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体育文化论
24269400000010

第10章 体育的文化价值(4)

体育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社会再生产不仅是社会产品的再生产,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过程逐渐智力化,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力的素质包括文化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提高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的重要条件。一个人身体健康、体力强盛、精力充沛,就可以更好地学习和吸收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如果身体不好,就会减少学习时间,降低学习效率,甚至丧失学习文化技术的时机,即使有了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也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说,体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有重要作用,并且是提高劳动力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

体育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主要表现在:(1)通过体育锻炼,改善了劳动者的健康状况。据前苏联学者法拉列夫的调查统计,由于劳动者不参加体育活动而带来的伤病所损失的工作时间,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者的4.5倍;(2)可以增强劳动者的体力和精力,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前苏联经济学家奥克萨尼奇根据对大量统计材料分析的结果,认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与不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相比,劳动生产率平均高出0.6%~10%;(3)开展体育运动可以降低患病率,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因而可以节省医疗卫生费用。据捷克斯洛伐克学者的计算,由于开展体育活动降低患病率而节约的医疗费用,相当于开展体育运动所用经费的10倍;(4)体育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运动的发展必然扩大对有关产业部门产品或劳务的需求,为这些部门提供市场,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如可以推动体育器材、运动服装、运动训练和科研仪器设备、运动员饮料、药物与生产的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国际国内大型运动竞赛的增加,需要建设大、中、小不同类型标准的体育运动设施,带动交通、邮电通讯、商场、饮食等服务行业的发展。竞赛场地的广告和电视传播,既可以成为体育部门收入的一个来源,又可以起到传播商品信息,扩大商品需求,推动生产发展的作用。

随着生产过程的日益社会化,体育事业的规模也日益扩大。体育的结构和功能都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体育日益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投人体育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增加,体育事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独立部门。提供着越来越多的劳务产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和文化的需要。

对当前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几点思考。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体育又服务于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处理好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使体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体育在提高民族素质,振奋民族精神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体育的基础较差,起点较低,因此体育事业的发展仍然落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群众体育不断普及,职工、农村体育还相当薄弱;学校体育还没有摆到应有的地位,学生体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多数运动项目尚未达到世界水平,后备力量不够雄厚;体育场地不足,体育教学训练的器械设备仍然落后,体育经费的数量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太少,不能适应经济增长而带来的人民群众对体育日益增长的需要。

为了使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还需进行不懈的努力。一是从体育事业的实际出发,考虑体育事业的现状、特点和规律,服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所提供的条件来安排体育事业的发展,使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因此,就必须建立一套从总体上或主要方面反映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二是体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保持适当的比例。体育投资太少,不能保证体育事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不能保证体育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体育投资过多,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鉴于我国体育投资长期偏低,远不适应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应该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渐增加体育投资,不但要增加体育经费的绝对量,而且要使人口平均的体育经费逐渐地、稳步地增长,使体育经费增长的速度超过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使体育经费在国民收入、国家财政支出、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到相当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同时,还要根据体育事业的社会性、群众性的特点,广开门路,通过各种渠道,扩大体育资金的来源,保证体育事业发展具有必要的财力基础。

三、体育与教育

体育和教育都是社会文化现象,都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体育和教育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都以越来越复杂的形式适应着社会发展的需要。

体育与教育从产生时起就紧密相联。体育作为培养和教育人的必要手段,历来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社会时期,处于萌芽状态的教育和体育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原始人类传授生产和生活技能的教育目的,往往是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去实现的。教育和体育的原始形式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为吞并弱小民族或防备邻国侵袭,统治阶级崇尚武力,因而重视对贵族子弟施行尚武教育和身体训练,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内容比重很大,地位很高。例如古希腊的学校教育中,把体育列为重要内容,奴隶主子弟从小学起就要受到严格的体操和军事训练,学习角力、竞走、跳高、掷标枪和游泳。中国周朝为奴隶主子弟设立的学校中,也很重视体育,“六艺”教育中的“射”、“御”都属体育内容。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体育在一般教育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内容的比重相对减少,这主要是宗教禁欲主义和重文轻武思想的束缚和影响。但在当时的武士教育中,仍不乏体育的内容,西欧世俗封建主的骑士教育的“七技”(击剑、投枪、骑马、游泳、打猎、下棋、诵诗),主要内容都属体育。

近代体育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发展起来的。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近代实验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的倡行,体育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文化形态并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得到迅速的发展,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更加自觉的实施。

现代社会的进步,使教育这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愈益完善。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也具有新的特征,出现了新的趋势。如:体育教育义务化;体育实施开放化;体育方式多样化;体育手段日益科学化等等。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为更多的人所认识。体育作为一种理论、知识、方法体系已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在学校教育中“智育第一”或“唯智力论”等轻视体育的观点,实际上是封建思想残余在教育中的表现,是一种陈腐的观点。

当然,我们理解体育与教育的关系,不应该把体育仅仅理解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还应当看到体育的完整体系和多种功能已远远超出学校教育的范畴。现代体育已成为全社会的需要,全民的需要。从妇婴保健到延缓衰老即人的生命的全过程,无不与体育发生联系。从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振奋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无不与体育发生联系。所以,体育过程是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全社会化过程。可以说,体育的实施范围已扩展到全社会,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也日益提高。随着体育的科学化、社会化的进程,传统的“小体育”正在向现代“大体育”转变。这种转变,将使体育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入一个新的里程。

