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校十分注重保障学生会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并提供相应的条件和经费支持。无论在学校的决策层,还是管理层,都有学生的代表参与,从而使学生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学生会也认识到他们要尽可能多地从各个方面参与到学校的决策中,以促进学生与学校的良性互动。 作为在校学生的代言人,学生会也积极寻求在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维护学生利益的更好方式,和校方的关系也由传统的对抗为主走向以合作为主,并强调学生组织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其组织特征由政治色彩较浓转向为学生提供服务为主。 学校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促进了校方与学生和谐合作关系的形成。 学生会虽然得到政府和学校的经费支持,但和学生服务部门处于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学生会的机构和经费完全独立于学校,学生会主席由民主选举产生,独立负责学生会的主要事务。学生会的工作人员由学生会自己雇用,工资由学生会支付。学生会提供的活动与学校完全不一样,学生自己组织、自己领导、自己参与。 学生会越来越成为学生表达自己心声、参与学校改革、推动教育讨论、促进教学科研发展和维护学生自由的组织。
三、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事务管理
欧洲相当多的高校对学生非学术性事务的管理主要交由社会化机构来承担,通常由校外机构或学生合作公司来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 高校则成立联络办公室,在本校学生与社会性服务机构之间起沟通和协调作用。 法国的学生服务中心和德国的大学生事务局,就是以企业化运作的方式来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的自治性组织。 由于财政上的自负盈亏,它们服务的质量和价格成为其能否立足与发展的关键。这种纯社会化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剔除了学校的行政烙印,让学生享受了高度社会化的服务,无形中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同时节省了学校的相关经费;另一方面,社会化管理中的商业成分在某种程度上又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德国和法国的学生事务工作运营中,成本和利润等始终是经营管理者的考虑因素,盈利也成为其首要的行为出发点,而且由于置身校园之外,对大学变化的反应显得迟钝,难以即时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也更加不利于同学术性活动相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拿大从事学生事务工作必须把学生看作独立的成年人,高校更多的只是在学生需要时才提供相应的服务、指导或提示。比如,加拿大的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本人对保护学生的隐私权有着特别的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当发生涉及人身安全的问题时,不到万不得已的紧急情况,学校是不能与家长联系的。即使学生有自杀倾向,学校可做的也就是采取必要的预防自杀的措施,而不能将此情况轻易告诉学生家长。 否则被认为会影响家长对其子女的看法,会导致破坏学生的家庭关系。 至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则更不能向家长通报了。如果当家长向学校寻求帮助,要求与学生本人取得联系,而学校也确实知道该生的地址,学校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一般也不把学生目前的联系地址直接告诉家长,只是转告学生,其家长正在寻找他,应设法尽快与家长联系。
泰国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校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且坚持全民动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其高校学生事物管理工作立足于在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基础上灌输学校的道德规范,其理念是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权利, 强调学生作为成人的自我负责意识。泰国高校明显地将行为教育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教育的目的和责任区分开来。 强调学校教育关键是规范学生的行为,并希望通过行为引导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但是不企图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学习教育具有道德教化的目的,但学校的责任只是告知、展示,引导学生自觉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对最终学生能否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负直接责任,之一责任在学生自身。
香港高校对学生工作的认识经历了替代父母的教育观念、对等和双向的教育观念和人与环境互动的教育观念三种不同形态。香港高校在对等和双向的原则下,坚持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逐渐产生了人与环境互动的教育管理观念。这种观念要求学生工作人员以营造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氛围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将工作重心由个别学生拓展至校园整体,使整个校园产生一种充满教育意义和别具风格的校园氛围,使校园各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通过环境的互动作用来锻炼大学生各方面的才能,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香港高校学生工作最主要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治学和处事态度,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作为和具有远见与广泛才能的领袖人才,以服务于社会。学生工作除了通过各种服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让学生专心向学,发展个人的潜能,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学生个人成长,使他们能有成熟的心智,高尚的品格,以承担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四、中外辅导员管理工作比较
中外高校辅导员在角色定位上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一是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 以服务为手段、以育人为核心是中外辅导员的共同目标。随着学生需求的发展变化,中外辅导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丰富辅导内容,完善角色功能。 如美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紧紧围绕着一个目的:让学生成为一个拥有良好身心素质、掌握一定知识技能、能与他人合作相处的社会性人才。虽然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走过一些弯路,但培养学生成才的目标始终没变;从单纯的政治教育到基础文明养成,从刚性的制度管理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从计划性分配到就业指导等,虽然体制和管理方式发生着变化,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直是辅导员的根本任务。