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高分低能现象?为什么那些“好学生”到了社会上却表现出“肌无力”?因为我们急于占有知识而非消化知识。当知识没有被充分消化,从而转化成智慧时,它就造成了阻塞。所以“高分低能”是一种能量阻塞和消化不良现象。
我们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博学多闻、夸夸而谈,但是生活被他们过得一片狼藉。但是也有的人,他们没有多少知识文化,却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这就是智慧的力量。
“如果你无法完全代谢掉你的知识和经验——譬如抗拒它而导致了消化过程的终止——那么这些未消化完的知识和经验就会带来痛苦。”
所以,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要区分两种人:一种是拥有许多知识的人,另一种是睿智的人。前者拥有一大堆“间接知识”“外在的公共经验”,这些知识非但无助于其经验、智慧的增长,反而有可能阻滞生命的灵性和智慧的闪现。后者是机智的,并善于处理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教育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培养“睿智的人”。
由此我联想到:也许学校的教育是知识的教育,或者是侧重知识的教育,在乎的是社会标准——成功,那么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否能承担起智慧教育的责任?以尊重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为准则?
请不要误解,“无为”就是放任孩子。其实,做一个“无为”的家长,是给我们做家长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你不但要做“知识分子”,还要做一个“智慧分子”。因为我们必须成为一个拥有智慧的人,才能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而我们的日常“表现”就是最有影响力的无形教育。
的确,父母每天的生活方式,就是孩子最好的教程。
家庭教育“声声慢”
我们处于一个教育激进的年代,主旋律是“快马加鞭”。此时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也“与时俱进”,那么我们的孩子势必会成为“迷途的羔羊”。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3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儿子问她老师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这次她回到家里,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要早。
孩子上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等着老师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都在差生的行列中。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她有些不习惯,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告诉等她的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北大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好想哭。
我想起孩子小学期间,自己参加过的仅有的两次家长会后暴跳如雷的样子,以及之后宣布不再参加家长会,让孩子他爸代劳的情景。
上面故事里的孩子乖巧听话,他只是“不够聪明”,这样的小孩尤其需要父母的呵护。这位母亲显然是有大智慧的人,所以她的赏识教育,让孩子有机会“开花结果”。
而我的儿子经常被老师告状不认真做作业和听讲。记得有一次家长会之后教训儿子,他哭着说:“妈妈,我就是管不住自己怎么办?”
还好,后来看到一位教育专家的说法,他说:男孩子要到12岁之后才懂得自主学习。我便劝慰自己:等他12岁之后吧,但愿那时他突然开窍了。
可喜的是,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学习成绩的确慢慢好起来了。虽然现在老师还是说他不认真,但是我看到了他的进步。尤其是这个学期(六年级第二学期),有一天孩子回来说:“妈妈,数学老师说我是数学黑马……”
的确,面对成长这件事情,我们做家长的有时过于性急了!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处于一个教育激进的年代,主旋律是“快马加鞭”。此时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也“与时俱进”,那么我们的孩子势必会成为“迷途的羔羊”。
成长需要时间,孩子们的“慧根”需要我们用耐心和爱心来栽培、养护。所以,在社会教育高唱“声声快”的时候,家庭教育要奏起“声声慢”的小夜曲。这样一快一慢,我们的孩子就找到了一种和谐的人生节奏。
快养聪慢养慧
在我的个人成长上就充分体现了一个“慢”字——精耕细作、春暖花开。
卡内基训练大中华地区负责人黑幼龙在他的《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中提出了“慢养”的教育理念。
孩子是慢慢养大的。“慢养”,并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能够给孩子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找到最好的自己。如此一来,家,就是孩子生命力的来源,家也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加分。经过前20年培养孩子们自由决定、自我负责的过程后,近来这20年,他们每一个人在工作及家庭上,都有不错的生活,感觉很像是前20年的“慢养”教养方式,终于有了丰硕收割!
