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话说新农村
24284800000020

第20章 农民增收的锦囊妙计(3)

公司型调整模式。主要做法是:以公司为主导,通过各种中界组织带动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公司负责提供产前、产后服务。其组织形式有“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大户+农户”、“公司+协会十农户”等,统称为“公司+中介+农户”型。它的优点在于以利益机制为动力,将分散农户集中起来,并凭借公司的雄厚实力为农民生产分担市场风险,这样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速度,并能很快形成区域化的主导产品。而且,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信息,按契约收购农户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将农户生产行为直接转化为市场行为,有利于农户在市场化竞争中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公司型调整模式是能取得较好效果的常见形式,能长久地发挥积极作用,但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科技园型调整模式。它是由政府划出一定区域,由投资主体兴建农业科技园,并以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单位为技术依托,引进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方式。农业科技园一般采用大量现代农业设施,研发或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进行生产,并能获得良好的市场效益。农业科技园的经营机制一般采用双层经营:园区组织负责投资建成基础设施,农户自愿承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在科技园的高新设施和技术服务下,农户能及时调整生产并获得成功。

3,把握结构调整着力点

(1)奠定战略基础,扩大优质粮比重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也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物质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粮食作物应实行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的结构调整战略。要稳定粮食总产,不断提高质量,优化品种结构,继续发挥水稻优势,适度发展旱粮生产,坚持淘汰低质品种。

要积极发展名特优旱粮生产满足市场需要。建立玉米、高粱、红薯、特色豆类、荞麦等原料基地,在城郊发展鲜食毛豆、豌豆和甜糯玉米等高效食用品种,实行企业连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

要改革耕作制度转变增长方式。把水旱轮作、间作套种不断引向深入。

(2)寻求突破口,经济作物“三品两化”

要以“三品两化”为重点,推进经济作物优势产业的形成。主要在品种、品质、品牌和布局区域化、产业化方面实现新突破。要建设高效棉田,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棉效益。要扩大油菜生产,尽快实现优质化和产业化开发,继续扩大“双低油菜”种植领域,优质油菜面积力争达100%。水果生产要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名特优新时鲜水果,实施名牌战略,加速良繁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优质水果品种标准,切实组织好良种的引进、繁育和供应,加快建立产、供、销一条龙,包装、贮藏、加工、运输一条龙的运行机制,提高加工质量和市场占有率。蔬菜生产要调减大路菜,扩大时令反季节、无公害、精细菜和名特优蔬菜生产,稳定蔬菜生产规模,积极发展高山迟熟菜类、野菜类等特种蔬菜生产。大力发展花卉、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扩大优势区域的生产规模。

(3)发展特色农业,开辟致富捷径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这是农民致富的一条捷径。要建设农产品产业带,资源条件是物质基础,市场需求是根本动力。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因地制宜,适应市场,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在品种选择上,要突出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满足市场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在区域布局上,要向最适宜地区集中,尽量避免地区间结构雷同,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不断提高特色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在经营形式上,要注重完善营销体系,培育龙头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建立特色产业体系。

总之,我们必须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根据市场要求,加快发展优质农产品,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加快发展林、牧、副、渔业,尤其是养殖业,优化农业的内部结构;加快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优化农村的三次产业结构。

(三)促进劳动力转移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结构转换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向工业化迈进,都避免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我国作为有13亿多人口的农业大国,其转移任务更加艰苦和繁重。在本世纪初,要保障我国人民生活全面达到小康水平并继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在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和适度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这同样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途径。

1,多渠道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

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业被引入国家宏观引导并通过劳动力市场形成双向选择的灵活、有效的就业运行机制,这是巨大的进步。但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还缺乏全国统一的运行规则,社会保障和法律保障还不健全,就业信息情报网络还不很发达,使得农村劳动力输出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另外农民文化技术素质不高,无法填补企业技术岗位的大量空缺。为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认真做好一系列配套服务性工作,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输出,实现战略大转移。

(1)劳动力市场,要全国“一盘棋”

建立规范化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措施,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力市场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要坚持“积极引导、面向市场、城乡开通、国际交流、形式多样、加强管理、搞好服务”的指导思想,构建劳动力市场体系。

构建劳动力市场体系,要特别重视专门服务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分支体系。要确定劳动力市场的形式和原则,制定劳动力市场法规、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的运作程序。把发展、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内容。

要消除劳动力流动的政策疑虑和传统观念。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不仅促进了输入地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带动了输出地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哪个地区输入劳动力多,企业更有活力,经济发展更快;哪个地区输出劳动力多,收入就高,脱贫致富的步子就快。农村劳动力合理正常地流动,不仅不会给社会带来动荡,而且还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要把建立劳动力市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措施。我国内地看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沿海发达地区则有经济交通等优势,畅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市场渠道,就能实现彼此间优势互补。可见,建立劳动力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就业信息情报,天下一网通

