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党员干部教育热点问题
24275400000001

第1章 世界观:牢牢把住“总开关”(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错综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纷繁杂陈、相互激荡。社会主义中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共产党要在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经受住两大历史性课题的严峻考验,就必须抓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这里所说的“高素质”,首要的一点,就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真正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现象,处理社会问题,才能在工作中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党的事业所急需的高素质的领导人才。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性

(一)世界观的内涵和种类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是指人类生活于其中并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万物的总称。“观”则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世界的本质、世界的存在方式,以及世界的联系和运动等一般规律的根本观点。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从“人猿相揖别”,人类就面临着如何解决自身的吃、穿、住等基本生存问题。为此,人们不得不经常地同周围世界打交道。这就是人类最初的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人们开始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并慢慢地对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看法。起初,这些认识和看法只是个别的、零散的、肤浅的。但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拓展,经验和知识的不断积累,人们的眼界逐步扩大,认识也不断深化,逐渐地由对个别事物的认识,发展到对于某一类事物的认识,从对具体事物特殊性的认识,发展到对某类事物一般性的认识,最后发展到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本质的认识,从而形成对世界的总的看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人都有的。但不同的人,其世界观在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程度上是有差别的,由此构成了世界观的不同类别。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从大类上划分,主要出现过三种不同类型的世界观:

第一,自发世界观。自发世界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不自觉地形成的对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看法和观点。这种世界观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程度最低,具有零碎、散乱、易变的特点。

第二,宗教世界观。宗教是一种崇拜神灵的社会意识,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虚幻的反映。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宗教世界观反映了宗教的这个特点,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神”所创造、主宰和支配的。与自发世界观相比,宗教世界观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稳定性,不易被改变。

第三,哲学世界观。哲学世界观是哲学家经过理论的论证和逻辑的推演之后所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了的世界观。它所探究的不是有关世界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知识,而是从总体上回答了有关世界的一些最普遍、最深刻的哲学问题,如: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不变的?人们能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等。与自发世界观和宗教世界观相比,哲学世界观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稳定性最强。一个人一旦确立了某种哲学世界观,要使其改变是很难的。

形成不同类别的世界观的主要因素:一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巨大差异;二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文化知识水平,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特殊因素。两者相比,前者更为根本。譬如,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科学尚未产生。在此种条件下生存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只能是零碎的、易变的和不系统的。宗教世界观的产生,最初也是同自然科学的不发达和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相联系,“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事实上,哲学世界观只是在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自然科学有了明显的进步之后才出现的。哲学世界观,也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常常分别与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哲学世界观。这些世界观,在历史发展的特定时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迄今为止的人类思想史表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科学的世界观。

(二)哲学领域的两大派别

在哲学史上,依精神与物质何者为先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可以脱离精神独立存在,而精神是高度发展的特殊物质——人脑的产物,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第一性的,而物质是第二性的;精神派生物质。正是从对物质与精神何者为先的问题出发,在哲学领域形成了互相对抗的两大派别,而其他一切的哲学思潮和派别都是这两个基本派别的变相。

唯物主义在历史上经历了由朴素唯物主义到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再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演变过程。朴素唯物主义最早出现于古代东方的巴比伦、埃及、中国和印度。其特点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如,中国古代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之说,古希腊的水、火、气、土、原子等,并试图从这些具体的物质出发,寻找出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的、直观的性质。

在17世纪到18世纪的欧洲,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朴素唯物主义被机械唯物主义所取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霍布斯、荷兰的斯宾诺莎和法国的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机械唯物主义在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封建主义、神学和经院哲学,有其历史的进步性。但它把机械运动看作是物质运动的唯一形式,用纯粹力学的观点看待世界和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也看作是机器。这就使它具有了极大的局限性,同样无法摆脱被取代的历史命运。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19世纪,在德国哲学界,机械唯物主义被带有辩证法色彩的唯心主义浪潮所淹没。哲学家康德率先提出了对立的力量在物理过程和天体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接着经过费希特和谢林到黑格尔,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借助辩证法的力量发展到了顶峰。黑格尔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把物质世界的发展说成是绝对精神发展的外部表现。正如恩格斯所说,“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绝对概念不仅是从来就存在的(不知在哪里?),而且是整个现存世界的真正的活的灵魂。”不过,在黑格尔唯心主义外壳的包裹下,却有着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他把包括人类历史在内的整个世界描写为一个历史过程,即认为世界处在一种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之中,这是黑格尔的重大历史功绩。

到19世纪40年代,黑格尔学派发生分化,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率先起来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他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等著作中明确肯定:物质是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空间、时间和机械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在认识论上,他强调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也承认思维在认识中的必要性。费尔巴哈的上述观点,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在哲学界的权威。但是,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却忽略和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这使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仍无法摆脱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旧唯物主义的窠臼。在自然观上,费尔巴哈不了解物质运动的多种形式和各种形式之间的质的区别,坚持机械运动是独一无二的运动形式;他否认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他把发展只看成是单纯的量变和位置的移动,是重复的循环过程,否认事物的质变。在认识论上,费尔巴哈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意义,以及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把人只看作是一种脱离历史和社会关系而存在的生物,因此,他的唯物主义只是一种“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尤其是,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

(三)科学世界观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的现代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也日益显露。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细胞学、进化论和能量转化学说等新的重大发现。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形成了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德国的占典哲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成果。特别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1831年和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至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这一切都为新的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结合欧洲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研究、吸收和改造了以往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一切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同时摈弃了两个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杂质,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与此同时,他们还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进而创立了关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又叫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既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相对立,又同一切旧唯物主义有原则的区别,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对物质的反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一切事物都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而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决定主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对立面既对立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自然、历史与思维的重要规律;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等等。

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身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经济关系决定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的对抗与冲突;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同时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统一的科学体系。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

(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全面地、历史地、发展地、辩证地看问题,而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形而上学地看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研究了人类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全面地阐述了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理论,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从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百五十余年间,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一系列新的观点、新的命题和新的结论,丰富、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马克思主义也在这种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历史雄辩地证明,“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二、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时,从一开始就强调了以科学的世界观作为党的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强调党需要有深思熟虑的和坚定的世界观。他还说,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