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话说新农村
24284800000004

第4章 科学发展的崭新蓝图(1)

——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和主要经验,科学分析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明确提出了下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本要求、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一、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1、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相比,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协调已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尽管城镇化在加速推进,但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的发展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切实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

2、坚持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

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也不应相同。人多地少缺水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照搬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土地规模化经营为重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的支持保护作用,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

我国农业基础脆弱,农村发展长期滞后,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及体制尚未打破。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已经成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必须在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上作出重大调整,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促进城乡市场开放统一,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而促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普遍趋势。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加大国民收入分配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的力度,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借助工业的反哺和城市的支持,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推动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决定》还强调,要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过去3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农民群众始终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真正动力,土地承包、乡镇企业、小城镇、农业产业化、村民自治、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举措,都是在党的领导下亿万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今后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鼓励农民群众大胆探索,切实保障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建设富裕、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决定》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以及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必须按照这一基本目标任务,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1、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农业家庭经营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世界上农业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普遍实行家庭经营。我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改革30年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决定》提出“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就是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农业经营形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决定》提出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就是要着眼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全面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方面的一体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切实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强化农民工权益保护,加快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尽快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2、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基本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6075亿斤增加到2007年的10030亿斤,增长65%;肉类总产量由1978年的856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6800万吨,增长6.9倍;谷物、肉类、禽蛋、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都已多年名列世界第一。但无论是农产品总量、质量,还是品种结构,与需求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必须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有效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和安全的基本需求。为此,要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要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市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促进农产品产量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大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新型农民的培养。

3、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人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农村贫困发生率从改革开放前的超过30%下降到目前的2%以下,农民整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农民收人低特别是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依然突出。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人之比达到3. 33:1,超过了改革开放之初的2. 57: 1的水平。《决定》要求从现在起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人翻一番,也就是农民人均纯收人的年均增长率要在6%,这个目标是必须达到,也是能够达到的。一是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既做好耕地的文章,又要做好草地、林地、水域等的文章。二是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继续坚持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不动摇,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把壮大县域经济基础作为一项大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加强就业服务,拓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渠道和领域,切实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保持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水平,促进农民务农收入不断提高。

《决定》还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还有1479万农村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这些贫困人口所在地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差,解决温饱问题的难度非常大;同时还有一部分初步解决温饱的人口,收人低而不稳定又极易返贫,使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为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一是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二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在继续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着力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人口素质,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三是要对缺乏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搬得出来、稳得下来、富得起来。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日的救助制度。

4、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扩大基层民主,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主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日益健全,村务公开普遍推行,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但同时也要看到,基层民主政治和政权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乡村因征地、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相当突出,有些地方宗族、宗派势力问题突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一是要加强村级党组织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享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三是要增强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逐步形成党和政府主导、农民群众自主维权相结合的农民权益保护机制。

5、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