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4时,以色列军首先在米特拉出口空降沙龙手下的1个加强营,随后出动10个旅的兵力,以装甲部队为先导分4路实施快速突击。沙龙指挥2个空降营约3000人于29日下午4时从以埃边境实施突破,向米特拉山隘前进,于30日夜10时30分与艾坦营会师于米特拉山隘。
埃及军得知以色列军进攻后,阿密尔命令运河西岸的第2步兵旅、第5和第6步兵营进攻以色列军空降部队,但难分胜负。30日中午,以色列空军飞抵米特拉上空,对埃及军2个营实施突击。31日晨,沙龙请求总参谋部批准其占领米特拉山隘东端未果。
稍后,他以第2营的2个连等部组成侦察队,以营长古尔少校为队长。但是,侦察队的先头部队通过海坦谷地时遭到埃及军炮火的阻击,一辆车被击中起火,堵塞了通路,艾坦投入的后续部队也全部被堵在谷地。沙龙面临两难境地:或者撤离,或者增援。他最后决定增援,以全部炮火实施压制射击,以2个连进攻海坦谷地东部。
黄昏时分,以色列军与埃及军展开肉搏战,直到晚上8时才告结束,在这场未曾预料的战斗中,沙龙旅阵亡38人,伤120人;埃及军则阵亡约150人。
西奈半岛中部的阿布奥格拉是埃及军的关键防御阵地,只要守住该地,以色列军就无法打通通往阿里什的海岸公路,故以军总参谋长达扬少将首先将重点放在进攻阿布奥格拉。
沃拉赫上校的中路集群下辖3个旅,另加强有第37机械化旅。但是,在判明英法军确实参战前,第7装甲旅和第37机械化旅是不准参战的。沃拉赫首先以第4旅准备进攻乌姆·卡泰夫,但该旅旅长却无所作为。
在此期间,第7装甲旅的“谢尔曼”坦克营历经10个小时通过达伊卡出隘,于31日凌晨发起对阿布奥格拉的进攻,经过激战占领阿布奥格的道路交叉点。埃及军第6旅新任旅长瓦雷从阿里什增援第109步兵营,同防守乌姆·卡泰夫的第18步兵营一道夹击阿布奥格拉的阿丹营。但是,阿丹在以色列空军的掩护支援下守住了阿布奥格拉。
当天夜里,阿丹营还攻占了鲁瓦法水坝。第10步兵旅旅长因指挥无能导致攻击受挫,受到撤职处分,取而代之的是塔尔上校。达扬还调第37机械化旅进攻乌姆·卡泰夫。该旅旅长戈林达上校未等坦克营到达即指挥步兵营和车辆营发起进攻,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达扬被迫下令停止进攻乌姆·卡泰夫。
从10月31日下午开始,英法空军开始行动,多次轰炸埃及空军机场,炸毁飞机近300架。纳赛尔担心英法军在苏伊士运河实施登陆作战,遂停止对西奈半岛的增援,并命令西奈半岛防御部队向运河方向撤退。埃及军撤退完毕之后,以色列军占领乌姆·卡泰夫和乌姆·希汉阵地,阿布奥格拉地区的战斗遂告结果。
11月1日清晨,以色列北路集群司令拉斯拉夫准将下令进攻加沙地区,其任务是首先占领拉法,而后打通阿里什,最后进入坎塔拉和苏伊士运河区。由于埃及军已奉命撤退,故以色列军未经激战即于次日完成了这一任务。
解除亚喀巴湾封锁的任务由第9步兵旅担任。11月2日凌晨,约菲旅奉命向沙姆沙伊赫前进。因为担心该旅进展太慢,达扬又下令沙龙旅空降部队一部突袭沙姆沙伊赫。4日下午,约菲旅进抵沙姆沙伊赫以南5公里处,顺利占领埃及军的警戒阵地,并于次日经过激战占领沙姆沙伊赫要塞。5月5日,空降部队与约菲旅取得联系,9时30分夺取埃及军指挥所。至此,埃及军以色列军的战争即告结束。
早在10月30日下午6时,英国和法国政府就向埃及和以色列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12小时以内作出答复:1.两国政府立即停止在陆海空的敌对行动;2.两国军队相互后撤,埃及军撤至苏伊士运河西岸,以色列军撤至运河以东10英里处;3.埃以两国政府同意英法联军为隔离两国军队和保障一切国家船舶在运河航行而暂时占领福阿德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城。
以色列答复接受最后通牒要求。
纳赛尔则在当天深夜加以拒绝,并于31日早晨命令尼罗河流域和苏伊士运河区的防空部队进入戒备状态,命令阿密尔在英法军进攻时撤退西奈半岛和部队,保卫苏伊士运河。纳赛尔认为,只要能守住拉法阿布、奥格拉、阿里什三角地区,就能阻止以色列军从北路、中路进攻西奈半岛,而当前威胁最大的是已经到达哈萨拉的以色列第7装甲旅即将与米特拉山隘的空降部队会合。
为此,埃及军迅速将运河西岸的第4装甲师推进到哈萨拉,同时为阻止第7装甲旅与空降部队的会合而将部队推进到萨马代。
同日,英法联军出动飞机和舰艇袭击埃及空军基地和港口,掌握了制空权和制海权,使拥有250余架作战飞机的埃及空军遭到毁灭性打击。11月5日,英法空降部队在塞得港和福阿德港地区实施空降,并大量使用直升机实施机降作战。6日,两国登陆部队2.2万人占领塞得港和福阿德港,随后沿运河向南推进约30公里。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命令驻西奈半岛埃及军回运河区,奋力抗击入侵者。塞得港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勇敢战斗,配合正规军抗击英军和法军的进攻。
此时,苏联的注意力正为匈牙利事件所吸引,难以兼顾埃及危机。在匈牙利局势明朗化之后,苏联便采取一系列行为,主要是以不同的措辞照会有关各方。在致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中称,以色列的行为“将使以色列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发生问题”,致使本·古里安大为不安,赶紧向联合国表示接受其一切停火建议而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在致英国首相艾登和法国总理摩勒的信中称:“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呢?”