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围绕服务学生成才这一核心,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功能也在不断完善, 部分高校设立了专职心理辅导员、就业辅导员等,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求职技巧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接触社会、学会做人等。 二是,以辅助学校履行使命为己任。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已成为现代大学的神圣使命,为此,中外高校普遍开展了相应的教学、科研、创新、实践等活动。 辅导员则紧紧围绕这些活动进行辅导, 如辅助教育教学进行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和心理健康辅导,辅助创新创业进行科技发明、技能培训、职业规划辅导,辅助服务社会进行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辅导。充分发挥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管理部门之间的纽带作用,为高校履行使命创造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另外,中外高校都非常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国外辅导员上岗之前需要通过辅导员协会的职业考试,获得上岗资格;工作过程中,辅导员协会经常开展业务交流和相关培训。我国高校一直重视辅导员的选聘,工作规范严格;教育部门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 为辅导员搭建了知识学习和业务交流的平台。 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制度具有较长的历史,其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和成熟。 比较中外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定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差异。一是身份和工作侧重点不同。我国辅导员首先是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管理领导干部,其次是教师,是专职从事学生德育教学与研究的教师。 他们承载着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便命,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负责组织、实施和引导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活动,紧密围绕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集体主义教育为主渠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辅导员的角色具有显著的政治化特征。
而国外辅导员就是普通的专业教师或职业化工作者, 作为联系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重点负责教学外围的咨询服务,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导向,开展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二是综合化与专业化差异。角色综合化是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一个显著特征,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每位辅导员不仅负责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要开展专业学习护白理健康、职业规划等各种辅导,体现出承担任务的综合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相对滞后,辅导员很少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类或与学生成才相关的学科专业, 而是直接从本校选留其他学科的毕业生,缺少专业经历,体现出组成人员专业背景的综合性。国外学生事务教师则突出表现出其专业化特征,这些专业既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也涉及精神病学、运动学、营养学等学科,最终通过众多个体的高度专业化形成高水平的整体综合化。 在美国,各州都有一所大学设有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专业,部分大学还设有学生事务管理方向的博士点,辅导员除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还要学习辅导原理、测验和量表评价技能方面的专业知识, 表现出了非常高的专业化辅导水平。三是过渡性与职业化差异。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的长短是中外辅导员最显著的差别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将辅导员的发展方向确定为两个方面:党政管理干部和业务教师。 也就是说,辅导员的出路有两条:
要么放弃所学专业,专心于学校党务或行政事务管理,要么离开所辅导的学生,潜心于专业教学与研究。 这种制度设计明确将辅导员定位为一种过渡性角色,久而久之,很难培养辅导员较强的职业归属感,反而形成临时观念,造成队伍不稳。 国外高校辅导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方向,部分国家要求从事辅导员工作必须获得咨询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等领域的硕士学位,中层管理职务还须具备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 学校认为学生辅导工作是高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长期性工作之一,根据设定的岗位,辅导员可被聘为教授、副教授等职位。 辅导员个人则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和自己的终身职业对待,具有强烈的职业归属感,因而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在新的时期,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要给辅导员一个准确的定位:即辅导员是什么,辅导员应该做什么。
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辅导员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他们向大学生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学生在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中做出正确选择, 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维护高校稳定、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对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 辅导员和班主任,与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第一章第二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面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
应该说,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关于辅导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历史、现实、认识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辅导员工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有必要对辅导员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便准确确定辅导员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