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球赛中,当我看到任意球绕过“人墙”直入大门时,总有无法言说的快意,我相信,这是对人为压力的一种突破。当在历史书上看到柏林墙的倒塌,心中涌起的不是对民族团聚的祝福,更不是对社会主义被颠覆的愤慨,而是感到对人为隔绝的突破是何等的神圣,自由的张扬是何等令人肃然起敬。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的墙都该摧毁,那将是一场灾难。但中国对墙的重视却登峰造极,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大修王都,用极其高大的城墙拱卫政权,还有那绵延万里的长城,其作用几乎都是一致的。对墙的重视使我感到,中国的文化更注重的是守成而非开拓。千古一帝秦始皇击败匈奴后,没有选择直接铲除后患,而是营建长城驰道,意图守成。可见,墙的概念自古就是中国心理的重要组成。守成也绝非董仲舒、朱熹等人的发明。帝王气魄空前绝后的秦始皇尚且如此,又何况他人呢?而墙这个概念,对中国人内部来说,总是意味着自守、隔绝、相对封闭。这种墙在保护自己免于伤害的同时,也阻断了人心的自由之路。墙在完成其保护的使命后,终于化为一种人为的压迫,砸向人心。
于是,墙终于成为一种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压迫。
很多人倒在这种压迫下,成为顺民;少数人试图打破墙,让自己与自由接壤,可仅仅几个人可以做到?
难道制造墙,用墙禁锢人们的人比这大多数人都优秀吗?我想不会吧。
我想外力的禁锢是比较脆弱的,但其一直无法被推翻的原因,大概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堵自造的墙。
这真是一对矛盾。当自由意志苦苦挣扎着去突破“外墙”的束缚,却被内心中的墙束缚而不自知。当我们的自由意志对外部压力予以反抗时,自然而然地引发了自我保护的意识。于是,我们在心灵外铸造一堵墙,用猜疑、权术来待人接物。于是,自己禁锢了自己,在外来压力下无法团结一切力量一致对外,这也许就是封建中国只能实现王朝更替的原因。
只有拆掉心中的墙,才可以突破外在的墙。
很多年以后,当我能够轻易翻过矮矮的土墙时,心中依然迷茫。
——我心中,是否也有一堵墙呢?
孙行者走捷径唐太宗悟沟通
广东杨玉凡
玄奘经过五行山时收了行者悟空为徒,这使齐天大圣重获自由,师徒二人欣喜若狂。为了报答师傅的大恩大德,孙悟空一个筋斗云翻将过去,跨越十万八千里直到西天,径直取经书送回了东土大唐。
唐王朝第二任皇帝李世民备感意外而分外高兴,对唐三藏和孙悟空大加赞赏,隆重奖励,还大赦天下,马上命唐僧将真经传播。没过几天,麻烦却也接踵而至:玄奘讲的经没有一个人会认真听,大家总是心不在焉;大街小巷原来不发生一件恶事,而今,从劳狱中释放的人自由之后,更是作恶多端,弄得社会秩序全乱套了。
太宗得知情况,急得满头大汗,连烧了九九八十一炷香,连行了七七四十九天斋,才虔诚地请来观音菩萨指点迷津。观音菩萨听了唐王的询问,微微颔首,笑而不语只留下一帖禅语,暗示他某日某时到某地去微服私访,方可领悟天机。
按照观音指点,太宗便微服私访去了。他来到深山的一座寺庙里,显得疲惫不堪,问这家寺庙的住持讨吃要喝。住持是个忠厚老实的壮年和尚,他领着太宗来到大堂正室,给唐王茶水与斋食,让他歇息几天。太宗就端着钵碗细细地进食,忽然,一个沙弥满脸兴奋地进来,双手合十向住持道:“长老,时间到了!”住持矜持地道:“该念经了。集合!”整整齐齐地诵起了汉语经。这期间,附近很多山野村民、贩夫走卒,甚至有多个被释放的囚徒,都十分虔诚地加入到诵经传教的行列里来,使得整个大殿一时充满着浑然一体的诵读之音。大家面容严肃,目不斜视,一本正经。连太宗也忘记了吃饭喝水,不由自主地加入到诵经队伍里来,虽然他的声音显得不怎么协调。一个上午过去,诵经传教仪式很快便过去了,随着人流走出寺庙,太宗忍不住问身边的一个老年农民:“大爷,这里听讲经、共诵经的人可真多呀!”老农快乐地说:“这位兄弟,不瞒你说,这里确实比长安寺庙热闹多了。三藏他们取回来的经好是好,也就是俗话说的,外来和尚好念经,但一听那什么的天竺经,就像是跟天书一般,哪个明白他们讲的是什么呀!”
