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别毁了你的孩子——教育孩子父母最易犯的错误
24524900000034

第34章 培养孩子处事能力时父母最易犯的错误(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才会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作为父母,当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既应给予积极的指导,也应避免操之过急。因为兴趣虽然容易产生,也容易熄灭。对孩子的兴趣操之过急,无异于加速摧残。

错误5:担心孩子不能承受失败的打击

场景再现

有一对旅居美国的夫妇,在他们全家回国小住时,曾聊到教育孩子的话题,他们讲述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自从他们的儿子进了足球队,夫妇俩便随着他转战各地打比赛。这之中有捧回冠军奖杯的辉煌,也有败走麦城的沮丧,个中滋味,不亲身经历是无法体会的。儿子所在的足球队有个传统,就是比赛结束的时候,家长们要站成一排,伸手跟跑过来的小队员击掌庆贺。在一场很重要的足球比赛中,他们队出人意料地输给一个水平不高的对手,家长们都很难过。可一旦面对孩子们,刚才还在为输掉比赛而捶胸顿足的家长,立刻笑容满面地跟垂头丧气的小队员击掌庆贺:干得好!

一场本该赢的比赛打成这个样子还说干得好?当朋友夫妇俩痛心疾首地向同一位家长表达惋惜之情时,那位加拿大家长耸耸肩说:“没关系,他们还是孩子,从这场比赛中他们可以学到更多东西。我很在乎孩子的成功,但我也尊重孩子失败的权利。”

深度诠释

在生活中,由于孩子缺乏认识能力、抵御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他们遭受失败后,往往心里痛苦不安,后悔、自卑等。父母常忍不住为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担心、着急,害怕孩子下次再犯错,再失败。父母在给孩子施加“不许失败”的压力时,孩子的心理负担会更重,情绪也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不但不能够从失败的状态中走出来,甚至可能更糟。其实孩子失败了,却获得了“痛苦的体验”,将来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同时也有了挑战困难的契机。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锻炼自身、慢慢成熟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

孩子将来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将是普遍现象,竞争会使孩子们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社会竞争不是一般能力的较量,自己的孩子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

接受孩子的失败,就等于给了他成功的机会。尊重成长中孩子失败的权利是西方文化中极具人情味的一部分,我们很多家长一直没有意识到这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往往不厌其烦地嘱咐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家长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对孩子无益。孩子没有生活的阅历与经验,还处在人生中最初的摸索阶段,允许孩子失败,就等于给了他锻炼意志力、增加阅历的机会。

家长不允许孩子失败,因为只看到了失败给孩子带来痛苦的一面,而忽略了失败的价值和意义。当我们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要求动辄辱骂他时,别忘了孩子还在成长,他有权失败。尊重孩子失败的权利,就是对孩子终将成功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将是孩子战胜失败的勇气和动力!让孩子以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力去面对未来,接受各种挑战,才是最重要的。

迷津指点

在日本,一些幼儿园每逢冬天便让赤身裸体的孩子在风雪中滚爬摔打。瑟瑟的冷风,冻得孩子发抖,嘴唇也发紫。但是站在一旁的家长一个个“硬心肠”地看着,不动声色。日本的家长说:“在送给孩子幸福之前,先要送给他们苦难。”

在德国,孩子们的事家长会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做,家长还会有意识地让孩子去做一些艰难的事。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时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家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一做法大大加强了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美国,小学生就已经利用学习之外的时间,靠给他人送报、送奶、修理草坪等劳动,来挣自己的零花钱,从小体验劳动的艰辛。

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吃苦太少了,他们在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如果父母仍然溺爱、太心软,不放手让孩子去锻炼,那么将来就有可能剥夺孩子本该获得的幸福。

孩子一生中不遇到挫折是不可能的,为了孩子将来少吃苦头,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适当吃些苦头,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孩子耐挫力的好方法。

1.给孩子失败的机会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免不了失意与困惑,对于这种种不尽人意的事情,不要埋怨孩子,要给他一次体验失败的机会。

2.受到挫败后的孩子。容易陷于困境之中

此时,要及时引导孩子,告诉孩子,在困难面前,要靠自己重新站起来。

3.引导孩子在挫折面前要总结经验

在失败面前告诉孩子要吸取教训,大胆承认自己的弱点,诚恳接受别人的忠告。

4.多看事物积极的一面

让孩子多想想美好灿烂的未来,“失败的过去并不就等于未来”。

5.给孩子讲些名人的事迹

让孩子感悟失败与成功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错误6:认为赞赏孩子,孩子就会骄傲自满

场景再现

场景1

小明高高兴兴地跑回家,因为他今天数学考了一百分。他人还在门外,得意的声音却已经飘进屋内:“爸爸,我数学考了100分!”小明本来期望得到爸爸的表扬,但爸爸的话让他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拿着100分的卷子,低着头走进自己的房间。爸爸是这样说的:“你早该考100分了!这次没有作弊吧?”

