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党员干部教育热点问题
24275400000063

第63章 伦理观:培根育本话道德(1)

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手段,伦理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必然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不断扩大自己的理论视野,不断研究、解决人类文明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明和发展人类新文明的过程中,不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伦理与道德

伦理与道德在西方的词源涵义是相同的,都是指外在的风俗、习惯以及内在的品性、品德,说到底也就是指人们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在中国,伦理与道德的词源涵义有所不同。“伦”本义为“辈”。《说文》曰:“伦,辈也。”引申为人际关系。“理”本义为“治玉”。《说文》曰:“理,治玉也。”引申为整治和物的纹理,如修理、理发、木理、肌理,进而引申为规律和规则。合而言之,所谓伦理,就其在中国的词源涵义来看,便是人际关系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

“道”本义为道路。《说文》曰:“道,所行道也。”引申为规律和规则。从词源上看,“道”与“理”实为一物,同为规律与规则。“德”本义为得。《说文》曰:“得即德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所谓“道”,就是人们在做人处事中应该遵循的那些正确的规则和道理;所谓“德”,就是我们掌握了这些规则和道理。所以,“道”与“德”合成的“道德”一词的词源涵义也就是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

同理,关于人际关系事实如何以及应该如何规范的观点和看法,就是伦理观;而专门研究道德和人的行为价值的科学,就是伦理学。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及其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同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本身就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原则:而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基本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伦理学中的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道德的物质根源、社会本质及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现象,它是被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社会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因而,道德是具体的、历史的。不仅如此,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又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它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使人们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抉择行为,来为自己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第二,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时所应遵循的根本准则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倡导集体主义原则,反对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它的历史使命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消灭阶级,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解放全人类,从而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这是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人类利益一致的体现,无产阶级的道德必须反映这一根本利益。因而,无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就是集体主义原则。这个原则的基本点,就是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这一原则,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和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精神,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道德的本质。

第三,在社会的公共生活中以及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从具体的、历史的人性出发,要求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有独立意义的社会思潮,是在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形成的。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蒙昧的思想武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把“人”作为中心,主张人的个性自由发展,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冲破了中世纪封建宗教专制主义道德对人的精神束缚,具有进步意义。然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础的,它主张超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是一种抽象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并不排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所提出的自由、平等、个性发展以及尊重人、重视人的价值等道德目标,它吸收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所包含的有价值的因素。但是,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并不是抽象地谈论这些问题,而是依据社会和人的实际,从具体的、历史的人性出发,并与无产阶级的政治原则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它认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伦理方面应体现出社会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权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体现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对共同利益的共同关心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具体道德要求是:尊重人、关心人,特别要注意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尊敬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尊敬为人类建立了功勋的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

第四,在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的形成和提升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十分重视实践的作用。中外的一切旧伦理学说,在通过道德修养形成道德品质的问题上,鼓吹的都是唯心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闭门思过”式的修养方法。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认为,道德修养如果脱离了革命实践,就必然是虚伪的道德说教;道德修养能否与革命实践相联系,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同一切旧伦理学在修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认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才能改造主观世界,只有在人们相处的道德关系中,才能形成和改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在对别人、对集体的各种关系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同样,要克服自己的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也只有把自己懂得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言论和工作中去,并以这些原则和规范作为镜子,对照、检查、改正以至清洗自己思想中一切与此相反的东西,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还认为,道德修养必然是从认识到实践的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循环往复,不断提高,永远也不应该有停止的一天。只要我们认真进行思想道德上的修养,完全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古人常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道理就在这里。

(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以及文化道德实际结合起来,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理想为最高价值目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中国化,基本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体系。这一道德体系,包括一个核心、一个原则、五个具体要求、三个领域和五条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

一个核心,即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可见,我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要代表和体现的都是人民的利益。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一个原则,即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社会主义社会要代表和体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把社会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为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又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按照这个原则,必须承认和切实维护个人的物质利益。这就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五个基本要求,即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这“五爱”也是我国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要把“五爱”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社会、学校、家庭、机关、工厂、农村等方面体现出来;在全国各民族之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间,干部群众之间,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以至人民内部的一切关系上,建立和发展具有“五爱”精神的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三个领域,即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领域里进行道德建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必将促进我国党风、政风、民风、行风、民俗、习惯向好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从而为个体道德的养成创造一个更加优良的道德环境,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重要作用。

五条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即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五条基本道德规范,既弘扬了传统美德、继承了革命道德,又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新经验,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时代特征。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做好这一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现代视野

(一)应用伦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认识范围和实践领域不断扩展。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伦理学科,其理论研究始终注视着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道德课题。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由于自身的本质要求,自然会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这个大趋势,不断扩大自己的理论视野,丰富自身的理论内容,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猛烈地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思想理论课题,而新的实践也为我们解决这些课题创造了基本条件。伦理学理论与社会生活新课题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就是应用伦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应用伦理学不是现成的伦理学原理的简单延伸和推演,而是对存在于人类广泛的实践领域里的、在各门科学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理论思考,是具有新的对象、新的视觉、新的方法,从最新的科学研究实践出发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诸如经济伦理、生命伦理、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等。下面对应用伦理学的几个重要领域做一简单介绍。

1.经济伦理。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关系,必然产生和发展着新的社会关系、新的人际关系,取代旧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新旧经济体制、新旧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新旧生活方式,在交替中不断发生着激烈的冲突。这就必然会形成新旧道德观念的尖锐冲突,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伦理新课题。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已经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之间关系的性质,这对传统的国际道德也必然提出相当多的挑战。从我国国内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也给伦理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道德课题,要求我们在理论上给予科学的回答,这就是所谓经济伦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企业和社会的关系、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生产和环境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可持续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交换关系中的伦理问题,等等。在这些问题上确立正确的伦理价值导向,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