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油大王父子的零用钱约法十四条
洛克菲勒从小就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清晨他到田里干农活,有时还要帮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小本子专用于记账,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然后与父亲结算。这件事他做得很认真,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
16岁时,约翰·洛克菲勒决心创业,便下功夫研究如何致富,但却难以理出头绪。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宣称发财秘诀的书,于是急急忙忙去买了一本,打开一看,才发现全书仅印有“把你所有的钱当作‘辛苦钱’”这几个字,他茅塞顿开,感慨万千,从那以后他便把这些字牢牢记在心里,后来他成功地创立了洛克菲勒集团,并把这几个字当作祖训一样要求子孙后代牢记。
对于财富和金钱,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始终保持锱铢必较的理财态度。他的各种花费开支都要记录,就连三分钱邮票也不漏记。因此,他几乎随时带着账本。人们发现,他的每本账都记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正是依靠这一“绝招”,使他在经营石油公司时,总能准确无误地掌握成本与开支、销售与利润等数据。
在教子理财上,洛克菲勒和儿子有约法十四条。
(1)从5月1日起约翰的零用钱起始标准为每周1美元50美分。
(2)每个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周孩子的财政记录让父亲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上浮10美分(最高零用钱金额可等于但不超过每周2美元)。
(3)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孩子的财政记录不合规定或无法让父亲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下调10美分。
(4)任何一周,如果没有记录收入或支出,下周的零用钱保持本周水平。
(5)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孩子的财政记录符合规定,但书写或计算不能令爸爸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保持本周水平。
(6)爸爸是零用钱水准调节的唯一评判人。
(7)双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钱用于公益事业。
(8)双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钱用于储蓄。
(9)双方同意每项支出都必须清楚、确切地被记录。
(10)双方同意,在未经爸爸、妈妈或家庭教师的同意下,孩子不可以购买商品,并向爸爸、妈妈要钱。
(11)双方同意,如果孩子需要购买零用钱使用范围以外的商品时,必须征得爸爸、妈妈或家庭教师的同意。后者将给予足够的资金,找回的零钱和标明商品价格、找零的收据必须在商品购买的当天晚上交给资金的给予方。
(12)双方同意,孩子不向任何家庭教师、爸爸的助手和他人要求垫付资金(车费除外)。
(13)对于孩子存进银行账户的零用钱,其超过20%的部分(见细则第八款),爸爸将向孩子的账户补加同等数量的存款。
(14)以上零用钱公约细则将长期有效,直到签字双方同时决定修改其内容。以上协议双方同意并执行。
洛克菲勒之所以和孩子达成这样的约定,并非加重一贫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和艰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账本上记录的不只是孩子打工卖力的流水账,更是孩子接受磨难和考验的经历。洛克菲勒认为,钱如果太容易得到就不会珍惜,所以理财中,每分钱都是“辛苦钱”,都应该倍加珍惜。
其实,在很多发达国家,家长对孩子要求非常“刻薄”。在日本,许多孩子被父母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如在饭店洗碗,端盘子,在商店售货或照顾老人,做家教等,挣钱交学费或零用。在美国,家长一贯重视孩子的独立自主,七八岁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们的“商品”挣钱零用。美国的孩子还有一个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每逢假期,他们就成了打工族,学习自食其力。
2.李嘉诚教子重实践
李嘉诚有两个儿子:李泽钜、李泽楷,小时候,李嘉诚就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每逢星期天,兄弟俩一定要跟父亲出海畅游。
八九岁时,李泽钜、李泽楷就被安排在公司董事会上,静坐一旁。开始兄弟俩觉得新奇好玩,瞪大眼睛,认真听父亲和各位董事讨论工作。有时候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把兄弟俩吓得哇哇直哭,李嘉诚说:“孩子别怕,我们争吵是为了工作,正常现象,木不钻不透,理不辩不明嘛!”
在两兄弟念中学时,李嘉诚经常带他们去公司开会,“带他们到公司开会,不是教他们做生意,而是让他们知道,做生意不是简单的事情,要花很多心血,开很多会议,才能成事。”
有一次李嘉诚主持董事会讨论公司应拿多少股份的问题,他说:“我们公司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我主张只拿9%的股份。”
董事们意见不一,争论不休。这时李泽钜站在椅子上说:“爸爸,我反对您的意见,我认为应拿11%的股份,能多赚钱啊。”弟弟李泽楷也急忙说:“对只有傻瓜才拿9%的股份呢!”
