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多的小孩儿爱吃冷饮,雪糕、冰棍、冰激凌、冰镇饮料……花色品种繁多,可以轮换不重样地吃,他们不仅炎夏吃,一年四季都吃。西方电影里常见这样的镜头:某种特定的情境下,主人公走向冰箱,取出牛奶之类的冰品,随手打开即仰脖而饮。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总不免下意识地替他们担心,冷饮对身体的伤害太大了。
冷饮的危害,我平日授课时,以及在《从头到脚说健康》一书里都进行过多角度的讲述,冷饮可导致痔疮、过敏性鼻炎、湿疹、皮肤瘙痒、阴虚盗汗、青春痘等多种病症。
冷饮也是肥胖的诱因。一是冷饮大半是甜品,糖分高,易致肥胖;二是很多冷饮属奶制品,或含巧克力,高脂肪、高热量,易致肥胖;三是冷饮性寒,寒气入脾胃,导致脾胃湿寒,中医认为,这些寒湿淤滞在体内,易造成肥胖。
孩子脾胃虚,嘴巴馋,天性喜欢尝百味,但他们还小不懂事,做家长的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冷饮把孩子身体给毁了。
我对自己孩子喝冷饮是下了狠心的,儿子再怎么反对,一概没用,坚决不让喝。记得儿子第一次接触到冷饮是在一个婚礼上,当时小朋友们围成一桌,服务员给斟好冰镇可乐,儿子一口喝下去,激动地说:“天下还有如此美味,这是什么啊?”小朋友都笑话他孤陋寡闻,连可乐都不知道,儿子当时不到四岁,已经有了强烈的自尊心,他立马跑到我身边,跟我宣布:“妈妈,以后我天天喝可乐!”怎么办呢?既不能让孩子形成喝冷饮的坏习惯,又不能伤孩子的自尊心,略一思索,我拽着儿子,来到了小朋友的餐桌前,让服务员把桌上的饮料统统撤掉,换上白开水,小朋友们惧怕大人的权威,都不敢吱声,儿子讪讪地自嘲:“做医生的儿子就是这么可怜啊……”他也曾报复性地对我表达过:“我将来有了小孩儿就天天给他买冰激凌……”我心里暗笑,他将来会比我会更严厉地阻止他的孩子吃冷饮,因为人从小被立的规矩一定铭记终生。渐渐地,儿子已经自觉地只喝白开水啦。
家长千万不要纵容孩子吃冷饮,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少吃甚至不吃冷饮的习惯,帮孩子积精累气,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光明的未来。
让运动伴随孩子的成长
英国人形象地将那些成天坐在沙发里看电视的胖人称为“沙发土豆”。近年来,我国的小胖墩,即“沙发小土豆”日渐增多。
很多小孩儿放学回家后,习惯动作就是往电视电脑前一坐,而且久久不愿挪窝,哪怕吃饭时,也会探着身子、扭着脖子偷瞄电视电脑的屏幕。尤其寒暑假,父母上班无暇他顾,将孩子顺手推给电视电脑,让电视电脑充当孩子的保姆,以为万事大吉。
现今,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等各种新兴娱乐媒介层出不穷,大人不免沉溺,更不用说年幼的孩子,哪里经受得住魅惑?这种教育方式的危害姑且不论,单说缺乏运动而产生的这些“沙发小土豆”,就令人忧心。
一旦发现孩子沉迷于电视电脑,家长要及时阻止,重要的一点是以身作则。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父母自身做到少看电视,不打网络游戏,不在网上闲逛,即使因工作之需而使用电脑,也可以跟孩子讲明白,这样,孩子的习性受到良性熏陶和引导,就会逐渐远离一些无聊的消遣。
