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寻寻觅觅之后,尤其是随着自我了解的深入,你会发现:“另一半”或者“灵魂伴侣”可能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显然,坚信“另一半”“灵魂伴侣”的存在,是以承认自己不圆满为前提的。正是因为感觉自己不圆满,所以到他人那里去寻求完美的爱情,而追求自身以外的爱,正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另外,坚信“另一半”“灵魂伴侣”的存在,还是对身边伴侣不满意的表现,是对自己现有关系的逃避。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那些把自己一生大部分精力、时间都花在寻找“另一半”“灵魂伴侣”,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过上美满生活的人,他们从来没有成功过!因为他们是在错误的地方努力,在错误的地方,即使非常努力,也不会有结果。
而一旦我们对“另一半”、“灵魂伴侣”产生质疑,就会更专注于目前的亲密关系,在关系中认识自己。这才是在“对的地方”耕耘。真爱是自性圆满的结果。
我个人的体验是:当你体会不到自己是圆满俱足的时候,你看身边的人和关系都是残缺不全的。而一旦你发现自性的圆满,身边的人和关系都呈现出一派完美的景象。
所以,建议女人不要过于相信“灵魂伴侣”之说,但是要把你的伴侣当作“另一半”来经营。
完美爱人根本就不存在,只有你内心圆满了,爱人也就自动变成了“完美爱人”。
诚然,伴侣的“完美”,不在于他符合了你的标准和意愿,而在于——他深刻地揭示了你的人生课题。如此这般,他与你之间不再是“他我关系”,而是你与你自己的关系。
不要完美,设法全然
“完美”意味着你对事物的要求是百分之百;“全然”意味着无论事物是什么以及是怎样的,你都百分之百地接受。
2010年中秋节,收到在国学方面颇有造诣的朋友S的短信:秋至中则圆,月至半则满。中则圆矣,半则满矣。人生、事业若要圆满,执其中,取其半,或是大本、大道也。
我非常喜欢这则短信,因为它很有老子的味道。
的确,任何事情“执其中,取其半”,才是最佳境界。可惜我们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45章》)
意思是: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般,但它的作用不会受影响;最充盈的东西,好似虚空一样,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行动可以克服寒冷,安静可以克服暑热;心神清静方可君临天下。
我们常说“完满”,顾名思义“满”就意味着“完”——完了、完蛋;“不满”意味着还有希望,还有发展的余地。
这就好比一个房间,它完全是空的时候,它的用途最大,可以放入很多家具,人可以在里面自由走动。如果这间房子被填满了,用途就小了,人也不能自由走动甚至是进入了。那么要让房子充分发挥作用,最好的办法是“执其中,取其半”。
的确,完美就意味着死亡,而不完美才是生命的本来面目。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保持不完美,你才是活生生的,生命将从每一个地方支持你。就像空气它总是从高气压的地方流向低气压的地方,形成流动的风,从而达成一种整体的平衡、和谐。
可以说差异就是一种“不完美”,这“不完美”恰恰是一种生产力。生命的活力、动力以及张力正在于事物的“不完美”。所以,当我们学会欣赏他人的“不完美”,全然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也就拥有了动力十足的完美生活。
比如当我们年轻的时候,缺乏经验、能力和自信,就像一所“空房子”。正是这些缺憾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成长空间,我们不断往“空房子”里填东西,丰满壮大自己;当我们不再年轻,“空房子”几近被填满,此时一定要记得“留白”,为成长腾出一些空间,即放空自己、放下自我。
亲密关系亦是如此,要学会“执其中,取其半”。当我们以此为原则,就不会太渴求对方、为难自己,也就可以安然地活在当下、享受当下。
纵观老子的人生哲学,他所有的教导都在告诉我们:不要追求“完美”,而要设法“全然”。那么何谓完美?何谓全然?
“完美”意味着你对事物的要求是百分之百,此时你把重点放在了外在目标上。即使你只是要求自己“完美”,那也是违反常道的,因为人无完人;而“全然”意味着无论事物是什么以及是怎样的,你都百分之百地接受,包括你自己。
只有全然接受,我们才能让事物完整地呈现出来。而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你的内心就不会有抗拒、挣扎,就能保持“心神清静”。“心神清静”则“君临天下”。
老子的叮咛:注意那“看不见的战线”
老子强调的是“执中”,他的辩证法思想彰显出不偏不倚的姿态与境界。
小时候看过一部朝鲜电影,片名叫《看不见的战线》。不知怎么的,在学习老子的过程中,每每想起这部电影的片名,也在生活中更加关注那些“看不见的战线”。
那天去探望生病的女友Z,坐车途径一个地方,门牌上写着“烘焙生活馆”。一路上我都在猜测那里是经营什么的?咖啡还是面包?“烘焙”二字让我脑海里出现这样一句话——痛苦是未经烘焙成熟的快乐。
女友Z积劳成疾颈椎病急性发作,突然动弹不得了。去医院检查医生惊讶道:才四十出头,颈椎与肌肉粘连如此严重!