场景2

王卫国的女儿从小属于反应慢的那种,刚上一年级,就有同学给她起外号叫“慢半拍”。因为她做什么都比别的同学慢。记课堂笔记慢,做作业慢,算口算慢,跳绳速度慢,连放学收拾书包都慢。她总是全班最后一个走出教室的人。

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聪明伶俐,自己的宝贝闺女却“慢半拍”,王卫国真是心急如焚,甚至带她去看过心理医生,做过智力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女儿的智力在中等偏上的水平,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王卫国又带女儿去医院的“系统失调”门诊做了测试,结果也都在正常范围。王卫国还跑到学校跟女儿的班主任沟通。老师说可能是家长对女儿过于严厉,所以,她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性格比较怯懦,过于内向,平时在学校受同学欺负和嘲笑时只会默默忍受。老师建议家长多表扬、多鼓励女儿,这样可能会帮助她恢复自信,并解决“慢半拍”的问题。

回到家,王卫国和爱人认真地谈了这个问题。王卫国发现,可能是他们俩过于“吝啬”,虽然心里都把女儿当宝贝,可从来都不当面表扬她,生怕她“翘尾巴”。由于王卫国和爱人从小受的是“满招损,谦受益”的传统教育,所以从来没有夸“自家人”的习惯。王卫国决定,从现在开始,要有意识地表扬女儿。当然,王卫国深知过犹不及的道理,所以在开始行动之前,王卫国和爱人认真阅读了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决定从“努力”的角度来夸女儿。

想到就做。一天早晨,当王卫国夫妇看见女儿听到闹钟的铃声就自己起床,两人都微笑着表扬女儿:“闺女真棒,不用爸爸妈妈叫,自己就能自觉地起床了。”送女儿上学的路上,王卫国详细地嘱咐女儿:下课之前老师肯定会留作业,所以要在准备书本的时候就把记作业的本子放在课桌上,这样可以省下临时翻书包的时间,不会记不下来老师留的作业了;还有,上课之前要预习,这样就会对老师讲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记课堂笔记的时候会抓住重点,不会“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这些话,对于刚上小学的女儿来说很实用,能够帮助她“笨鸟先飞”,不至于事事落后。每天放学后,王卫国会询问女儿在学校的情况,本着“表扬正确,点评错误”的原则,心平气和地与女儿对话,并且对她的每一点小进步都关注到,表扬到。比如,女儿在年级跳绳比赛上获得“单摇”项目的三等奖,虽然王卫国知道这个“三等奖”也就是个鼓励的意思,但王卫国还是由衷地祝贺女儿,夸奖她的进步。

女儿生性内向老实,也会犯让王卫国意想不到的错误。比如,一次上音乐课,老师让女儿跟着钢琴唱一段简谱,她不是跑调就是慢半拍。正当老师耐心地给女儿纠正时,班里一个从小就学钢琴的小男孩却忍不住笑了起来,他说:“老师您别费劲了,她就是‘慢半拍’!”他这话一出,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感到很尴尬。可是,最难过的当然是女儿。平时温和内向的女儿突然冲到这个男生面前,一拳挥了过去,打中了他的鼻子。随着全班同学的惊叫,鲜血从那男生的鼻子中流了出来。音乐老师连忙给班主任打电话,那个男生被班主任送到了医院的急诊室。这天放学后,女儿由于“殴打同学”被老师留在了学校,同时留下的还有那个“挑起事端”的男生。当两个孩子的家长急匆匆地赶到学校的时候,发现他们俩早已和好了。当然,老师还是把双方家长给训了一顿。

这次“打人事件”后,王卫国批评了女儿的暴力倾向,并给她讲道理:“打人是野蛮行为,你应该用实际行动来还击那些嘲笑你的同学。他们不是说你是‘慢半拍’吗?你应该笨鸟先飞,争取跟上甚至超过其他同学,这样就不会有人说你慢了。打人是违法的。要不是因为那个男生原谅了你,学校还要给你处分呢。”王卫国怕爱人听到这事之后会打女儿,所以直到晚上睡觉前才跟爱人说,谁知爱人却高兴地说:“她听到那样的话生气,说明咱闺女有自尊心了;而且,她明知打不过男生,还能上去打,说明她不懦弱;她能主动跟男生承认错误,取得对方的凉解,说明她懂道理、明辨是非、敢于认错,我们应该表扬她。”第二天一早,妈妈主动送女儿上学,并在上学路上重申了不许打人的原则,同时也表扬了她的进步。

