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党员干部教育热点问题
24275400000021

第21章 利益观:人民利益放首位(2)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同志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三个一致性要求共产党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其必须首先考虑和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具体利益关系。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社会得以稳定快速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制订和实施的每一项改革方案和措施,都应该是以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标准的,这才能证明党有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能力,才能赢得民心;而改革能否最终取得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根本利益是由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它在利益结构中处于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对其他各种利益的实现起着支配、决定和影响的作用。“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要首先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以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是维护整体利益的需要,是实现根本利益的需要。在复杂多样的利益格局中,判断一个具体的利益需求是否合理,要看它是否服从和服务于根本利益。根本利益可以用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缓和各种利益冲突,决定利益实现的先后顺序。因为根本利益是全社会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所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能更好地调动起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胡****同志在2003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制定和实施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据,都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创新发展思路,努力使我们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二)利益关系出现的多样化趋势

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了,可以说,在改革之初,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品尝到了改革的果实,都是改革的受益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改革过程中,无论是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也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利益关系、利益矛盾甚至利益冲突。

在政治领域,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较之过去更加复杂了。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有了更多的当家作主的愿望。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党政机关、行政机关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问题还很严重,以权代法、压制民主等现象屡禁不止。一方面,人民群众要求知情权、参与权;一方面,党政机关办事效率低、缺乏透明度。因此,人民群众这一利益主体参政议政意识的增强,就与党政机关这一行政主体执政方式的落后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人民群众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非常强烈。能否解决好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利益,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关系到同家政治文明的建设。

在文化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和科技事业有了长足进步,文化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国民教育有了迅速发展,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从1990年的六年提高到了现在的八年;基本建成了结构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农村的落后面貌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广大落后地区文化设施匮乏,难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由于贫穷落后,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设施和师资严重不足,不但没有解决长期存在的扫盲问题,还在产生一些新的文盲。如果广大的农村人口不能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那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就会受到损害,现代教育广泛性和平等性的基本特点就不可能得到体现,中国就更不可能实现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的跨越。文化教育上的落后,既是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又是贫富差距产生的结果。

在经济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指导下,收入分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人民的收入普遍增多,财富占有量普遍提高。但是必须看到,伴随改革开放,特别是在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各种利益主体之间出现了复杂多样的矛盾,有些矛盾甚至还是很尖锐的。在经济领域,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现象尤其突出,居民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化趋势加重,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普遍不满。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惯例,基尼系数介于0到1之间。越趋向于0,说明越平均;越趋向于1,则说明差距越大。基尼系数在0.3到0.4之间,说明收入差距基本合理,而在0.5以上则说明差距过于悬殊。据资料显示,2000年前后中国最富的20%家庭的收入占有社会全部收入的50.24%,而最贫困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社会全部收入的4.27%。中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1996年到2000年高达0.424到0.456以上,已经处在了绝对不平均区间,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收入差距导致贫富差距,差距过大,甚至悬殊,这是必须加以调控的。一些人利用新体制尚未建立、旧体制种种弊端依然存在之机,通过在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把持的公共权力,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侵犯国家财产,成为既得利益者;一些人通过非法牟利或偷盗抢劫成为暴富群体;还有一些人钻了税收部门征收税款不力的空子,像1999年全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款为330亿元,只占当年应征税收的50%,漏收税款高达300亿元以上,一些高收入者正是靠偷税漏税,成为了高收入阶层。凡此种种造成的贫富分化的问题,严重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违背了社会发展普遍受益的原则。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各方面的严重后果。一些人不合理、不合法的收入,导致了不合理、不合法的贫富差距,特别是差距悬殊,严重打击了大量的靠诚实、勤恳劳动的普通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人的心理严重失衡,从而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情绪。而那些因收入过低或失业下岗甚至生活难以为继的人,更容易对社会产生敌视抵触情绪。大量的不满和敌视抵触情绪的存在,就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就会导致大量的犯罪现象产生,并会出现更多的因“仇富”心理而引发的恶性案件,社会秩序就会陷入混乱,后果就将难以想像。

(三)以改革解决体制转型期出现的利益矛盾

现阶段的事实表明,在当前,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利益矛盾。******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的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这种矛盾的长期存在,势必导致党群关系恶化,并有可能使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政治问题,进而危及党的执政地位。作为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执政党,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矛盾,把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好、处理好。真正把握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与党同心同德;相反,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矛盾,不能把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好、处理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可能得到满足,甚至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失去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就会丧失殆尽,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就将不可设想。

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角度,从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从根本上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利益问题,妥善处理好新时期的各种利益关系。要明确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所有方针和政策以及所采取的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各种利益需求,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关系之间的矛盾。但是,有一点最重要,这就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大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因此,各级有关部门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做到坚持维护全局利益和根本利益,同时又照顾和尊重个人和局部利益;要坚持以实现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为目标,同时又着眼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

改革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需要健康的社会环境。社会大环境越好,处理和解决各种利益关系或矛盾的条件也将越好。只有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使各种利益关系相互协调,才能最终形成公平规范的利益秩序。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改革的力度。要通过宣传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等多种形式,让广大人民懂得,在改革的过程中,利益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而改革本身也正是一次利益调整、利益再分配的过程,是一个促使利益关系逐渐趋向合理完善的过程,使广大人民群众从长远利益出发,真心拥护和支持改革。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要明确国家和政府职能的范围,要规范政府行为;要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满足公民对知情权、参与权的要求。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绝对不能走任何一个极端。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激励人们搞活经济,增加收入,提高生产效率,快速增加社会财富。要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地使用有限资源,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政府要运用经济手段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调控收入差距,避免贫富过分悬殊。要明确认识到,广大农村实现了小康,整个社会才能叫真正实现了小康。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程度。要大力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要加速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要推进农村税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并且要下大力气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国家在投资政策上应该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并且用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海外华人以及私营企业主等各种社会力量更多地向上述地Ⅸ投资。要千方百计地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尽量缩小城乡之问、不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让亿万农民从改革开放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多地增加丰十会财富的总量,是维护整体利益,妥善处理好新时期的各种利益关系的物质保证。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利益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大量的利益矛盾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与人民群众对各种利益的需求增高而不相适应所引起的。只有不断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早日把经济搞上去,才能在维护整体利益的同时,妥善处理好新时期的各种利益关系,因为,“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政府和司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税收征管监督体系的建设,完善税收制度,对偷税漏税等行为应坚决予以打击。要增加新税种、开辟新税源,增加国家调控社会分配的物质基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来调节过高收入,并把税收款用来保障或救济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增加社会保障范围,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做到财富的合理转移,才能更加有效地调控贫富差距,使改革能够顺利进行,使社会保持稳定和发展。

三、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利益

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都承认个人利益的存在,认为个人利益的合理满足,既是劳动者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邓小平也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需要。”,“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个人都向‘钱’看。要是那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

(一)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人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