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辅导员通常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在工作中往往缺乏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心理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尽可能丰富的阅历和心理咨询方面的经验等,这对于刚出校门的辅导员来说往往是非常欠缺的。高校应积极组织有经验的辅导员和专家对辅导员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通过培训帮助辅导员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所需,提高其自身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使之在岗前就具备辅导员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作为辅导员个人也应处处留心,以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尽快成为合格的辅导员。
(5)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常常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包括“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因此,辅导员应摈弃传统的认识误区,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把两者作为同等重要的事情来抓。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要尽可能地加强同学生的交流,从而尽早地发现问题并予以预防,注意与全体学生的交流与观察,从而在整体上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6)辅导员负责学生数量过多,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大大减弱。 对此,高校方面应加强投入,按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 辅导员也应注意培养优秀班干部,进而分担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同时还要培养全体学生增强自身健康心理的意识,注重自助与他助相结合。因此,高校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
5.影响学生辅导员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分析
(1)辅导员角色拓展方向与途径不够明确。
据教育部2006年调查,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 三成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16%~25.4%的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强迫症、神经衰弱等症状为主。 大学生需要辅导员更多的关注、关心,在为人处世、学业、个人生活等诸方面提供支持和相关咨询。 但就目前来看,辅导员仍主要扮演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常规事务管理者角色, 忽视了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
现在,心理咨询等活动在高校发展迅速,辅导员该如何适应这种发展来拓展自己的角色?这些新的角色与传统的角色(如思想教育角色者)之间关系又该如何处理?角色拓展上的不明晰和工作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影响到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
(2)辅导员素质有待提升。
辅导员能够掌握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来看,这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首先,大多数辅导员没有系统学习心理学并接受心理学知识的培训, 缺乏必要的心理科学知识和心理辅导方法、技巧。 其次,在对待和处理学生问题尤其是心理障碍和疾病问题的过程中辅导员尚缺乏一套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机制,不能很好地认清和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 也就不能科学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矛盾根源和性质。再次,是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水平仍有待提高,部分辅导员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压力和焦虑,影响到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最后,也有辅导员感到学生工作过于繁琐,表示会在适当时机考虑其他工作。
(3)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亟须加强。
我国辅导员的队伍培训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大部分情况下,由年长辅导员对年轻辅导员进行传、帮、带,缺乏完整的培训体系。 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更是缺乏系统的规定和有效的执行。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着重提出了辅导员、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因此在强化队伍建设的同时,应加强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素质,使他们真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理论和方法,逐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行家里手。
6.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当前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中,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建立三级心理健康网络。 一级网络由最贴近学生的辅导员组成,具有对心理问题迅速反馈、跟踪辅导、早期防范的作用;二级网络由院系党委(总支)(副)书记组成,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三级网络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组成,通过制定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计划,给予一、二级网络专业性辅导,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咨询。 可是,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众多,校区分散,心理咨询师的配备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便落在辅导员身上。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教育者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据此,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重点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1)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其独立与依赖、交往与封闭、自尊与自卑、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等一系列的矛盾与困扰,会引发多种类型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内容,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通过进行有效宣传和讲授,能使学生在当今各种思潮激荡,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明辨是非、站稳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大学生思想上的成熟,必然对他们心理上的发展起到方向指导和有力促进的作用。 因此,辅导员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应注意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运用主题教育、机会教育、政策联系实际等教育方法使二者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缓解学业压力。
当前,学业压力是学生较大的心理应激源,学习辅导是学生最为迫切的心理需求,学习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头号心理问题,一、二年级学生尤为突出。大学时代的学习有别于中学时代,中学时代的学习节奏紧张,且有学校和家长的监督;大学的学习时间安排相对宽裕,但学习的内容难度较大,需要较强的自制力和全新的学习及思维方法。 不少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并不能迅速调节学习状态适应新环境的要求,经常处于上课过于紧张、下课无事可做的松紧失调的心理状态,同时由于他们与大学独立学习的要求存在心理差距,自制力较差,易于导致学习上的松懈和情绪上的低落。 因此,辅导员应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注意加强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学习心理教育,关注大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同时,需要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渴望,帮助他们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意识,培养他们从发展变化的事务中进行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具有适应环境和职业变化的能力。
