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24283400000014

第14章 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完善(4)

制度作为一种刚性的规范只能约束个体的一般行为,实践证明,只有在一种积极宽松的环境里才能充分调动员工为组织工作的潜力,制度建设的核心是文化建设。因此,学校应在制度建设的同时,应通过从上到下营造一种尊重辅导员、重视辅导员的工作氛围;提供辅导员相互交流沟通的舞台,对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重视辅导员的意见,让辅导员参与学校的发展讨论,增强辅导员的主人翁意识等三个方面的工作,加强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在以制度约束人的同时又能以环境塑造人,增强辅导员对学校工作目标的认同感,激发辅导员的工作潜力和工作热情:

【附】(《高校辅导员角色转换》,《科学时报》2006年6月3日)高校辅导员角色转换

一方面辅导学生,另一方面自己也被辅导:接受沟通技巧、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一系列专业指导。

在日前举行的首次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被提到一定的高度。 与会专家学者呼吁,辅导员的观念和角色意识转变势在必行,要从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出发,做好辅助与引导的服务工作,而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上的行政工作者。

作为学校推荐的北京市高校优秀辅导员候选人,王征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肯定,颇为高兴。

2003年毕业后,北京理工大学的王征留校担任辅导员已3年。在该校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他的工作就是制作表格、申报材料、与学生谈心等, 每天的生活都被工作上的事情挤得满满的。 因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事,都是我的工作内容;只要是学生有事,就意味着我要办公。

留校那年,学院招进130多名本科生,从那时起,王征成了这群和自己年龄相差不大的学生的“万能咨询顾问”。 一开学,他就要安顿学生住进宿舍、收集联系方式、向学生传达校内生活基本常识、组织学生入校培训等。等一切都进入正轨之后,他开始每星期组织一次年级大会,与学生交流。 此外还要不定时地通过网站、书面通知、口头通知等公布课程安排、办理学籍等校内常规活动。

这些基本上属于固定内容,仅仅是他工作的一小部分。

“130多个学生,你想象不出会遇到多少种问题,学生的问题都要去解决。”王征说,学生想出国,不知从什么渠道了解相关政策及手续;学籍或身份证丢失,需重新办理;不知如何申请入党。他需要指导学生去什么部门咨询出国信息,去户籍科办理户口、身份证,去学生处了解上学期成绩等等。

从表面上看,王征和行政人员一样,固定坐班。但是,对他来说,除去固定坐班的时间,他并没有固定的业余时间。在他的时间里,业余时间似乎变成了上班时间。 因为他上班的时候,学生也在上课,一般不会找他,下课后,学生来了,他的工作也就又开始了。

另外,每年的暑假也是王征繁忙的时候。放假后,他要组织学生的课余实践活动。 在他的办公室内,记者看到,学生活动宣传海报、前几年的实践报告挤满了他的小小的办公空间。 在采访过程中,他还与学生近期要去实践的单位打了两次电话,并见缝插针与来访的学生组织者确定活动时间、参加人数、实践单位联系方式等。

三年来,王征的正常下班时间是晚上10点。而且,按照北京理工大学规定,辅导员必须24小时不关手机。学生出了什么问题,院系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到。虽然感到劳累,王征还是继续开心地当着辅导员,在他眼里,看着学生成长,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目前,据记者了解,像王征这样毕业留校的本科生辅导员并不少。

2004年以前,由于专职辅导员不足,高校普遍采用“2+2”或“3+1”的形式培养了一批兼职辅导员,即保留本科毕业生免试入学上硕士研究生的资格,由他们在学校担任辅导员工作,专职工作两三年后,在第三年或第四年,采取边学习边工作的形式,最后一年脱产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在大部分高校中,辅导员人数往往根据年级进行分配。 根据一个年级学生总数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导员。2005年末,《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快高校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调整。 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高校辅导员,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

目前,高校中辅导员与学生配备达到1∶200的较少,一个辅导员常常需要负责300名以上的学生。但在一些学生较少的院系,辅导员兼任班主任的现象也不少见。

近两年,兼职本科辅导员的比例逐渐减少。 硕士辅导员乃至博士等专职辅导员的比例有所上升。 目前北京高校已有专兼职辅导员3500多名,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辅导员达到总数的16.3%和46.5%。上海市本科院校的辅导员中,党员达96%,硕士(含在读)以上学历近80%。

据了解,在不同的高校,辅导员配置和编制都有所区别。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采取院系负责制,采取教师编制;而在厦门大学,辅导员队伍是由校学生处主管、分管副校长统一领导。