孩子运动量不足还与现阶段的邻里关系有关。我们生活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中,家家一扇防盗门,看人都通过猫眼,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甚至连对门姓甚名谁都不知道。不像原来住四合院,谁家有个头疼脑热,全院的人都会嘘寒问暖,邻里之间特别和睦。现在的小孩儿回到家,防盗门一关,同时也将精彩的世界阻挡在外,这种独居的生活模式让他们内心寂寞,缺乏朋友。我小时特别爱玩,每天与小伙伴一起,不玩到天黑绝不回家,每天晚上,母亲都会隔着窗户大声喊:“该回家吃饭了!”至今,这个场景仍然令我记忆深刻。
以前的孩子玩的游戏很多,跳房子、丢沙包、丢手绢、滚铁环、弹玻璃球、老鹰捉小鸡……可别小瞧这些游戏,作用大着呢,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培养孩子的沟通协调能力,完善人格,比如跳房子,分成组别进行比赛,能够潜意识里训练孩子集体竞争的意识,比如老鹰捉小鸡,可以培养孩子团结协作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玩此类游戏了。幼儿园、小区里有一些游乐设施,像电动车、组合滑梯等,这些现代工具都注重个体锻炼,很少涉及到人际交流。
现在小孩儿的运动天性从小就受到抑制。一是现代社会关系复杂,小孩儿在外面玩,家长总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怕被坏人骗走;二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的小孩儿,容易胆小怕事。比如爬树这件事,即使小孩儿出于游戏和冒险的天性想爬树,老人也会制止,“不能爬啊,会摔着的”,小孩儿只能作罢。这样的小孩儿还会养成一个习惯,总担心别人摔倒,平日跟妈妈一起走路时,还会主动关照:“妈,您可别摔倒。”这不正是老人天天在他耳边念叨的话么?孩子懂事自然不是坏事,但如果因此而欠缺一种开拓的精神,我以为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锻炼的习惯。晚饭后,带孩子出门转转,比如慢走,即使运动量不大,能够活动活动筋骨,也很好。周末或节假日,家长可安排时间陪孩子打打球、游游泳。小孩儿生机旺盛,在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适当的运动和锻炼,减肥并不难。
学望诊推拿,做孩子最好的医生
小儿望诊
小儿科古代称作哑科,因为小儿有病,口不能言;气血未定,脉理难凭;所以全看医生眼力辨别症候。古人因此发展出一套望诊的学问。
小儿无所用心,绝少七情致病,大多从“饥、寒”二字上得病,比如肠胃柔脆,容易伤食;皮毛不紧,易受风寒。所以,小儿病在古代也不是很复杂的问题。
但现在又有些复杂了,为什么呢?一是现在养育上出了问题,比如剖腹产多了;母亲亲自哺乳的少了;早教提前到母腹了;孩子活动得少了……二是医药太过度使用了,小孩儿吃的药太多,脏腑就乱了。
无论如何,父母懂一些望诊的知识总不是坏事,有助于甄别小儿病理。下面讲一下中医望诊的几个常识。
(1)察五部之色
小孩儿的病,当先从面部气色观察他。
五脏之病在面上的表现,即与五部的对应关系为:额属心,颏属肾,鼻属脾,左腮属肝,右腮属肺。平时要多注意五部的五色变化:如果面青是惊风之证,小儿肝魂不定,易惊风,天庭青暗主惊风,红主内热。印堂青主惊泻。鼻赤主脾热;鼻黑胃气衰败,大凶;左腮发赤主肝经有热;右腮发赤主肺热痰盛。承浆青主惊,黄主吐,黑主抽搐。
