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人文修养读本
24280500000037

第37章 写景纪游(1)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约在600—720之间),初唐诗人。扬州(今属江苏扬州)人。曾官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等以吴越文士驰名京师,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全唐诗》中仅录存其诗二首。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简评】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诗人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本诗绘景相当出色。作者以月光统摄群象,描绘了潮水、波光、花林、沙滩、夜空、白云、青枫、闺阁、镜台、海雾等一系列景象,如铺展开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水墨长轴,画面清丽,意趣盎然。本诗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畅,结构也很有特色,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

欧阳修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公集》存世。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懔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简评】

本文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宋仁宗嘉祐占四年(1059)。文章按照汉赋的写法,采用对话方式,与童子对答,将写景、抒情与议论融为一体,骈散结合,写得灵活流畅,自由飘洒。

赋中通过各种形象的比拟,从“色”、“容”、“气”、“意”、“声”各个侧面,将无形的秋风描摹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感受到那种凄切悲凉、清杀寂寥的气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的确是一篇形象新颖,别具一格的散文佳作。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苏辙(1039—1112),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由,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眉山县)。苏轼之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

苏辙的散文体气高妙,记叙之文尤推独步,有《栾城集》等存世。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日“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外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盂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简评】

这是一篇有名的游记。快哉亭是张梦得贬黄州时所筑。作者从命名说起,记叙了快哉亭的山川胜景,指出苏轼命名的含义。接着,指明苏轼、张梦得“吾心安处便是故乡”等随缘自适的旷达胸怀。

全文流畅痛快,奔放潇洒,洋溢着“快哉”的情趣。

永遇乐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漱玉词》辑本。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元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简评】

这首词是女词人南渡后,流离南方逢元夕时写的。全词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上阕从初春景物写到元夕佳节。下阕回忆汴京元夕的盛况,更衬托出今日的流落孤寂的愁苦境遇。害怕今日元夕的热闹,勾引起了更大的悲恨,宁可在帘内听别人谈笑。这不仅是作者的自甘寂寞,而且是包涵着极大的酸楚,难对人言,无怪乎刘辰翁曾诵《永遇乐》而泣下。

双双燕

史达祖

史达祖,南宋词人,生卒年不详。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曾在韩□胄府中任“省史”。韩败,坐受黥刑。其词多写闲情逸致,尤其善于咏物,刻划精工,形神兼备,在当时极负盛名。有《梅溪词》存世。

咏燕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

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

红楼归晚,看足柳暗花暝。

应自栖香正稳,

便忘了天涯芳信。

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简评】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通过咏燕来寄托情思。上阕用大量笔墨描摹一对燕侣的亲密、幸福的生活。下阗却笔锋一转,定格在画栏独凭、寂寞孤独的思妇身上,出人意料,发人深省。

这首词运用了对照手法,以物衬人,寄寓了作者对人情难圆的人生悲剧的深沉感叹。另外,诗人借助拟人手法,通过工笔细雕,把燕子的生活情态描绘得形神毕当,从而使这首咏燕词倍受赞赏。

牡丹亭·惊梦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杰出戏剧家。字义仍,号若士,江西抚州人(今临川市文昌桥区)。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曾任南京太常侍博士、礼部主事、广东徐闻典史、浙江遂昌知县等职。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汤显祖归故里,潜心戏曲创作,著《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因四部剧作都与主人公梦境有关,世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代表作《牡丹亭》为我国戏剧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塑造了一位美丽、聪颖、善良的少女形象。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防沉鱼落雁乌惊喧,则怕的羞化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襦,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藤外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观之不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下)

【简评】

《牡丹亭》是明代传奇的优秀作品,也是汤显祖戏曲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故事梗概是:南宋初年,江西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丽娘从小接受了封建礼教的教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在一次与侍婢春香的游园中,从大自然的明媚春光,感受到爱情的苦闷,因而滋生了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回到闺房以后,在倦怠的睡梦中,会见了一位风流儒雅的书生,从此相思成疾。临终时,为自己画了一幅小像,并题诗于上。死后,家人依她的遗言把她葬在后花园中她心目中的爱人的象征的梅树下,并修了一座梅花观,供奉她的神主。三年以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应试路过南安,这时丽娘家庭已随杜宝迁官而离开南安,柳梦梅得以寄居于梅花观内。因偶然游赏花园拾得丽娘的自画像而梦见丽娘前来相会,并按丽娘的嘱咐掘坟而活。二人一起到了京城临安,柳梦梅考中状元;丽娘遇见在外避难的母亲和春香,解除了父亲对梦梅的误会,故事以大大团圆结局。全剧构思奇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绚丽多姿,人物性格鲜明。

本节选自第十出《惊梦》,写丽娘和丫环春香偷偷游后花园,在大自然的绮妮春光中,丽娘感到了人生的意义,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表达了她要挣脱封建礼教桎梏和追求自由生括的强烈愿望。

本节戏文描写细腻,曲辞优美,内容丰富,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如【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谁家院!”等曲,已成为千古绝唱。

故都的秋

郁达夫

郁达夫(1896一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曾留学日本。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有《郁达夫文集》存世。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式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昕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