那天看到她,虽然可以走动了,但是手臂还是抬不起来。女友是搞情商培训的,知道所有的坏事后面都存在着好意,所以她乐观道:这是老天爷怜惜我,让我卧床休息,也该考虑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向了……
的确,任何所谓的坏事、痛苦都是有备而来,是让我们学习自我省思的。如果我们一味视其为坏事,或者沉浸在痛苦里,那只能说明我们尚未明白它们的来意、善意。而这只能延长、增强痛苦。
整个一部《道德经》无不贯穿着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你越是学习老子越是发现:老子的辩证法不仅是他的核心思想,更是我们现代人急需掌握的人生智慧和艺术。
我们知道,辩证法有3种基本历史形式,即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我们在中学、大学的课堂上认真学习过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作为对立面,我们以批判精神接触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而作为辩证法3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的古代朴素辩证法,我们却少有触及和了解。
赫拉克利特是古代朴素辩证法奠基人之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就是他的经典名言。在这句话里,赫拉克利特强调了事物的永恒运动性。
而作为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代表,老子的辩证法充满了整部《道德经》。比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其雄守其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等,数不胜数。
认真阅读《道德经》我们会发现,老子辩证法的“要点”在于:在强调事物是相互依存、对立、转化以及循环往复发展的同时,更着重强调了事物的“反作用力”。
比如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我看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补充。
打个比方说:我们之所以称这个是苹果、那个是梨,是因为我们的头脑中“有”关于苹果和梨的概念,苹果和梨的概念的确是从“无”到“有”;但是苹果和梨的确存在于我们的概念之外。
我个人认为,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尤其值得关注。老子在提醒我们:当你开始执着于一件事情的时候,它的对立面就产生了。这就犹如——希望必定会带来失望,高峰之后必然是低谷,成功之后必然会遭遇失败……
的确,老子教导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不要忽视那些“看不见的”、“蓄势待发”的、“隐态”部分的作用。比如在上下、贵贱、强弱、动静、实虚、有无、先后之中,老子强调的是“后面”的部分,即下、贱、弱、静、虚、无、后,而这“后面”的部分也正是“道”运作的方式,即“弱者道之用”。
可惜我们大多数人更关注“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态”部分,而容易忽略“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态”部分。比如我们很容易看见自己的“所得”,却难以看到“所得”背后的“所失”;我们很看重成功的结果,却容易忽视失败的意义……
而老子敲着我们的脑袋瓜说:要注意那“看不见的战线”!
在这里我分享一点自己学画画的心得。2011年底我开始迷恋画画,结果就发现,要表现出物品的立体感,最重要的是画好它的阴影部分。而素描作画说到底就是在画面上用笔触捕捉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的阴影,找出“三个面”(亮面、灰面、暗面)。
如果不是学画画,我不会注意那些阴影的存在。也很难理解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说的:“世界上任何事情,它的韵味都藏在阴影里,而不是在光线的直接照耀之下。”
学习老子让我更关注那“看不见的战线”,知道阴影也是一种力量。的确,当我们进入生命低谷的时候,如果我们知道那意味着重新崛起,那么对人生低谷就有了接受的耐心和能力,而这样的接受其实不单减少了痛苦,而且有利于集结更多的力量进入更高的地方。
这正是老子给予我们的大智慧、大境界。
年轻的时候,我们在得失之间,更看重所“得”;只有成熟以后,我们才有能力接受“失”后之“得”。
比如我们很多人,认为自己的“不幸”是因为“没有什么”而造成的。没有所爱之人,没有钱、没有车、没有社会地位。而不了解那些“不幸”恰恰是因为“有了什么”而造成的。尤其是“有了”负面的意识、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
可以说,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我们去传承,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我们现代人必须补上的思维课、人生课。
当我们执着于唯物辩证法或者是唯心辩证法的时候,辩证法就“变味”“走形”了。就像一个天平,你站在唯物的一面,或者站在唯心的一面,辩证法的天平就倾斜了。而老子强调的是“执中”,所以他的辩证法思想彰显出不偏不倚的姿态与境界。
当然,在这里我们对唯物辩证法并无任何微词,它是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当人类进入和平时期,开始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品质,重新学习老子的哲学尤其是辩证法,可以说是走向宁静、自由、解脱的必由之路。
家庭里的阴阳际会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第42章》
婚姻“得一”富比天下
婚姻里的“得一”可以理解为“家和万事兴”。
某天女友跟我说:你知道吗?有调查说现在有60%以上的夫妻是同床异梦!