李世民听到这里,大吃一惊,顿时明白了其中那浅显的道理。回到长安城后,他对唐僧、悟空说道:“语言不通,就是再好的经,又有谁会明白个中道理啊!”
唐太宗第二天便下令让唐僧和悟空再到西天去取经,并吩咐他们,一定要步行去,以便于沿路了解各国语言的差异,特别要懂得、领悟天竺国语言跟大唐语言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待回国之后传唐语教。
师徒两人历经坎坷曲折,取回了真经。在汉语真经的诵育下,唐王朝逐渐走向繁荣富强。
外婆就是我的岸
杭州市学军中学高三汪晨
生活在杭州的人,对于湖岸肯定是不陌生的,尤其是我这个从小在西湖边长大,而且爸妈姐姐都在西湖工作的人。可对西湖,我心中的感情不仅是自豪,还有一份比湖水更深的情谊。
我小时候,外婆还没有退休,于是我就每天跟着她上下班。可是外婆开船出去时,我便不能再跟着了,要留在岸边的码头上,在房里等外婆回来。那时,我经常一个人呆坐在一张小木板凳上,眼睛不是盯着手上昨晚外婆刚帮我修得整整齐齐的指甲,就是脚上那双被外婆洗得干干净净的球鞋。许多人觉得人只有长大了才会懂得感情,而我却觉得我那时人虽小感情却很深,也很真。那时候,我感觉一刻也离不开外婆。
后来我发现在码头上等很慢,于是就自作主张地把自己的小凳子搬到岸边,坐在岸边等外婆回来。自从把小凳子放在岸边以后,每次看到湖面上远远的一点船影,都会盼望那是外婆的船。有时候那艘注视了很久的船开去了另一个方向,或是越开越远,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得连一个小黑点也看不到了,我的心便会觉得很难过。每当有船在湖面上越来越近,越来越大时,我就会拼命踮着脚,甚至站在凳子上,用手挡住湖水泛着的光亮,努力看啊看。发现真的是外婆时,我高兴得跳起来,扯开了嗓门大声叫:“外婆!外婆!”此时外婆也会伸长脖子,一手握着方向盘,一手朝我挥动。外婆的同事中有个胖阿姨和我最好了,她会走出来,陪我站在岸边,一边摸着我的头,一边随时准备把我抱起来,让我在高处看得更清楚些。外婆要等游客一一散去才能下船。一上岸。外婆就会张开双臂一把把我抱起来,在我的脸上很轻地咬一口,还会在我的脖子上挠痒痒,弄得我“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就是这种在岸上等待的日子,不知不觉已过去了10年。如今外婆人老了,退休了,也不再有抱我的力气了。码头还在,外婆却不再是那个年富力强的外婆;湖岸还在,我也不是那个只会哭着吵着找外婆的我了。
现在,我再也不会坐在岸边等外婆回来了,年老体弱的外婆也再抱不动我了,可她依然,并将永远抱着我的心。因为,外婆就是我的岸。
尊严,源于自我
北京景山学校高一黎骁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某一次邻里聊天中,大家谈起了关于“尊严”的话题。
一个佩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说:“人的尊严靠臂上的三道杠。”
一个衣着光鲜的少妇说:“人的尊严靠奢华的外表。”
一个经历过世态炎凉的企业家说:“人的尊严靠财富。”
而最后,一位睿智的白胡子老者缓缓地说道:“人的尊严都是靠自己啊!”
