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歧亭古镇杏花村
24504000000030

第30章 后记

麻城市歧亭镇党委书记、镇长—凌建平

“杏花村”是一个美丽的名字,歧亭镇杏花村更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杏花盛开的歧亭镇工作是我的缘分,能参与杏花村的文化旅游开发更是我的荣幸。尽管来歧亭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歧亭镇、杏花村的人文内涵与文化魅力一直令我深受滋润、倍觉振奋。

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诗,牵引着无数后来人的向往与遐想,全国竟有二十多个村庄一直为杏花村的“名分”争论不休。在“眼球经济”时代,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流,面对喧嚣的激辩声,关于杜牧“杏花村”的研究已经到了非得拨云见日、正本清源的时候了,杜牧《清明》诗真正的本源——我们的歧亭杏花村,已经到了必须拿出可靠证据的时候了。

由市政府李开寿市长作序,市政协凌礼潮主席主编的《歧亭古镇杏花村》,在歧亭杏花村人的翘首期待中,终于面世了。本书的出版为歧亭镇杏花村文史研究填补了空白,为“杜牧杏花村在麻城”拿出了经得住检验的考证,更为杏花村文化旅游开发积淀了十分宝贵的财富,实在是可喜可贺。歧亭镇、杏花村文史研究的新突破及本书的出版,离不开市“四大家”领导的深情关注,离不开市直各部门和兄弟乡镇的鼎力支持,更离不开凌礼潮主席等各位学者的潜心研究。在此,我代表歧亭镇党委、镇政府和广大歧亭人民,向一直关心、支持杏花村文化旅游开发的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严谨治学、终有大成的“杏花村”研究学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歧亭镇的历史十分久远。自南北朝至明清,歧亭镇及杏花村之鼎盛绝非是我们今天所能想象的。杜牧《清明》诗赋予了歧亭镇杏花村无穷的艺术魅力,而在杜牧之后,杏花村的人文光芒非但没有衰减,反而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延续和张扬。事实上,紧跟其后,宋代词人谢无逸就在杏花村留下了同样精彩的代表作《江城子》:“杏花村馆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横,杨柳阴浓……”此后,宋朝名士陈季常长期隐居杏花村,更为杏花村积蓄了高山流水的文情雅趣,这也便有了“千古第一文人”苏轼与陈季常的频频交游。“诗人兴会更无前”,苏陈不吝才情,在杏花村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元末明初,隶属麻城孝感乡的歧亭镇、杏花村成为湖广填四川的重要移民集散地。时至今日,无数麻城孝感乡后裔依然情系桑梓杏花村。清康熙年间,杏花村又幸运地迎来有着“天下廉吏第一”美誉的于成龙。清官于成龙坐镇歧亭,重建杏花古刹,杏花村文化得以复兴光大。革命战争时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还在杏花村留下了浴血奋战的铿锵足音。

历史长河风云变幻,歧亭镇、杏花村有兴有衰、有起有落,厚积而薄发的文化则一直是歧亭人永远的资本与骄傲。目前,时逢盛世,喜遇良机。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旅游开发战略,积极打造“三山(龟峰山、九龙山、五脑山)一村(杏花村)一条线(红色精品旅游线路)”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杏花村的开发方兴未艾,初见成效。一年抓起步、三年出雏形、五年见成效,立足高起点、高规格、高品位,杏花村人已经瞄准了文化游、生态游、观光游、寻根游、红色游等文化旅游发展方向,由华中师范大学主持的杏花村旅游发展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评审,谢家墩新石器龙山文化遗址、白骨墩楚墓群、陡山吴氏祠、杏花古刹、九螺山激战遗址等古迹已被重点保护,名诗、名人、名贤、名寺和杏花古刹等绝无仅有的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正成为杏花村人紧握在手的一张王牌。把握时代脉搏,承载历史重任,杏花村加快发展的春天正在来临!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昨天的杏花村,才俊云集,群贤毕至,是一方文化厚土、世外桃源。今天的杏花村,蓄势待发,乘势而上,正成为一方创业绿地、开发热土。明天的杏花村,光彩夺目,活力无限,一定能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文化名村、生态新村、旅游强村和经济富村,实现名扬四海、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