看到黑幼龙这本书的书名,我就为之一动。在网上阅读了几个章节,更是对自己的“放养”以及“慢养”充满了信心。
无庸置疑,对于快马加鞭中的现代父母,“慢养”或许是一款清醒剂。
那么,何谓“慢养”?就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成长的力量。当然最重要的是相信孩子。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卷首语中这样写道:“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恐怕很多母亲不会像龙应台那样耐心等待,看孩子笨手笨脚的,母亲们就主动上前替孩子系好鞋带了。
美国教育家格伦·多曼说:“每个儿童出生时就有的潜在智能比达芬奇使用过的还要大得多。”我们做父母的该给孩子提供的是——支持与包容,帮助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
其实回想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声声慢”的过程。
我一直认为自己不聪明,学东西慢,直到现在依旧如此。比如初中的时候,同学们一会儿工夫就能背诵一篇古文,而我非要死抠字义、完全理解之后才能开始背诵;上大学的时候,有同学不上课,4年时间不知道图书馆在哪里,但是一到考试前恶补其他人的课堂笔记,就考出了好成绩。而我天天认真上课,没事就“占领”图书馆,结果成绩还是差强人意……
30岁之前我一直与自卑情绪为伍。我没想到自己会发展到今天,连我的爸爸妈妈都说我幸运。
其实在我的个人成长上就充分体现了一个“慢”字——精耕细作、春暖花开。
我多次提到过,20多岁的时候,一个笔友对我说:“你会慢慢走向辉煌的!”当时我跟一个女友说这话的时候,她笑着问:“辉煌还有慢慢地走向的?”
然而正是这个“慢慢”(当然也可以说是漫漫)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了“辉煌”的感觉。那不是取得了多大的外在成就,而是发现自己——越活越开阔自由,越活越喜悦自在。
何谓辉煌?我的感觉是:当你走出自我的藩篱,认识、感觉到你与他人、与这个世界是一体(得一)的时候,那才是生命真正的大辉煌。
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快养聪,慢养慧。
改变孩子VS修正自己
要改变孩子,根本在于修正我们自己。
很多家长,尤其是问题孩子的家长都会问:我怎么生了这么一个孩子?
“世界上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我深信这一点。也就是说,做父母的都能从孩子身上顺藤摸瓜,找出孩子问题的根源,而那往往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孩子是我们的镜子。从因果关系来说,父母是因,孩子是果,所以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我们不要只看到那个“果”,从“果”入手去解决问题,那样通常不会奏效,甚至情况会更糟。而是要回过头来从“因”入手。
比如我有个凡事过于认真、一贯情绪紧张的女友,她跟我讲过她儿子幼儿园时的一件小事。
某天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们布置作业,因为安徒生的诞辰日到了,老师希望小朋友跟家长一起上网查一下安徒生童话的情况。
当天晚上,女友和儿子不但一起上网收集了资料,还整理了出来。第二天一早两人跑到附近的打印社打印了8页纸的“作业”。幼儿园老师接到他们的“作业”时,目瞪口呆了。
女友说这些的时候,自己也在嘲笑自己过于认真了。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比如从女友的儿子身上,我就看到了女友的痕迹,而且很深。
女友说,她儿子还上幼儿园的时候,某天发高烧,她说:儿子,咱们今天不去上钢琴课了。结果孩子哭着说:妈妈,要去的,咱们是交了钱的!
其实,他们家里的经济条件非常好。自从上小学之后,她儿子不但要在班级、年级考第一,而且要在区里争名次。平时根本不去找小朋友玩,经常学习学到头疼……
女友愁苦地说:“其实我不想让他像我这样心事重重,希望他快快乐乐……”
的确,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孩子将于无意识中模拟和复制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所以要改变孩子,根本在于修正我们自己。
其实做任何事都有两种情况:一是带着压力去做,一是宁静放松地去做。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行事的?这正是孩子学习的机会。
如果一贯紧张、不放松,显然你正在教导给你的孩子充满压力地去做事;如果你一贯是个柔和、宁静,有条不紊地做事的人,那么你的孩子就会从中学到这些。
看到这里,你会说:我的孩子怎么一点都不像我呢?
这么说吧,有的孩子反射的是与父母“携同”的品质,而有的孩子反射的是“携异”品质。
我们经常见到,一个急脾气的母亲,遇上一个慢性子的孩子;一个积极上进的母亲,遇上一个不求上进的孩子……
比如我在我儿子身上就看到了“携异”的现象,也就是自己抗拒自己的那一部分。
我曾经多次感慨:儿子啊,妈妈很有时间观念、积极上进,你怎么总是浪费时间、不求上进呢?