(3) 对学生日常心理进行引导教育。
大学生处于青年晚期,在生理发展方面已经接近成熟或达到成熟,从其心理发展水平来说,大学生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 正因为这些特点,大学生既具有由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形成的主导的积极面, 又存在由于未完全成熟而产生的消极面。 因此,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对其进行日常心理辅导非常必要。 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了解青年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加强心理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二是使学生了解人的情绪及其变化发展特点,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保持乐观的情绪和优质的心境;三是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与他人交往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与同学、异性及教师各方面的关系;四是使学生了解社会变化发展的重点及趋势,培养学生做事脚踏实地的态度,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迎接急剧变化的时代。
(4) 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辅导。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培育大学生健康的职业心理,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也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职业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辅导员应协助学生学习如何规划人生以及培养面临抉择情景时的决策能力,如大学毕业求职时的决策能力。 二是个人价值观的澄清及自我状况的了解。 辅导员不仅要协助个体澄清自己的职业理想、期望等和价值观有关的问题,而且还需了解个体的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等情况,即解决“我最喜欢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等问题。 三是做出合理选择能力的培养。 在进行生涯规划与决策时,仅考虑个人的能力、爱好、兴趣还不够,还必须考虑可能性,即客观环境能在多大范围内为我们提供选择的自由,需帮助学生对有关职业和生涯发展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对现实情景作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四是自身潜能的开发。辅导员要注重发现并挖掘学生个人潜能,给予个人充分的展示机会,以独特的方式去发展及表现个人的才能。 另外,还应协助学生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与职业环境,考虑比较灵活和弹性的方式,进而努力达到个体生涯的发展目标。
(5) 在工作理念上要重视“以生为本”。
对于我们辅导员而言,应该更新旧式“政治辅导员”的计划体制思想,树立生本意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工作开展的民主性和针对性,增加一些市场体制思想,从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出发,主动积极地为学生服务,关爱、兼容和尊重马克思主义文化指导下的多元文化观点。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多方面才能的发挥,而且是顺应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贯彻教育精神,建立新型的、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的题中之意。
(6)参与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协助做好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测工作。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由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参与,辅导员作为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参与此项工作更是责无旁贷。他们可以利用军训、入学教育及平时与学生接触的任何机会,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首先,简要地说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因素的影响,保持身心健康的意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在哪些领域出现,怎么样预防。 其次,介绍学校心理卫生机构设置的目的、服务内容、所在地点、联系方式等。通过宣传,使学生从一入学起,就有增进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疾病的意识,自觉调节心理状态。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是近年来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普查结果的真实可靠是建立在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的重要性的了解的基础上的,让大学生在测试前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个初步的认识,并了解心理普查的意义和作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认真地参加心理测试。
(7院系的心理防护网,参与危机预警和干预。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模式,包括通过课堂及课外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挖掘潜能、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矫治等。 同时还必须建立一套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防护网络,即“寝室(信息员)—班(心理委员)—院系(心理专干)—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咨询人员)—医院(精神科专家)及家庭”
五级心理防护网。 其中院系心理专干由辅导员担任,寝室信息员通过电话这种快捷、方便的通信工具,可以不见面就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使得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更容易接受。 网络咨询则是随着校园网络的建设,一方面在网页上有心理健康知识的介绍,另一方面设有在线咨询。 在线心理咨询具有匿名性,同时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大学生会觉得这种方式能更自在地、更清楚地表达他们内心的苦闷和烦恼。 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健全与完善,辅导员在参与电话、信件或网络咨询时,可以不用面对学生,不用摆出教师的“架子”,完全放松地、以咨询员的身份从容地进行咨询,寝室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即开始第一步干预,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就层层上报,最后可寻求医院专家和家庭的配合。 辅导员不仅直接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及干预工作,还要指导寝室信息员、班心理委员开展工作。因此,辅导员必须努力学习心理学知识和危机干预技巧,在系部心理防护网建设及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中的发挥积极作用。
(7) 开展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的形式。 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因为大学生当中的问题大多比较集中,且年龄相仿,非常适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辅导员可以在专业咨询人员的指导下,根据本院系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把他们组织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如人际交往训练小组、自信心训练小组、情绪调控小组等,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有的发展课题或相似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