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有些领导干部的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以政策代法,甚至利用职权干涉执法、司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并非是想坚持“人治”,而是自身法律素养不够高,法治观念不够强,所以,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做得不够好。某些领导干部执法观念淡薄,存在执法不规范行为。尤其是一些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五重五轻”现象,即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重管理轻服务,重处罚轻教育,重领导轻群众。一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时,不遵守法定程序;某些行政机关在行政决策过程中不能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在做出不利于行政相对人的行政决定时,也不给予行政相对人陈述和申辩的机会。有人归纳了执法不公的五种现象:一是有的法律、法规、规章不是按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财产责任方式来制定的,而是按所有制性质来制定的,造成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地位。二是有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得不够完善,表述不准,脱离实际,过于原则,操作性差;特别是处罚标准过于笼统,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三是执法机构林立,职能重叠,造成交叉、重复执法,往往同一违法事实,由于不同执法主体掌握的处罚标准有偏差,造成不同的处罚结果。四是企业、中介组织等挂靠行政执法部门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些企、事业单位往往依赖行政执法部门的权力谋取利益,也为行政执法部门谋取福利。由于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行政执法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应该说,执法观念不强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
领导干部没有法治观,不依法办事,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有些领导做决策,明明违背法律、法规,却很容易地戴上各种冠冕堂皇的帽子得以实施。领导干部不讲规矩,不讲程序,造成的损失会比一般的犯罪案件大得多,有时会给国家造成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损失。但是这种案子有时候却又很难查,一种说法是“好心办坏事,交学费”,还有一种说法是“集体研究决定的”。搞建设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比如说不按客观规律办事,靠长官意志,凭个人的好恶指挥城市规划建设。一个领导上来了,喜欢宫廷式建筑,于是到处都是大屋顶;换一个领导,喜欢欧式建筑,于是到处都是欧式楼;再换一个领导,喜欢立邦漆,于是到处都刷上立邦漆。因此说城市规划没有法制化,就很容易导致建设的随意性,乃至造成大量重复建设与浪费。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领导干部如果没有法治观,不依法办事,就会使我们费尽心血制定的法律法规成为一纸空文,就会使我们的党与党的领导干部失信于民,乃至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其后果更不堪设想。
四、领导干部增强法治观念的途径
领导干部要增强法治观念,能够真正做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自觉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
自觉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增强法治观念的前提和基础。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学习法律的基础知识,对法律的概念、本质、发展和作用等要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另一方面要学好与领导职责和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特别是学好与依法行政和发展市场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基本知识。领导干部对这些方面知识的学习不能停留在一般了解的水平上,要舍得投人时间和精力进行认真钻研,以做到真正熟悉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力求制定的每一项方针、出台的每一条政策、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能在法律法规中找到依据。
(二)要注重在实践中增强法治观念
领导干部要有意识地在应用法律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要善于总结自己和别人在依法办事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进行认真思考,以增强自己的法治观念。特别是对于从事基层领导工作的同志,更要注意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应用,能够做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与合法权益。
在实践过程中,尤其要转变执法观念,规范执法工作。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各级政府的基本准则。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政府管理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管理方式单一、职权交叉等突出问题。取消和调整一批审批项目,改变过去那些“以批代管”、“只批不管”、“重审批轻服务、重审批轻监管、重权力轻责任”的观念和做法,有利于理顺政企、政事关系,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能分开,使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从而为建设法治政府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
(三)加强对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的监督制约机制
要通过党的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等,把领导干部是否知法守法、是否按法律办事,作为新时期领导干部能否胜任领导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并作为职务考核、升降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而促进领导干部自觉增强法治观念。这有利于约束和规范行政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我国正处于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时期,客观上存在着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实践证明,解决滋生腐败的深层次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建立有利于防范腐败的制度。审批项目过多过滥,再加上“暗箱操作”,缺少必要的制约监督,是产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取消和调整一批政府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审批事项。加强对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的监督制约机制,可以减少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纪违法的几率,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这是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举措。
(四)把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作为领导干部的义务与责任
在我们的国家中,党的纪律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都是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本质上的同一性。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遵守国家法律,是党的纪律的基本要求。维护党的纪律也是维护和实施国家法律的重要保证。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我们国家的法律,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适用于国家权力范围内的一切阶级、政党、团体和个人,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党的各级组织只有模范守法的义务,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确认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就是要求党必须严格纪律,坚决反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把党组织的决定凌驾于法律之上的错误现象,同党内任何组织、个人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作斗争,在维护党纪严肃性的同时,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
(五)法、德并举,促进领导干部法治观与从政道德观有机融合
党的******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同样,领导干部树立法治观,要与思想道德建设,尤其是与从政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的同时,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同时,要运用立法、执法、法制宣传等手段,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可以通过立法,直接把从政道德中最基本的义务法律化,使之取得全体领导干部共同遵行的法律强制力,把基本的从政道德上升为法律义务,这样就会大大增强道德义务的约束力,使从政道德由“软约束”变为“硬约束”。所以,我们在加强用法律武器惩治腐败的情况下,同时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和维护优秀领导干部道德风尚,表彰和奖励奉公守法、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的道德高尚的优秀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导向作用。这样,在牢固树立领导干部法治观的同时,又增强了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观;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观念的加强,又会使其头脑中的法治观更为牢固,这是一条相得益彰的有效途径。
过去,我们探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途径,更多地是从整个社会层面来思考的。这里从领导干部这个方面,提出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结合,却是一个值得重视与探讨的新问题,希望更多的领导干部与专家学者投入到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