“哈哈,”李嘉诚和董事们忍俊不禁。李嘉诚说:“孩子,这经商之道学问深着呢,不是1+1那么简单,你想拿11%发大财反而发不了,你只拿9%,财源才能滚滚而来。”实践李嘉诚的决策是英明的。公司虽然只拿了9%的股份,但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因为在生活上要求儿子克勤克俭,不求奢华;在事业上要求儿子注重名誉,信守诺言。还特别教导儿子要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要努力工作。这使得两个儿子长大后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说起李嘉诚,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关于亚洲首富李嘉诚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他除了卓越的商业头脑外,还在教育孩子、理财方面有很多秘诀。
据他本人透露,他有三个秘诀:
(1)30岁以后重理财。
李嘉诚认为,30岁以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人到中年,赚钱已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这时候如何管钱比较重要。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想过上富足的生活,让孩子学会理财是非常重要的。30岁正是财富积累发展时期,在这个时候理不理财将决定未来的生活质量。为了达成长期的投资目标,基金是较好的投资产品。
(2)理财要有足够的耐心。
李嘉诚认为,短期理财是看不出效果的。一个人想要利用理财在短时间内快速致富,是不现实的。
“股神”巴菲特曾说:“很多人希望很快发财致富,我不懂怎样才能尽快赚钱,我只知道随着时日增长赚到钱。”李嘉诚和巴菲特的观点十分相同,这都说明投资不是“投机”,投资是长期的事情,甚至是一辈子的事情。理财不是一次“冲动”而是一份坚持。
(3)先难后易。
每年存1.4万元,假如平均投资回报率为20%,只要20年,资产就能累积到261万元。如再继续投资20年,就可能成为亿万富翁。当然,保证每年都有20%的投资回报率是不容易的事情。同时,在这个时间段内,还不能有超过预算之外的支出。这看起来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通过李嘉诚的投资秘诀,我们知道除了坚持长期投资外,还应该选择一些易于操作的方法,才能让我们能坚持下去达到目标。基金定投就是一种既易于操作,又充分享受时间复利的“懒人投资法”。在固定时间申购相同金额的基金,基金定投能自动达到涨时少买,跌时多买。长期坚持下来,这既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又可以有效地降低每基金单位的平均成本。
3.摩根财团创始人:省不如赚
老摩根是美国的“大财阀”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自己当年靠卖鸡蛋和开杂货店起家,因此发家后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规定孩子每月通过干家务活来获得零花钱,几个孩子于是都抢着干家务。最小的托马斯经常抢不到活干,于是常常没有钱买零食,变得非常节省。
老摩根知道后对托马斯说:“你用不着在用钱方面节省,而应该想办法多干活多赚钱。”这句话提醒了托马斯,于是,他想了很多能干活的点子,赚的零花钱渐渐多了起来。最后他明白了,理财--赚比省重要。
理财中,省钱是很重要的方法,但是不能一味靠省钱来度日。假如你的孩子有10元钱,他只想着省着花,那么即使再精打细算,也难以买足购物需要。这时,你不妨建议他把10元钱当作赚钱的资本,多赚一些钱,再留下一部分作为日常开销,把剩下的钱用于投资,继续赚钱。
省钱是一种财富积累方式,但是省下来的目的是什么,应该让孩子心里明白。如果只是省下来放在那里,无异于一个固步自封的守财奴。正确的做法是将省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使省下来的钱不断在理财的轨道上循环,使钱不断生钱。
从来没有一个人只靠省钱而发家致富,省钱的同时必须学会赚钱,才能使死水变活,是活水变清。美国摩根财团的创始人摩根,当年从欧洲漂泊到美国时,穷得只有一条裤子,后来,夫妻俩通过省钱积累了开杂货店的资金,通过不断改变经营使生意越做越大。而且他不断学习心理学、经营学、管理学,终于使“钱生钱”,最终创建了摩根财团。
如果你的孩子在管理零花钱方面只求“省”,你应该纠正他的做法,告诉他不能老围着那些“死”的零花钱转,而应该在省钱的同时不断付出劳动,赚更多的零花钱。当有了一定的资本时,应该尝试着做些简单的生意和投资。这样零花钱才会越来越多。
4.钢铁大王卡内基:金钱不能换来感情
一个14岁的初三男生,从家里拿了20余万元后,带着几个女同学一起游名胜古迹、吃山珍海味、住总统套房。
这个男孩之所以这么大胆,是因为他从小就被父母用金钱惯着。他说,父母经常忙着赚钱,没有时间顾及他,每次给他三五千快钱,让他随便花,也不问钱的去处。有一次春节,父母给了他3万元的压岁钱。这种生活环境使男孩越来越堕落,不是把钱用在购买书籍和学习用品上,而是用这些钱去放纵自我。
当我们看到如此多的男孩时,不难发现是其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害了他。假如父母不是对他不管不顾,不给他那么多钱,他很可能不会走到这一步。可见,金钱换不来关爱和理解,换不来的东西还有很多。