由于学生事务较多,辅导员工作强度很大,很少有自己的科研时间,学术建树也有限。 同时,由于工作强度大,又缺乏身份认同感,很少有人把辅导员作为终身职业。 中国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很大。

高校中有长期工作经验的专职辅导员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新老辅导员在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辅导、服务上观念相差很大。

天津商学院2001届毕业生宋钻回忆说, 他的四年大学生活有两位辅导员陪伴。一位年纪稍长,负责他们生活事务上的管理和思想沟通。另一位刚毕业,注重学习事务的管理。

他觉得两位辅导员在观念上有所差别,年长的那位思想陈旧,采取的还是改革前政治辅导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那一套标准来衡量学生,谈话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反感。 一双袜子没放好地方可能就被上升到“个人作风问题”。

另一位辅导员负责学习事务管理,但是对外界的活动、学术动态并不了解。大三那年他想出国,找辅导员咨询,但辅导员只是了解校内办公费出国的程序外,对自费留学一无所知,根本无法提供帮助。

在宋钻的理解中,现代社会,学生选择越来越多,辅导员应该在学生的人生规划方面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建议,知识面要广。另外,学生遭遇学业、心理的新问题越来越多,希望辅导员经验丰富,非常了解学生会遭遇的各种问题;一个不懂得心理健康、高校政策、沟通技巧的辅导员很难实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有研究才有发言权,才有说服力。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管理科王学东介绍说,随着社会形势发生重大变革,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代大学生有丰富的渠道去接触和了解大量的信息,道德观、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平等意识、维权意识和批判精神,同时,他们的学习方式、就业观念也遭受巨大改变。 很多社会问题,会集中反映在这些学生身上,甚至更为尖锐,如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不会与人相处等等。

保证学生的安全、监督他们学习、灌输式思想教育,显然与现在的形势产生了很大差距。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最终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是辅导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王学东表示,辅导员在高等院校中担任着教师与管理干部的双重角色,既负责对学生的各种日常事务,又担负着“释疑解惑”的职能,工作繁琐复杂、强度大。

在大学,教学由教师负责,而学生的生活、管理等工作则更多地交到辅导员手中。 当学生需要寻求帮助时,往往第一个找到辅导员。

王征表示, 有时学生并不会主动寻求帮助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帮助,这就需要辅导员随时观察、主动出击。 从校方、院系以及校外获取信息,并传达给学生;了解学生的状况、处境以及变化,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为学生“释疑解惑”。因而,与学生谈话是辅导员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节目。

中国高校辅导员最初是定位于思想政治工作, 早期要求 “又红又专”,对思想觉悟的要求较高。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与管理大致成为辅导员的主要职能;近年来,“服务”的理念开始浮出水面。对辅导员需要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了解,中国高校辅导员政策始于20世纪50年代。 仿效抗日军政大学设立政治指导员制度,1952年, 政务院提出在工学院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 同年10月,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提出在全国高等学校有准备地建立政治辅导员队伍。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教育部四年内出台三个《规定》,要求从干部和学生中选拔出一支思想觉悟高、又红又专的队伍,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形势发生重大变革,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王征说,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们有丰富的渠道去接触和了解大量的信息,道德观、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平等意识、维权意识和批判精神,同时,他们的学习方式、就业观念也面临巨大改变。

在国外,也有与高校辅导员对等的角色。 但是,他们被称作“学生事务教师”,这些人中,博士非常普遍,专业化程度很高。他们的工作性质以处理、研究学生事务及管理为重点,强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科研服务。 目前中国不少高校对辅导员定位也逐渐向这个方向倾斜。

王学东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目前在校学生3万多人, 专兼职辅导员120多名,目前在扩大专职队伍。同时,学校实行“严进宽出”,逐渐减少兼职辅导员的数量,重视对在职辅导员的培训、关怀,鼓励辅导员在校内外教学和行政岗位间的合理流动。

华中科技大学重视辅导员本身的业务素养的提高,自2003年至今,已选送10位辅导员出国学习交流,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组织辅导员参加“校园生活实验室”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鼓励辅导员向教学和研究方向发展。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建立“大学生发展研究与指导中心”,累计聘请了33名辅导员(占全校辅导员的27%)来从事心理健康、军事理论、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北京理工大学,辅导员的一门必修课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 作为辅导员,如何帮助学生防治心理疾病、克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适应大环境乃至整个社会,做好人生规划,都是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

在这些高校的尝试中,所有辅导员都必须接受沟通技巧、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一系列专业指导。

随着高校教育机制由“产品培育”向“以人为本”转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呼声渐高,角色定位也逐渐从行政化向服务型转变。

这也正是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辅导员队伍要走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中强调指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政治上爱护、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