回忆过去,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在考虑前途命运的问题了,勤奋学习考出好成绩是唯一的人生目标。可是我的儿子在我这样的年龄“不问前途”,是一个玩耍、享乐的高手。
在学习成绩上,我总在往上比,他总在往下看。他经常跟我说的话是:某某某还没我考得高呢。
这一切从表面看起来,“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句话不成立,后来通过观察学习,我发现:其实儿子反射的是我的另一面。
虽然我一直刻苦学习、积极上进,但是在我的潜意识里是“不欣赏”死用功的人的。我喜欢聪明的人,喜欢那些不用费多大的力气就能学习好,同时能够充分享受人生的人。也就是说我是抗拒自己的某些天性的,而不是欣赏它们。也所以在漫长的人生经历中,我一直在学习——如何接纳自己。
而我的孩子大致体现了这些。他聪明而不好学,幽默乐观却不求上进。
如果女友的儿子继承的是母亲的“正面(显态)”,那么我儿子沿袭的是我的“反面(隐态)”。
正如老子所说,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即“万物负阴而抱阳”。只不过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很少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而只盯着其中的一面(通常是显态的一面)。所以我们总是难以抓住问题的症结。我们不了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成为问题孩子?我们更无法接受——孩子的问题即是我们的问题。
而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找到了孩子问题的症结。而改变,通常要从修正我们自己开始。
四等家长排排座
“父母皆祸害”并非耸人听闻的炒作噱头,而是“强梁者不得其死”的写照。
记得有一次回家探亲,我去小学接妹妹的女儿雯雯,刚好她的爷爷也去接她。雯雯一出校门,拍着那个矮胖、笑眯眯的爷爷的秃顶,给我介绍道:“这是我爷爷,我的好哥们!”
我很欣赏她的这个举动,并没有觉得她没大没小,反而为她有这样的长辈而高兴,甚至无比羡慕她。
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17章》)
意思是:最好的统治者,百姓不知道有他的存在;其次一等,百姓亲近并赞美他;再次一等,百姓害怕他;最次一等,百姓轻侮他。统治者如果诚信不足,那百姓就不会信任他。统治者应该悠闲自如,不要随意发号施令。这样才能成就功业、事情顺遂,百姓们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这里的“统治者”完全可以理解为“教育者”或者“家长”。也可以说,老子把家长分成了四个等级。
第一等家长是最高境界,“不知有之”,即不知道有你这个家长存在,那才是最高明的家长。
现在很多人谈教育而色变,养育孩子成了他们人生中“不能承受之重”。其实凡是这样的父母,大多是太把自己当家长了,在教育上太“有为”了。他们以为那责任是出于爱,其实是满足他们自我的需要,是在囚禁孩子的潜力。
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是:不是你在管理孩子,你只是展示你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样教育就成为孩子内在的自动化过程,而非外力的干预。
所以说,不把自己当家长,反而是最好的家长。太把自己当家长了,反而可能成为可怜虫。
第二等家长,“亲而誉之”,即孩子亲近你,并且赞美你。
在我们平常看来这应该是第一等啊,孩子亲近你,赞美你,那还不是第一等吗?很多家庭是“统一战线”,家长是统帅,孩子是士卒,孩子只有恭维、听从、服从的份儿。
老子说这样的家长只是二等。因为如果孩子一味听从你赞美你,那么他就是在拷贝你的人生,成为一个“二手”的你,这样也就错失了他们独一无二的人生。
第三等家长,“畏之”,就是说孩子怕你。
关于这一点我想说说自己的体验。
我生长在一个慈母严父的家庭,从小我们就不被允许跟父母顶嘴。回想我小时候的经历,跟父亲说话都紧张无比。
记得小时候,我的同学华华和她姐姐平平,是我无比羡慕的对象。她们让我知道跟父母的关系可以是平等的,甚至是超越的。华华、平平的父母看她们的时候,我感觉他们不是在看自家的女儿,而是在看天使!而我们姊妹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永远是“欠缺”“还不够好”。
这成为一种很深的伤痛。当然,在这里我并没有指责父母的意思,他们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已经做到了“最好”。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