及时掌握国内外劳动力市场的最新变化情况,对政府正确决策和促进就业起着关键作用,国家要尽快建立、健全全国性的劳动力信息情报网络。

加强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横向经济联系,使沿海与内地、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中心城市与边远山区互相沟通,国内与国外互相联系,形成上下结合、内外沟通、纵横交错的劳动力市场资料和信息网络。采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加强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使信息的联络、输送、资料检查、存储、分析、开发利用达到先进水平。让信息把劳动力供求双方联结起来,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序性,减少无序性和盲目性。

(3)打造特色品牌,花开墙外香

走特色品牌产业培训之路,重点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经营创业。各地应进一步加强培训,培育和创造出更多的本地特色品牌,鼓励农民带着特色品牌外出创业。这对加快当地劳务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提高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等,同样能起到很大作用。

(4)就业全球化,劳务出国门

我国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却没有很好地利用和发挥,劳务出口一直发展缓慢。因此,要大幅度放宽劳动力出境限制,从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中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直接获取有关国际劳动力市场的资料和信息,为农村劳动力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实践证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劳务出口为我国开拓国际劳动力市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良好机遇。

2,促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经济总量迅速增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不仅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农业生产、转移农村富余劳力、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作用巨大,而且为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用好本地资源,实现有效配置

加快开发本地自然资源。就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将其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乡镇企业可谓得天独厚: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用新技术工艺加工包装土特产品,其价值可成倍增长;开发粮食系列产品,系列食品打入国际、国内市争前景十分广阔;开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项目不仅有直接收益,还可带动乡镇其他行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小能源、小水电工业。

有效挖掘当地人力资源。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弄不好是难题,弄得好是财富。开发人力资源,乡镇企业可寻求以下途径:扩展投资少、见效快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农窑厂、机瓦厂、服装鞋帽厂、纸箱纸袋厂、榨油厂、农具厂等;充分挖掘我国传统工艺技术,扩大优质手工艺品的生产,增加出口创汇能力;与分散的家庭作坊合作,在集体经济实力弱、管理人才缺乏的地方,不妨选择这类项目上马,如土特产、零配件加工等,乡镇企业只需集中验收产品,负责业务联系和产品推销。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我国自然资源分布很不平衡,目前,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资源开发力度较大,自然资源相对紧缺,而资金和技术力量较强,而内陆欠发达和贫穷落后地区资源亟待开发,又苦于资金和技术缺乏。因此,必须打破地区界限,扬长避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要借鸡生蛋,先筑巢引凤

资金和技术,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有的地方自然资源和劳动力都较充裕,但苦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乡镇企业举步维艰。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借鸡生蛋”的方式,从外地(国)引进资金和技术,借助外力加速本地乡镇企业的发展。

以本地乡镇企业为龙头,吸引外地资金和技术入股。资金和技术在各地区、各行业互相渗透已是大势所趋。急需资金和技术的乡镇企业,应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

与科研实力雄厚的单位联营办企业,实现本地资源优势与外部科技优势互补。目前,我国存在着大量科技成果搁置现象,而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又无力进行产品更新换代,致使产品被市场逐渐淘汰。若乡镇企业能主动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营,由对方负责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企业负责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就能实现双赢。

积极兴办“三资”企业。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自然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获取高额利润空间很大,这对外商来华投资颇具吸引力。而外商投资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均有较强实力,产品也多能出口外销。这样的项目,不仅能获较多利润,还可从中学到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对加快自身发展非常有利。

(3)竞争不进则退,再创业正逢时

我国乡镇企业历经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实现了第一次创业辉煌。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不进则退,紧随第一次创业的艰辛与辉煌,当前乡镇企业正面临二次创业的选择关头。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的主要目标应是:形成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实现由主要依靠集体经营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从主要生产传统产品逐步向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转变;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市场并举的转变;同时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营者队伍,实现乡镇企业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推动乡镇企业创造新的腾飞。

明晰产权,理顺政企关系。乡镇企业原有的决策机制简单、产权关系不清,政企不分,管理方式落后,因此首要的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建立起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信息与科技创新结合,以提高效益、扩大市场为目的,并能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企业内部机制。机制创新的核心,是要抓好重组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甚至要打破地域封闭、打破单一投资体制、发挥各自的优势,实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立起多种经济形式和企业机制,把企业激活。重新塑造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

发挥优势,龙头带动。乡镇企业利用本地区位优势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施优势带动工程。地方要推出龙头企业,以上市公司为依托,开发本地资源及相关产品,使资源加工型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提高资源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变资源产品为高附加值产品。

加强管理,提高素质。管理创新主要表现在:管理思想的创新、管理机制的创新、管理方法的创新以及管理手段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面向市场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管理者要打开新思路,创新发展,要善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突破,在思维方式和领导决策上突破束缚,正确定位。同时,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二次创业的关键,掌握专门知识的人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管理者要加强学习、吸取营养,抓好人才的开发和培训,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接受新知识和时代的挑战,及时捕捉市场资源,推动企业管理由粗放型向经营型、集约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