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中欧现代文学大家
24296200000005

第5章 捷克、斯洛伐克现代文学大家(1)

什图尔

什图尔,1815年出生在斯洛伐克的乌赫罗维茨,后一直在斯洛伐克首府布拉迪斯拉发求学和工作,他中学时参加社会活动,是捷克—斯拉夫学生联合会的领导人。1845年什图尔创办《斯洛伐克民族报》,宣传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思想。1846年他发表的两本小册子《斯洛伐克方言研究》、《斯洛伐克语言学》,对斯洛伐克文学语言的发展有一定贡献。1847年他被选为匈牙利国会议员。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后,他转入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

什图尔最早发表的一部组诗《黄昏遐想》,控诉了不平等的社会。情诗《离别》,描写诗人参加民族解放斗争前夕告别亲人的动人场面,这是他影响最大的作品。他的全部诗作收集在《歌曲集》(1853)中。他还著有《关于斯拉夫各民族的民歌和传说》(1853),其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文学、艺术、民歌等问题的观点。

什图尔在斯拉夫问题和民族艺术、哲学等问题上的观点,深受黑格尔唯心史观的影响。

聂姆曹娃

聂姆曹娃,1820年生于维也纳。在她年幼时,全家移居捷克斯卡利采城附近的农村。她靠刻苦自修获得丰富的知识。17岁时嫁给了一个比她大15岁的男人。由于丈夫职业变动频繁,她随之辗转各地,从而有机会接触城乡劳动人民,了解社会各阶层生活状况。

1842年,聂姆曹娃迁居布拉格,积极参加爱国活动。1845年移居多马日利策,和社会下层有了更多的接触。她参加捷克进步组织“捷克摩拉维亚兄弟会”。当捷克爱国诗人哈夫利切克去世时,她不顾警察的禁令,向诗人献上荆棘花冠。由于受到奥匈帝国和捷克反动当局的监视,她被迫流亡在国外。

聂姆曹娃于19世纪40年代初开始创作。曾收集大量民间传说,编写了《民族传奇和故事集》(7卷,1845~1847)和《斯洛伐克童话和故事》(10卷,1857~1858)。她的中短篇小说如《山村》(1856)、《庄园内外》(1857)、《贫穷的人们》(1857)、《好人》(1858)以及《野姑娘芭拉》(1856)等,描写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穷人的遭遇和社会的阶级矛盾。作者认为穷人是捷克民族真正的代表,深情地赞颂了他们高贵的品德。在《庄园内外》中,反映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对立。《野姑娘芭拉》是描写一位智勇双全的姑娘如何帮助女友摆脱她所厌恶的求婚者的故事。芭拉这个动人的形象,体现了捷克劳动人民爱劳动、正直、淳朴的优良品质。

聂姆曹娃最为成功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外祖母》(1855),小说刻画了一个捷克农村普通劳动妇女正直、乐观、聪颖,富于风趣的形象。小说描绘了捷克农村的风貌和自然景色,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聂鲁达

聂鲁达,1834年生于布拉格。在中学时,他积极参加校内爱国文化活动。1848年他受到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的反对封建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精神影响。中学毕业后,他在政府机关中谋得一个低级职务,观察到了官场的种种丑恶现象。

1853年,聂鲁达进入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不久因家境困难而辍学。他曾充当教师和报刊编辑,同时从事文学创作。长期的新闻工作使他更广泛地接触到社会各阶层人物,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认为作家必须深入了解社会生活,必须同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全部创作中。

他写了大量诗歌,收集在《墓地的花朵》(1857)、《诗集》(1867)、《宇宙之歌》(1878)、《故事诗和叙事诗》和《平凡的主题》(1883)以及诗人死后出版的《星期五之歌》(1896)中。《墓地的花朵》情调低沉,流露出悲观主义,但对1848年革命失败后欧洲反动势力的猖獗表示抗议,激励人们同社会罪恶进行斗争。在《宇宙之歌》中,表现了诗人思想境界的开阔与深邃,他把祖国的命运同宇宙联系起来。他的诗带有哲理色彩,有些诗篇比较抽象,但基调乐观。在《星期五之歌》中,他把当时捷克人民的处境比作耶稣受难,相信复活就要到来。这部诗集中的一些名篇如《爱》、《再前进》等,在反对黑暗统治的长期斗争中经常被人们引用和传诵。