读完这段文字,我深有感触:一个人的尊严,靠的正是自己心灵的方向!
尊严,源于自我坚定的拒绝。一位快要饿死的乞丐坚定地拒绝了用丧失尊严来换取那高高在上的“嗟来之食”,或者说,他认为尊严甚至比生命还重要。这样的例子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还有很多:文天祥拒绝敌人的利诱而迸发出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震撼人心;明代的于谦因拒绝同流合污而坚定写下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铿锵诗句等,都同样表现了自我尊严的重要性。“士可杀,不可辱”,一个人的肉体可以受到威胁甚至面临死亡,但他的灵魂、他的尊严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侮辱的。
尊严,源于自我不懈地奋斗。相信大家都记得奥运冠军刘翔在赛后接受采访时的那句“谁说黄种人跑不快?谁说中国人田径永远拿不到第一?我今天就跑给他们看。”他的话字字掷地有声,他的尊严乃至中华民族的尊严让全世界为其竖起大拇指。可谁又了解,刘翔在说出这句话以前,跑坏了多少双跑鞋,碰倒了多少个跨栏?正是因为他从前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今日才有代表我们中国人尊严的五星红旗在赛场上飘扬。
尊严,源于自我对祖国的热爱。中国有个女学生参加在瑞典举行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有一项仪式是组织者给各参赛国升国旗,可惟独没有中国国旗。这个女中学生提出抗议:若没有中国国旗我将退出竞赛。组织者说,没有准备中国国旗。她说,那我自己动手用餐桌上的红色桌布做一面国旗。在座的各国代表团成员肃然起敬,组织者立即想方设法升起了中国国旗。看到国旗飘扬,她才露出舒心的笑容。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她为祖国赢得了尊严。
我想,尊严是源于自我的,是靠自己来证明给他人看的。尊严是一种信念、一种坚持、一种美丽……
母爱如贝
吉林省松原市二中高二朱穆影
花海流连的彩蝶,是蛹一系列痛苦蜕变而来;颈上璀璨的珍珠,是贝用血肉磨制而成——世间太多太多的平凡,化作太多太多的美丽和感动!蛹和贝,就是母爱的化身。我想,当母亲给孩子讲贝的故事的时候,她一定是眼含泪花的。
有这样一位农村母亲,为了给读高中的儿子买一本《新英汉词典》,自己拉着一车蔬菜走了八十多里路去城里卖。她在市场足足站了三个小时才卖完菜,可卖菜所得的钱买完词典后剩下的只够买两只烧饼。于是这位母亲把书和烧饼一起送到儿子手上,自己却空着肚子、拉着车子、拖着步子往回赶……还有这样一位母亲,在一场大地震中和襁褓中的女儿一起被困在黑暗的废墟里,而且一困就是数日。没有光明、没有食物,只有恐怖、只有无助,母女俩危在旦夕。为了救女儿的命,母亲毅然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把手送进了女儿的口中。一滴滴的鲜血延续了女儿幼小的生命,而她自己年轻的生命却在点点滴滴中流尽……更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生了一对患脑瘫的女儿,丈夫绝望地选择了离开,而她却选择了承担。她承担了抚养两个残疾女儿的重担,承担了几乎无望的医治和教育使命。更为可敬的是,她推己及人,开办了一个特教幼儿园,硬是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承担了更多家庭的共同不幸,为女性的“史记”涂上了亮丽的一笔。
这都是现代的母亲,极为普通而平凡的女性,但她们与古往今来被人们所敬慕的“三迁”的孟母、“刺字”的岳母以及“以荻画地”的欧阳母一样,同样令我们肃然起敬!
贝是可怜的,因为它付出得太多太多,遭遇的磨难太重太重;贝更是可敬的,因为它毕生以创造和养育灿烂为己任,没有哪一项工程比这项任务更艰巨、意义更伟大。我们的母亲就是这样的“贝”——春华秋实,夏阳冬雪,根深几尺,叶发几度,总有她们无怨无悔的陪伴与付出。她们是人类生生不息的这棵常青树的培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