久而久之,女儿开始主动把学校发生的事情向父母“汇报”了,如果她犯了错误,也能主动承认了。

女儿学习处于中等,正式考试的时候几乎没有得过一次满分。一次小测验,女儿拿着一百分的成绩欣喜地让王卫国签字。看到她充满自信和期待的表情,王卫国真的为她感到高兴。是呀,为了帮助她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王卫国特意买了秒表,做了统计表格,每天都陪着她练习,对她每一次的进步都有夸奖和奖励,现在,所有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为了奖励这第一个一百分,王卫国特意给女儿买了一个卡通秒表,鼓励她自己测速度,做口算,然后把每天的速度和正确的题数都填到一个自己设计的表格里。这样,女儿就能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每一天都进步一点点。有了这样的鼓励,女儿的考试成绩稳步上升,再没有出现过做不完试卷的情况。

深度诠释

童话作家郑渊洁说,中国人最节俭最吝啬的不是金钱,而是赞美别人的话。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中国的父母们似乎也不吝啬金钱,却吝啬赞美。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在物质投资上,父母可以挥金如土,毫不心疼,但在感情投资上却非常吝啬。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却没有孕育出赞美和鼓励孩子的传统,教训反而代替了赞美。许多父母把“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的训言牢记在心。他们努力地在孩子身上发现缺点,并毫不留情地指出来,让孩子纠正。认为只要孩子把缺点改了,就会越来越优秀。“骄傲使人落后”的名言也促使家长不喜欢当面赞扬孩子,生怕孩子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因为在他们看来,“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

在西方国家,父母从来不吝啬赞美和鼓励孩子。他们把孩子的每一个成功都看做是孩子才能的发挥。哪怕孩子只做了很小的事情,父母都会给予由衷的赞美和鼓励。赞美和鼓励孩子已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因为他们知道,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成功功不可没,赞美就是培养这种心态和心理素质的最简单、最适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一位母亲讲过这样一件事情:“我的女儿经常淘气,于是我常责骂她。有一天,女儿表现特别好,没有做一件惹人生气的事。那天晚上,我把她安顿好,正要去做别的事情,突然听到她在低声哭泣。我问她出了什么事,她呜咽着说,难道我今天不是很乖的小姑娘吗?孩子努力纠正自己的缺点,连一句赞美的话也没听到,她是多么失望啊!”这位母亲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却没有及时赞美,才使女儿如此伤心。由此可见,孩子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赞美,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承认和肯定!做父母的,金钱可以不吝啬,赞美更要不吝啬。

迷津指点

天才不是责备出来的,不是抱怨出来的,天才是赞美出来的。赞美和鼓励对孩子来说不应该成为奢侈品,而应成为必需品,和阳光、空气一样。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对孩子尤其是表现不太好的孩子,家长要少些批评,多些赞美,这样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每一点细微的进步,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让孩子经常有“我是好孩子”的感觉,这样他就能不断进步。经常赞扬孩子,孩子会成为一个乐观自信的人。而人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这也是人共同的心理需要。一个人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他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实践证明,掌握好赞美孩子这个法宝,就抓住了孩子成功的关键。为了孩子能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父母们,不要吝啬你们的赞美。

1.赞美要具体

赞美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因为自己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得到家长的赞美和肯定,孩子就会对那些好的行为更清楚,印象更深刻,也就更容易发扬这些优点。笼统的赞美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泛泛地用“你真乖”、“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等赞美的语言,虽然暂时能起到提高孩子自信心的作用,但由于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到赞美,容易养成虚骄的坏习气。

2.赞美要及时

发现孩子有了好的表现,家长要立即赞美;否则,时过境迁,孩子对迟到的赞美就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更无法强化这种行为。

3.赞美要适当

尽管赞美通常来讲具有神奇的效力,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赞美也要因人而异。适当的赞美能收到好的效果。赞美孩子时要做到大小有别:小孩子喜欢父母的拥抱、亲吻、抚慰,或者说一些亲切的话语;而大孩子,、父母只要竖起大拇指,拍拍孩子肩膀等方式,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赞美要适量

赞美有时也要注意适量原则,不能“超剂量”使用,要注意时机,防止“过敏性反应”。

错误7:对孩子所做的事一概进行干涉

场景再现

场景1

“我妈这人事儿特多,对我管得特严,啥事儿都要干涉。比如说我每天去哪儿,几点能回来;能说哪些话,能做哪些事儿;买什么衣服、怎么穿;电视看几个小时,能看哪些频道……我妈都会紧着吩咐我……简直把我当婴儿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