致使英法慌忙要求美国保证北约组织的团结。而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函则称,“如果这场战争不予制止,则将险象环生,并能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和苏联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拥有原子武器的大国,对于制止战争和恢复近东地区的和平负有特别的责任。
此时的美国政府,既面临苏联要求联合采取决定性措施,又面临英法要求保证北约组织团结,显得有些左右为难。如果不与苏联联合采取行动,那么在“运河回合”中得分的将是苏联,而得罪阿拉伯国家的就是美国。
经过内部的紧急磋商,美国政府一方面声明拒绝与苏联采取联合行动,并以美军进入全面警戒状态为姿态,警告苏联不得进攻英法;另一方面照会英法,表明只有当苏联进攻欧洲或埃及进攻英法舰船时,才有所谓“大西洋的保护”问题,当务之急是限英国在12小时内停火。
在战争中处于不利态势的埃及本来已决定放弃塞得港而退守首都开罗,但看到国际形势的发展于己有利,遂转而下令坚守塞得港,同时呼吁有关亚非国家提供军事援助。而这种形势却迫使英国内阁于11月6日深夜同意停火和撤军。法国尽管对英国的“背叛”行径大为恼火,但由于势单力薄,无法独自支撑局面,也只好对现状予以默认。
11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要求英法撤军、以色列军撤退到1949年埃以停战协定的停战线后面,以及关于紧急部署联合国的部队的决议案。12月,英法联军撤兵。以色列军于次年3月撤出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以色列取得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联合国紧急部署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地区。
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死亡约1600人,损失飞机210架;以色列军死亡约200人,损失飞机约20架;英法联军损失很小。
3.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美苏在中东的对抗更加激烈,以色列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而苏联则大力资助阿拉伯国家。苏联向埃及、叙利亚等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以色列也从美国得到先进的武器装备。
1958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使以色列感到了来自南北夹击的威胁。1964年,阿拉伯国家出现了团结合作的局面,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利用约旦河的问题上达成协议,并得到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阿方计划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1964年11月,以色列出动空军对约旦河上游的阿方工程进行轰炸,迫使阿方取消此次计划。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联盟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东城区举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国民大会,确定组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法塔赫”。
从此,法塔赫为了把以色列赶出巴勒斯坦,可是不断的袭击以色列,这支力量在六.五战争前已初具规模,对以色列构成了威胁。
所以,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为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原因。
4.第四次中东战争
攻破天堑
1973年10月6日,下午2时,苏伊士运河东岸以色列防御工事的沙垒中,爆炸了埃及士兵预先在水下悄悄埋入的两个炸药包,炸开了两个缺口;隐蔽在河西沙丘后面2000门大炮同时突然向东射击,炮弹铺天盖地飞往以色列阵地。第四次中东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为了突破运河天堑,埃及参谋总部事先制定了周密计划。对于一支现代化陆军说来,江河并不足惧。水陆两栖坦克和装甲输送车可以充当突击的先锋,在对岸建立桥头阵地。还可以运来舟桥部,卸下后连接在一起,于几分钟之后在预定地点架设完毕。等到军队主力抵达时,渡口业已准备就绪。
然而,苏伊士运河却与众不同。其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构造使两栖突击部队面临了许多困难,而且以色列还在天然障碍上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运河的宽度只有195至220码。但是,凡是见过它的人,都把它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
头一个障碍是:为防止河岸被侵蚀,河岸镶砌了水泥墙,墙顶露出水线,墙脚深深埋入河床。总参谋长沙兹科将军介绍说,河水还有潮汐现象。高潮时,河水从水泥墙顶端下方一码处流过。低潮时,水面距墙顶两码,南端为3码。水陆两栖车辆不能像拉布拉多猎犬那样从高度为一码以上的河岸跃放水中;至少不能不冒严重风险就跳下去。即使跳下去了,又怎能爬上对岸呢?
第二个障碍是以色列军队沿整个东岸垒起的庞大沙丘。在6年的时间里,以色列的推土机孜孜不倦地聚沙成垒。当然,功夫下得最大的地方是可能的渡河点。那里的沙垒高60英尺,而且上下几乎一般宽。其面向埃及突击部队的西坡,则与更陡峭的水泥河岸连成一体。
第三道障碍,即巴列夫防线。以色列自“六五战争”中侵占埃及的西奈半岛后,为了长期霸占这块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它部署了9个旅的重兵,其中包括4个装甲旅,并且不惜花费3亿美元,用3年的时间,沿运河东岸构筑一道全长170公里、纵深10公里的防线,以当时以色列总参谋长哈伊·巴列夫的名字命名为巴列夫防线。
防线的主阵地以运河为屏障,依托河堤构成。河堤原是由开凿运河时挖出的泥沙堆积而成,以军将它加高到平均25米,并把朝向运河一侧削成55度的陡坡,上面布设了十几层密匝匝的蛇腹形铁丝网和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