60%以上?这是不是个准确的统计我不敢说,但我敢说,这是个令人惊讶的数字。
林俊杰有首歌叫《背对背拥抱》,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可以看作现代男女关系的写照。我们渴望爱情,需要拥抱,但是我们采取的却是背对背而不是面对面的方式!
“背对背”意味着相互对立排斥,必将导致分离与背叛;而“面对面”意味着相互包容接纳,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女友X在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总是说:胡杨是我认识的唯一一个婚姻幸福的情感专家……
我并不是在这里炫耀什么,说实话我很少考虑自己的婚姻幸福不幸福的问题,就连婚姻的存在都意识不到,往往是他人的提醒引起我的回望与思考。
幸福是什么,也许没人能说清楚。但是幸福“不是什么”我却可以一一道来。
首先,幸福不是物质上的满足。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非常富裕,但是却不幸福。因为幸福是一种心理诉求,是软件而非硬件,不能完全用物质条件来衡量;
第二,幸福不是你找到了一个完美丈夫。人无完人,他的缺点(应该视其为特点)可能“罄竹难书”,但是你们依然可以很幸福;
第三,幸福不是一旦成为夫妻,就没有任何情感上的风吹草动了……
以上三项都不是幸福婚姻的指标。那么,幸福婚姻的标准是什么呢?我想也许就是老子所说的“得一”。
老子在《道德经》中并没有明文指出什么是幸福,但是他老人家为我们描述了幸福婚姻的图景——“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道德经·第39章》)
古往今来,凡是“得一”者处处美妙。天“得一”能够晴;地“得一”能够安宁;神“得一”能够灵验;山谷“得一”能够充盈;万物“得一”能够生长;侯王“得一”能够做君王。
那么,什么是“得一”?其实就是和谐、统一。婚姻里的“得一”可以理解为“家和万事兴”。
“家和万事兴”这句老话我们人人皆知,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各自为政,忘记了“得一”这个总体目标。
在职场或者赛场上,我们常常强调团队精神、整体意识。而家庭中我们常常忘记夫妻就是一个团队,家庭维护更需要整体意识。这就好比打网球时,你有一个球友,你们即是对手又是盟友,为了达到“一起娱乐”的目的,即使打法不同,也不会相互拆台。试想你的球友不断地对你说“不要那样打,应该这样打,那样打是错误的”,你会觉得这场游戏毫无乐趣可言,所以就不愿意跟他玩了。
这正是发生在我们家庭里的事情,夫妻彼此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打球”,或者想改变对方的“打法”。如果我们可以把伴侣当作球场上的合作伙伴来对待,那么夫妻关系也许会大有改观。
所以于丹说:“最好的婚姻就是融合,认同彼此的圈子,爱彼此的亲人,接纳彼此的朋友,因为有彼此,你们更爱这世界的一切,你们比以前更知道父母养育之恩的厚重,更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精彩的事要去做……
“进入婚姻时,其实两个人第一都是一无所有,第二都是富比天下。一无所有是因为平等,之前的一切账单都已经撕碎了;富比天下是因为拥有爱情,因为这两个人将相守终身……”
的确,最好的婚姻就是“得一”,婚姻“得一”则富比天下。
两性的“战争与和平”
两性之间的战争,就如同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或者说,一个人用自己的左手打自己的右手!
2010年10月,女友景娅告诉我她在写一部长篇小说,是关于“男人消失”的话题。当时我惊愕,她郑重其事地说:“真的,男人作为一个物种将提前于女人,消失!”
她的话音落下,我的心里咯噔一下。而在随后看到的她发来的故事梗概的那一刻,我当即落泪……
时隔一年,2011年10月,景娅的长篇小说《男根山》来到我的面前。扉页上是她洒脱的字迹:“我们可能贫穷,但不会孤独,因为有文学有爱伴随我们,还有你和我,彼此懂得的人。”这“懂得”二字再次令我动容。
的确,到了一定的年龄才猛然“懂得”:我们一直都是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而“没有能力”站在整体的立场上去观察事物;男人与女人看似对垒的关系,其实是一荣俱荣、一衰俱衰;世界上最残酷的战争,就是两性之间的战争,那就如同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或者说,一个人用自己的左手打自己的右手!
两性战争最终走向“和平”的美景,依赖于我们每个人心智的成长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