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乃是由体育本身在培养人、教育人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决定的。体育的实施,体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德、智、美诸育的密切配合;反过来,德、智、美诸育的实施也需要体育配合。整个教育过程就是德、智、体、美诸育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统一作用于教育对象的过程。

体育与德育。道德教育是塑造人们精神境界的重要工作,它的任务是将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变成人们个体的思想行为。

学校中的道德品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的行为习惯。而学校体育在传授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能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体育中的道德品质教育是通过体育运动实现的。

严格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时时体现出严密的组织形式,严谨的竞赛规则,严格的技术规范,个人的意志应服从集体的需要,只有符合并遵守体育的规章制度,个人的行为才能得到认可和发展。如在上体育课时,要求开始和结束都要集合。整队、清点和报告人数,练习时要按一定秩序进行。又如,在赛跑时,当发令员还未鸣枪就起跑,便会以“抢跑”论处。正是在这些“要求”和“规则”的约束和限制下,学生们才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学生通过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而加强组织纪律性。

体育教学和训练的集体性,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增进良好的道德情感。体育运动中有很多集体项目,而集体项目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又在于队员之间的协调配合、统一行动。这种协调配合、统一行动必须以积极的、健康的道德情感作为基础,这种道德情感是共同的责任感、荣誉感的精神升华,是集体主义的情感基础。如足球赛的金杯,从来就代表着集体的智慧、集体的荣誉,它盛着参赛的每个队员及教练员的共同汗水。如在篮球比赛中,那种过分地“表现自己”,忽视集体力量从而给集体带来损害的人,无疑将受到公众的批评和指责。同时,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以及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也能为学生所体验和感受,从而促进他们正确道德意识的形成。

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对抗性,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由于体育教学和训练具有紧张、激烈的对抗性,并伴有一定的生理负荷,它要求运动员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障碍,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和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在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情况下,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表现出坚忍不拔的道德意志。例如,田径项目可培养学生灵活、机智、应变能力和开朗、豁达的个性,体操、武术等则有利于培养机智、沉着、果断和自控能力等。因此,体育教学和训练在为培养人的意志品质方面无疑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体育教学和训练为道德行为的表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在体育运动规则的约束下,道德行为始终沿着固定的方向发展。在体育活动中,凡表现出遵守纪律、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尊敬教练等良好行为的运动员都会受到人们的赞赏和喜爱。反之,如动作粗野、故意伤人、无视裁判和观众,表现出锦标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运动员,则会由于触犯体育“公德”受到应有的制裁和处罚,引起公众舆论的谴责。在这样一种强制而又自然的环境中,学生都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努力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任务,而体育的教学和训练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辅助手段和途径。

体育与智育。人的智力发展,是建立在大脑这个物质基础之上的。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在人的大脑正常发育情况下,一个人聪明与否,与其大脑的体积和重量关系不是很大,而与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状况(即神经细胞突起分枝的多少、神经细胞和神经细胞群之间的联系网络的复杂程度和信息传导的速度等)颇有关系。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促进这些方面的发展。人进行运动时的各种动作,基本上都是在短时间内甚至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并有一定质量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肌肉活动产生的生物电对大脑皮层细胞的刺激越强,动员工作的神经细胞就越多。这就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活性、均衡性及分析、综合能力,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

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体育教学和锻炼,学生可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技术和技能,并使相应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体育不仅在知识上与其他科学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在技能方面也有着共同的要素,如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想像力等。而这几种能力正是构成智力的几大要素。作为一种教育和训练活动,体育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增强人的体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这几种能力。所不同的是,体育是按照自己的独特的方式促进智育,发展人的智力。其特点是:

(1)全面培养观察能力。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主动的知觉能力。它要求的最佳品质是敏捷、正确、深刻和完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各种身体动作,都是先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形成动作表象,而后才做出符合要求的动作。另外,运动技术学习的复杂多样,以及运动场上千变万化的环境,使学生在控制自己注意力的稳定性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同伴和对手的变化,在一瞬间迅速改变对策。这种在观察范围上和在选择对象上的敏锐精细的观察力是通过比较、对比、想象、推理等多种方式练就而成的。体育运动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一良好的环境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广泛训练记忆力。人的记忆力的好坏是由记忆力品质来确定的。它包括识记的准确性、敏捷性和记忆持久性。体育教学对发展记忆品质,其独特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敏捷性: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实践性,决定了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和体育馆上课。不光教师不能带着书本、讲稿,借助书面材料临时参考,学生同样不能翻阅材料,记笔记,录音,待课后来慢慢咀嚼所学的东西。因此,就要求学生当堂就要迅速地识记上课的内容。包括教师的理论讲述,动作讲解(要求、方式、结构),动作示范(幅度、节奏)。在实际联系中,通过追记动作之间的联系,完整技术动作的先后次序和外在形象;以联想和再生的方式在头脑中形成一整套正确技术动作的运动表象,去完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