聂鲁达写了2000多篇小品文和杂文。他的第一部小说集《短篇集》(1864),描写的人物大多是城市贫民,表现出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后,他陆续发表中篇小说《流浪汉》(1872)和短篇小说集《小城故事》(1878)等。聂鲁达写了捷克最早反映无产阶级生活的作品,描写了一些被雇佣来修铁路的社会底层的受苦人,他们劳动量大,生活悲惨,最后走向斗争。《小城故事》包括13篇短篇小说,集中反映了布拉格城区的市民生活。作者一方面描写并讽刺小市民的狭隘、愚昧、庸俗、顽固,同时对贫苦劳动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

聂鲁达的小说笔调幽默活泼,人物形象生动显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被认为是捷克现实主义散文创作的奠基作品。

伊拉塞克

伊拉塞克,1851生于波希米亚东北部贫穷的山城赫罗诺夫,家境贫寒。他少年时代在故乡读书,喜爱民间诗歌和民间传说。后到布拉格上大学,攻读历史。毕业后任中学教师多年,同时从事写作。

伊拉塞克的早期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山乡故事》(1878),反映作者故乡山区人民的困苦生活;长篇小说《斯卡拉克一家》(1874),描写1775年纳霍德边区的农民起义。

19世纪80年代~20世纪初期,捷克人民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他选择了捷克历史中最光辉的两大时期——胡斯运动和民族复兴作为创作的主要题材,创作了许多成熟、优秀的作品。关于胡斯运动,他写了《在激流中》(1887~1890)、《抗击众敌》(1893)和《弟兄们》(1899~1908)3部长篇小说和未完成的《胡斯派国王》(1916~1920),还写了3部曲剧本《扬·齐日卡》(1903)、《扬·胡斯》(1911)和《扬·罗哈奇》(1913~1914)。这些作品揭示了14世纪末15世纪初捷克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尖锐矛盾,指宗教斗争形式出现的胡斯运动,其实质是捷克人民反对异族统治、反对封建压迫、反对天主教会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胡斯革命派在齐日卡的率领下大败德国皇帝和罗马教皇十字军进犯的场面,反映了革命阵营内部不同阶层在革命过程中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中小贵族与市民的动摇和背叛。

关于民族复兴,伊拉塞克创作了长篇小说《弗·勒·维克》(5卷,1886~1906)和《在我国》(4卷,1896~1903)。这两部作品反映18世纪70年代~19世纪50年代捷克民族城市和农村复兴运动的整个过程。《弗·勒·维克》描绘了布拉格和一些小城市捷克爱国知识分子为唤醒人民觉悟、建立民族文化而进行的艰苦启蒙工作。《在我国》写一个进步教士哈夫洛维茨基长期同黑暗和落后现象作斗争、帮助农村人民提高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故事。

此外,伊拉塞克的重要作品还有: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狗头军》(1884,中译《还我自由》),描写外邦统治下黑暗的捷克社会的长篇小说《黑暗时代》(1913~1915),反映1848年革命的中篇小说《哲学生的故事》(1878),以及描写捷克古代民族英雄事迹的故事集《捷克古代传说》(1894)等。在戏剧方面,他写了反映农村生活的剧本《父亲》(1894)、《沃伊娜尔卡》(1890)和神话剧《灯笼》(1905)。

他的作品成功地反映了捷克人民热爱自由、忠于祖国、敢于斗争的革命传统,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激励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约瑟夫·拉达

约瑟夫·拉达,1887年出生于鞋匠之家。他14岁到一家装订小厂当学徒,就从自己装订的书中爱上了图画,年长日久终于练成了一个名画家,因给哈谢克的名作《好兵帅克》插图而名扬天下。他的作品插图,活泼、幽默、具有儿童风味而受孩子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