正如钢铁大王卡内基对他的孩子说的那样,“金钱不能换来感情。”他对孩子说:“如果我特别大方,给了你们很多钱,那你们可能只记得我的钱,却记不住我这个人。如果我特别抠门,可能也得不到你们对我的感情,所以我宁愿多花些时间关心你们,培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为在关爱面前,金钱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你们应该牢记最能打动商人心的不仅仅是价格,还有感情。”
卡内基的家教思想让我们看到,生活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金钱换不来的,因此,家长应该帮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金钱观。
告诉孩子,有了钱,你可以买楼,但是买不到一个家;有了钱,你可以买钟表,但是买不到时间;有了钱,你可以买一张床,但是买不到充足的睡眠;有了钱,你可以买书,但是买不到知识和学问;有了钱,你可以买到好吃好喝好玩的,但是买不到健康;有了钱,你可以买到地位和权力,但是买不到尊重;有了钱,你可以买性,但是买不到真爱。
教育孩子理财,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为的就是不让孩子沉迷于金钱,不让孩子成为金钱的奴隶。
所以,教给孩子理财知识的同时,还应让孩子学会珍惜生活中美好的感情。因为除了金钱,孩子需要的还有很多,需要关爱和认可,需要鼓励和赞美,需要来自父母的美好感情,需要快乐和轻松。在这些东西面前,金钱显得苍白无力。
5.IBM前董事长为儿子规划“钱”程
参加夏令营时,11岁的涛涛带上了妈妈给的600元零花钱。涛涛很高兴,因为既可以旅游名校,还能自由支配600元“巨款”。
一路上,涛涛每到一处,见到什么新鲜的小玩意都会买上一件。结果涛涛在短短5天的时间里,将600元钱全部换成了没什么实际用处的小玩意儿。
于是,涛涛向妈妈求救,妈妈听后十分生气,她告诉涛涛:“你这样乱花钱,我是不会给你寄钱的!也不允许你借钱。剩下的几天怎么过,你自己想办法吧!”
听到妈妈这样说,涛涛慌了。幸好与涛涛同行的小伙伴们帮助了他,帮他筹集了50多元钱,给他买了面包、饮料等食品。
生活中,有些孩子,父母给他多少钱,他就花多少,花完钱后再向父母要。如果父母继续答应孩子,就等于纵容孩子,使孩子养成没有计划花钱的恶习。
然而,IBM前董事长沃森从来不会纵容孩子,虽然他家财万贯,但对儿子的零花钱要求相当严格。他明确要求儿子从上初中时起,要做出每周的零花钱支出计划,每月的收支目标,使儿子从小就树立起了商业意识,最后也成了IBM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良好的理财习惯创造了其辉煌的业绩。
有了钱,就应该有计划地花,规划好自己理财的目标、计划等。教会孩子计划花钱,树立孩子的理财意识,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家长要根据不同情况,帮助孩子列出消费单子,有计划有节制地花钱,即要消费有度,又不能过于苛刻。一段时间下来,帮助孩子清点开支情况,花了多少,买了哪些东西,还节余多少,一方面增加透明度,另一方面教会他们家庭理财的经验,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
渣打银行(中国)零售银行产品部董事总经理林曼云,在谈及孩子的财商教育时说:“以我做母亲的经验来看,从管理零花钱开始,最现实又最有效。”她有两个男孩:老大13岁,在上初中;老二刚满9岁,小学四年级。她给孩子的零花钱是通过调查得出的适中标准,每周5元。她让孩子列了一个可以获得奖励的单子:里面有收拾碗碟、坚持练钢琴、考试成绩优异等等,还设置每一项的奖金,比如收拾碗碟一次5块、每周坚持练钢琴10块等等。
等孩子有了钱,她会想办法让他们懂得存钱的价值。林曼云的招数是--如果儿子能够到年底存下90%,就给他额外的奖励。这样孩子就能忍住买巧克力和玩具,最后凑够钱买一部更好的脚踏车。
这就是在教孩子如何规划钱的用途,从而把钱用活用好。让孩子学会计划花钱,就是要懂得量入为出,把钱用在刀刃上。而那些月初当财主、月末做乞丐的“月光族”,甚至寅吃卯粮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让孩子把钱用活,可以促使孩子适当积累,用于有效投资,钱生钱,才能富上加富。那种把挣的钱都吃光用光,是永远成不了百万富翁、亿万富翁的。
6.索尼公司创始人教孩子精打细算
为了培养孩子精打细算的能力,妈妈特意给女儿5元钱,让她想尽办法用5元钱买更多的东西,但是规定:一,不能买两件相同的物品;二,不能买家里有的物品。
第二天,女儿兴冲冲地跑回家告诉妈妈,他买了一支铅笔花了0.5元,因为她的铅笔刚用完;买了一个作业本花了0.5元;买了一包香脆面花了1元;买了一瓶矿泉水花了1元……总之,5元钱花完了,买了七八样东西,虽然妈妈不能确定女儿所买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自己需要的,但是比起往常5元钱买一瓶饮料,女儿进步了很多。
在以后的购物中,妈妈还不断传授给女儿精打细算的方法,例如买打折商品,买换季的服装,批量购买零食。渐渐地,女儿有了强烈的节俭意识,有时候甚至比妈妈还“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