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正确认识“四有”的内在联系。“四有”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是决定人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体素质的主要方面。道德是在理想支配下调节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有了崇高理想,才能自觉地用道德约束自己;而理想破灭也常常伴随着道德沦丧。纪律是理想和道德的体现,也是坚定理想、实现道德的保证。科学文化知识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是形成正确思想、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坚定革命信念,实现理想,战胜愚昧、落后、迷信的锐利武器。因此,“四有”既反映了培养社会主义企业职工的共性内容,又体现了新时期对职工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职工自觉地按照“四有”的标准全面要求自己。
最后,要以“有理想”、“有纪律”为重点。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所以,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1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首先,把理想、纪律作为培育“四有”职工的重点,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决定的。因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4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其次,有理想、有纪律的队伍就能有强大的战斗力。这是因为,有理想代表旺盛的斗志,有纪律代表严密的组织。一支保持着旺盛斗志又用铁的纪律严密组织起来的队伍,必然是强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几乎都是在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尖锐、而党的领导坚强的国家和地区成功的,中国也不例外。物质基础薄弱不能不处于劣势,优势就是靠理想和纪律凝聚起来的战斗力,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比拟的。
二、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
深入进行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
要引导大家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提高执政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为此,首先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教育广大职工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即社会主义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是不可战胜的。社会主义发展是长期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必须进行自身改革。其次,要教育广大员工充分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就当代中国来说,什么都离不开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再次,要宣传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强国之本,同时要加强对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的宣传教育。
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引导人们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规律。要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和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正确地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工作。在学习中,首先要使理论学习和人们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着重于认识的提高。要注意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把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企业职工树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促使他们解放思想、转换脑筋,实现新形势下新的思想统一。其次,要使理论学习和企业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加强工作研究,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企业不断上新台阶、创新水平。
三、以知我中华、兴我中华为中心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广大企业职工对自己祖国的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培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一,要认真组织职工学习和贯彻中宣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精神,使爱国主义深入人心。中宣部提出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和实施纲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按照《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要求,教育职工懂得: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我们既反对盲目排外,又反对崇洋媚外;既要大胆学习和借鉴国外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有用的东西,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在涉外经济活动中,尤其要反对一切有损国格、人格和民族尊严的行为。
第二,要突出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和基本国情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维护祖国统一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集中宣传新中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展望祖国美好前景,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把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
第三,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做好本职工作,促进企业发展联系起来。要教育职工懂得:爱国主义的口号是具体的,要以实际行动爱国、报国,为了振兴中华,要尽我们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职工的责任。有的企业提出要把“大三爱”即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小三爱”即爱企业、爱岗位、爱产品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有的企业,把爱国主义教育和企业发展史结合起来,使职工真切地感到,民族的兴亡担在我们的肩上,手里的产品代表着民族的尊严,从而极大地激励了广大职工为国增光、创名牌产品的爱国主义热情。
第四,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办法,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办法,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如有的企业注意在会议室等公共场所插挂国旗,在企业文化活动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等等,使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四、以热爱集体、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的根本原则,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指导原则。集体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形成职工正确价值观的一项重要的教育,而且是推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的精神力量。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选择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就一定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非公有制企业作为社会主义企业,就理应承担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推动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的重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企业,当代社会的细胞是企业,当代社会的生产是在企业里进行的,当代的劳动力和劳动资料是在企业里结合的。因此,劳动者就需要把企业作为自己的归宿,企业对劳动者的凝聚力也要相应地增加。如果企业里没有集体主义思想,就无法在市场上竞争取胜,最后也就会损害劳动者的利益。
要结合非公有制企业的特点,帮助企业主和员工树立“双赢互利”理念。使他们懂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必须使企业中的各方面利益实现双赢、企业与国家双赢。非公有制企业要把企业打造成业主和员工实现各自利益和价值的双赢平台。否则,企业主的个人利益也无法实现。
五、新时期创业精神教育
艰苦创业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战略高度阐述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复强调:“艰苦奋斗至少要讲六十到七十年,即使将来生活好了,也还要艰苦奋斗”。江****同志对新时期创业精神提出了64个字,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
加强创业精神教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能否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面临着新的考验。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受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党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好作风,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和干部中淡忘了。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等现象,在不少地方、部门和企业盛行起来。这些,不仅严重地败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形象,挫伤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还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为此,我们必须要在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业主中大力加强创业精神教育。
非公有制企业创业精神教育,一是要引导企业职工正确认识我国国情。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让职工懂得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其过程是长期而艰苦的。二是要引导企业职工认识改革发展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物质报酬与劳动付出的关系。要通过教育,引导职工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使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思想深入人心。三是要教育职工将艰苦创业精神渗透到工作和日常生活当中。艰苦奋斗精神集中体现为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吃苦耐劳,忘我工作,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应鼓励职工用艰苦奋斗精神来从事各项工作,努力学文化、学科技、学管理,在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埋头苦干,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我们今天提倡在生活上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并不是要人们机械地效仿战争年代的某些具体做法,更不是排斥关心和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而是旨在形成一种社会风尚。
六、进行形势政策教育
所谓形势,是指客观存在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实际状况及发展趋势。所谓政策,是指实现一定路线和任务的行动准则。正确认识和分析形势,有效驾驭和把握形势,是无产阶级政党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前提、基础和出发点。新时期,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配合重大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及时进行国内外形势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和员工的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是日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一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配合重大改革政策和措施出台,及时进行国内外形势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职工的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二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使广大职工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坚定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决心和信心。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在下世纪初才能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对于引导职工正确看待形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注意向职工介绍我们面临的形势、改革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具体目标、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让大家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现实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人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认同;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又面临大量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帮助人们分析原因,正确看待这种反差,指明改革发展的前景,是正确认识形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七、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开展民主法制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形成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帮助人们增强权利义务观念的基础性教育。
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是法治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经济秩序的规范化,产权关系的明晰化,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都需要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并服务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因此说,民主法制教育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国家封建社会的历史较长,缺乏民主法制建设的传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民主法制建设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很多方面仍不健全,民主法制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另外,公民的民主意识亟待加强。在一些地方,经济落后、人们的文化水平较低、民主知识较少、民主意识不强、民主习惯欠缺。还有,法制观念淡薄的现象还很突出。在实际生活中,压制民主、打击报复、家长制等现象经常发生,那种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刑不上大夫”的情况也时有出现。只有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人们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实行民主监督、遵守法纪规范的公民意识,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开展民主法制教育,一要有计划地抓好普法工作,在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中进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教育,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民主法制观念,使职工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懂得与自己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法律,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做文明守法的好职工、好公民。二是企业主要增强民主和法制意识,发扬民主,拓宽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依法管理企业的各项工作。三是广大职工要增强权利和义务观念,自觉参与本单位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善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八、加强现代知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