最主要的是,面青主惊风,面赤主火热,黄色主伤食,白色主虚寒,黑主痛。
(2)食、渴、便辨证
小孩儿的病,要问三项:①能吃不能吃;②渴不渴;③二便通不通。如发热、无汗,病在表;内热、便硬,邪在里。昼烦夜静为阳证,昼静夜烦为阴证。胃壮者能食,胃弱者不能食。胃燥的干渴,胃湿盛的口不渴。便稠黏,秽气难闻,为内有滞热,小便清白为虚寒。
(3)读肢体语言
正常小孩儿肚子绵软,手足温暖,头如青黛,唇如朱点,纵哭无多哭,虽眠不久眠。小孩儿不会装病,五脏有病都会在体表有表现。比如肝主风,小儿肝风一动,会哭叫烦闷;心主热,心病则惊悸不安;肺主气,肺病则咳嗽多嚏;脾主困,脾病则吐泻、嗜睡;小儿肾精不足则先天虚弱。
小孩儿气乏,则囟门塌陷;血衰,则头发如黄穗;脾冷则哈喇子多。
如果耳梢冷、尻骨冷、四肢冷,为痘疹欲发的症候。如单指稍冷,气血不足,恐发惊痫。小儿无故皱眉曲腰啼叫者为腹痛,两耳常热红,有风热。
小儿推拿
小儿的病大多从起居饮食上得,所以小儿病不要急于上药,也不宜针灸。多服药,易气血衰,多针灸,则破肉、损筋、败胃、坏肠。对小儿病,大人要怜惜之,抚摩之。再说,人体有自愈能力,小儿处在生长发育的快速期,很多的问题随生长过程可以解决,如果越俎代庖,妄下医药,有时难免弄巧成拙。
小儿病还有个特点,就是按《伤寒论》六经辨证治疗的话,一定会很快走到太阳经,病愈的表现可能是高热一次,好把病邪彻底带走,而父母一见小儿发热,便方寸大乱,这样每每功亏一篑。所以治疗小儿疾患的最稳妥的方法还是按摩、推拿。
针对小儿的三种常见病,我介绍一下中医常用的几种家庭治疗法。
(1)推三关,治脾胃不和
从小儿尾闾处沿脊柱上推,一边推一边提拉,至大椎穴,然后从上摩下。每天三次,可肥壮小儿,脾胃大开。
脊柱是督脉,主气,阳气足,则全身运化。从尾闾到肾腧(腰部)是尾闾关,从肾腧到大椎是夹脊关,从大椎到后脑是玉枕关,背后三关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无论大人小孩儿,常按摩,身体强健。
(2)揉肚子,治肠胃不舒
小儿的肚子一硬就是不好的征兆,要么大便干结,要么发烧。所以要勤揉小儿肚腹,如揉面状,或按摩他的肚脐,左右旋转72次,再从心口向下推至小腹。
人背后有三关,胸前有三焦,三焦通畅,三关运行,人就气血平和,无病。所以,常揉腹,常推背,是养生大法。
(3)擦葱姜汤,治慢惊风
小儿流涕昏闷,大人可用葱姜汤蘸指,先擦洗鼻孔,以通脏腑之气。然后在小儿鼻孔两边擦洗数十次,由鼻梁再推至山根,上印堂,再分抹眉额,至两太阳穴。可治疗一切寒热感冒,及按揉脑后风池穴,令小儿大哭,出汗,热退。然后用柔软的干布擦小儿头面和身上的汗,不要招风。
(4)小儿高热怎么办?
小儿高热是最让父母担心的了,就怕小儿抽风。小儿高热时,一定要先辨别病证:如果是简单的外感,就用鲜姜2片,葱白1茎,大枣2枚煮水喝(量的问题随年龄和体质而变化),以出汗为愈,多注意休息。如果是食积,且不大便,就把鲜姜换成药店的干姜10克,煮好晾凉后再加点童便做药引子,因为干姜主里,鲜姜主表。这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如果父母能略通医道,会开《伤寒论》的方子,就更地道了。如果是呕吐兼高热,或出疹子,自己拿不准的话,还是要求助于医生。
周岁前的小孩儿喂不进去药汤怎么办呢?母亲可以把羹匙放在大哭的小孩儿嘴里,不要急于撤出羹匙,等小儿吞咽下去后再拿出,否则小宝宝会吐出来。还有些小药对孩子也不错,可以在家里常备,比如王氏保赤丸、小儿至宝丹等,很方便小儿服用,但要对证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