》,将时间继补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左右,科技人物传略增至400人(包括附录西洋人52人)。它基本上包括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事略,总结了中华民族5000年科技文明的伟大成果,是研究我国古代科技人物、科技发展史特别是天文、历法、数学史的重要工具书。

最早最大的秘史选集

最早最大的秘史选集,是周天鹏编的历代文言笔记选集《中国五千年秘史大观》。1921年出版。共20卷、另附录2卷,卷首有1920年编者《序》及《例言》。它经编者历时10余年,考查古书1000余种,探微索隐编纂而成。其选上自盘古,下迄清代计5000年。分为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3部分,包括三皇纪、五帝纪、陶唐氏纪、有虞氏纪、夏纪、商纪、周纪、秦纪、汉纪、三国纪、晋纪、南朝纪、北朝纪、隋纪、唐纪、五代纪、宋纪、元纪、明纪、清纪20卷,并附录“太平天国秘史”和“洪宪秘史”各1卷。共收文1750篇。其内容包括朝章国故、宫闱秘史、名人轶事,风花雪月、艺文歌舞、苑林亭台等。体例大致可为两类:属历史范畴的记实性杂记和属小说家言的传闻轶事。其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兼而有之。特别是编者博览群书,以一定的标准进行了梳理选编,集零散为一体,方便了读者阅读。

最系统最全面的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