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十大文豪——雨果
2431700000017

第17章 雨果作品简介(2)

《巴黎圣母院》的问世和《艾尔那尼》的上演,是雨果创作繁荣时期的开始。此后,一大批五光十色的戏剧、诗歌和小说,像晶莹多姿的泉水一样从雨果的笔下汩汩流出。这些作品的基本主题和《巴黎圣母院》一样,是揭露专制暴政和颂扬人道主义的。

雨果的优秀剧本《国王取乐》(1832)是在1832年巴黎共和主义者革命起义的日子写成的。作者揭露了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及其宫廷的荒淫无耻,因此只演了一场就被禁了。

183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克洛德·格》是一部重要作品。在这部小说里,作家探讨了工人贫困和由此造成犯罪的问题。工人克洛德·格失业后,为了妻儿去偷面包,被捕下狱。在狱中由于他的真诚、直爽和才干,博得了周围人的尊敬。然而监狱里的工场场长却对他不断迫害,克洛德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死了他。雨果谴责资产阶级法庭,它只知道判刑,而不了解穷人为什么犯罪,但作者也只能提出通过道德教育的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30年代,雨果在诗歌上的成就也很显著。《秋叶集》(1831)和《微明之歌》(1835)写于革命运动高涨时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诗中除关于人的命运的哲理思考外,还有关于诗歌的社会使命以及歌颂人民、鞭挞暴君的主题。在以后发表的《心声集》(1837)和《光与影》(1840)中,虽然也有些社会性较强的诗,但比重不大,更多的是抒发个人感情,描写家庭的欢乐和自然之美的诗。1838年发表的剧本《吕依·布拉斯》,是一部揭露性较强的作品,然而这样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已不多见了。30年代前期的几次工人起义和共和党人起义,因政府的镇压而遭到失败,革命运动转入低潮,这使雨果得出了七月王朝能够长期存在的错误结论。雨果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他一直幻想敌对阶级之间能够和解,加之七月王朝不断对他进行拉拢——1841年他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普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所有这一切导致了他对七月王朝的妥协。1843年写的剧本《卫戍官》充满神秘主义,反映了作家这一时期的思想状态。剧本上演失败了。

1848年2月,巴黎的革命群众推翻了统治18年之久的“七月王朝”,法国历史上的所谓“第二共和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极力排斥工人阶级,力图独占统治权。无产阶级于6月举行了武装起义。起义被镇压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野心家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总统,资产阶级共和派遭到失败。路易·波拿巴的当选标志着君主派势力的重新得势。

1848年的革命对雨果的思想和创作的转变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使他抛弃了君主立宪的幻想,而站到了共和派的立场上。虽然他对六月工人革命有很多误解,但他对被镇压的起义者是同情的。他很快就识破了野心家路易·波拿巴的真实面目,而成为他的一个坚定的反对派。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取消了共和国,恢复了帝制。当时雨果曾参加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以后,宣布自己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对反对者进行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了迫害,不得已流亡国外,达19年之久。流亡期间,他始终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流亡之初,他发表了猛烈揭露拿破仑三世的政治讽刺小册子《小拿破仑》,并写成了揭露反革命政变过程的文章《一桩罪恶的始末》。

1853年,雨果又发表了政治讽刺诗集《惩罚集》,主要内容也是揭露窃国大盗拿破仑三世的。雨果怀着极大的愤怒揭露了这个独裁的暴君肆无忌惮地镇压人民,“把清白的人都关进监狱、囚室”,“正直的人被扔进沟壑”。他指责拿破仑三世是罗马皇帝狄拜式的暴君,是犹大,“给人民制造了一条锁链,他拘禁,他放逐,贬谪坚定而热爱自由的思想家”。“他压制热情、希望、回忆,他压制自由、法律、未来、进步”。拿破仑三世在他的皇袍上绣满金黄色的蜜蜂。蜜蜂本是勤劳勇敢的法国人民的象征,雨果对窃国大盗盗用蜜蜂形象非常愤怒。在诗中他号召蜜蜂“一齐向这个败类涌上去”,群起而攻之,“刺伤这个奸贼的眼睛,狠命抓住他,不要放松,既然人都害怕他,那就让昆虫把他赶走!”(《皇袍》)。《惩罚集》是一部洋溢着革命气势的雄伟诗篇。

流亡期间,雨果在小说创作上的成就尤其突出,1862年他发表了代表作《悲惨世界》。这部小说的主要部分是在流亡前写就的。1866年他又发表了长篇小说《海上劳工》,1869年发表了长篇小说《笑面人》。《悲惨世界》有很丰富的社会内容,现实主义因素也多一些。《海上劳工》则是一部浪漫主义风格占主导地位的作品,在这部小说里,雨果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描写了一个劳动者同大自然所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搏斗。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渔夫吉利亚一下子变成了像古代巨人那样的伟大英雄,表现出了刚毅、机智的非凡品质和大无畏精神,不但战胜了狂风恶浪,还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奇迹。小说情节的离奇和主人公的非凡能力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所有这一切都鲜明地表现了这部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

《笑面人》写的是17、18世纪之交英国宫廷内的斗争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小说的基本情节是叙述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因仇恨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赞成共和的上院议员克朗查理,在他死后把他两岁的儿子卖给儿童贩子,被用手术毁容,成了笑面人,充当小丑。他在民间流浪多年,历尽艰辛,后虽弄清身世,恢复了爵位,但愤于宫廷贵族的反动和勾心斗角,又回到民间,最后在悲痛中投海而死。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离奇曲折的故事,有力地揭露了英国统治阶级的残暴,对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笑面人》也是一部浪漫主义色彩很突出的小说,传奇性很强。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开进法国,拿破仑三世当了俘虏,第二帝国随之垮台。雨果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受到人民热烈的欢迎。在国难当头的时刻,雨果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他大声疾呼保卫祖国,并用自己的钱买了两尊大炮,支援抗击普鲁士侵略的斗争。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对革命的意义未能正确理解,认为起义无助于法国人民抗击德国侵略者的斗争。但在公社失败后凡尔赛分子疯狂镇压起义者时,雨果又愤怒地谴责反动派的杀人暴行,并积极保护受迫害的公社社员。

1873年写成的长篇小说《九三年》是雨果晚期的重要作品。《九三年》描写的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故事,揭露了反动贵族煽动起来的武装叛乱,赞扬了共和国军队英勇保卫共和国、镇压叛乱的正义行动。书中有一个情节,写反革命叛乱的头子朗德纳克逃出了共和国军队的围困,但想起了陷在堡垒楼上的三个小孩可能被烧死,便回来把三个孩子救出,而自己被捕,第二天将被处死。共和军司令官郭文认为不能在这种情况下处死他,便私自把他放了,而自己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在他被处死的一刻,公安委员会的代表,判他死刑的人,他的老师西穆尔登也开枪自杀了。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把革命和人道主义对立起来,宣称“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这部小说反映了人道主义者雨果思想的矛盾性。

1885年雨果逝世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葬礼。

雨果是一个热忱的民主主义者和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他幻想通过仁慈、博爱来改造社会,消除社会罪恶。他的思想虽然具有很高的道德价值,令人称赞,在社会斗争面前则软弱无力。但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冷酷所进行的无情揭露,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的真挚同情,以及他为民主所做的勇敢斗争,在法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是一个有着非凡历史功绩的作家。高尔基曾经这样评价过他,“作为一个讲坛和诗人,他像暴风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他教导一切人爱生活、美、真理和法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