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纵消费会助长攀比之心
父母离异的周阳和爸爸生活在一起。出于内疚,爸爸在周阳的花销上总是很“阔绰”,每天至少给他30元零花钱,但这还不够周阳用,花完了他还会找爷爷奶奶要。妈妈也时不时“补贴”一下。一个小学生,每个月零花钱就要上千元。
而自从上了初中,周阳更是花钱如流水,穿衣服要名牌,手机要高档,同学过生日要送礼,花钱的名目举不胜举,理由就是班上的同学都这样,自己如果不“随大流”或者“太小气”,会被同学看不起。
很多家长心想,如今生活富裕了,不能再让孩子受苦,所以经常通过无休止地给孩子零花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结果孩子不仅不懂金钱的来之不易,而且逐渐染上了消费攀比、肆意挥霍的恶习。家长的一番好意却为孩子放纵消费提供了资金支持,这是与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背道而驰的。
更多的家长会这样说:“在孩子哭闹不止、耍小脾气的时候,我没有办法不去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孩子说要钱父母就给,孩子说要多少父母就给多少,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放纵孩子。尽管家长的动机是好的,但是孩子并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最后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甚至有可能形成道德上的缺失,助长攀比心理。结果长大后,不体谅父母,好逸恶劳。
所以,作为家长,你应该制止孩子对金钱的贪婪,将孩子从“花钱如流水的青少年队伍中”拉回来,不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金钱的影响,这样孩子才能将精力放在学习上。为此,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启发教育孩子。
教子理财收效好的家庭平时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是当发现孩子的购物欲望强烈时,家长会适当控制孩子,延长满足孩子的欲望。对虽然要求合理,但并不紧迫的购物要求,家长应该暂缓一下。发现孩子的零花钱去向不明时,家长应该及时询问,得知孩子花了不该花的钱时,要给孩子讲道理,这就告诉了孩子:你不能随便花钱。
二是引导孩子学会花钱,比如同样是交通工具,快慢差不多,坐公交车比“打的”省钱。通过这样算账,让孩子明白同是花钱,但是花法不同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可以培养孩子自觉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勤劳节俭的习惯。
要知道,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家长用得不好,就会伤害孩子。家长对此要有充分认识,千万不可放纵孩子对金钱的贪婪,对消费的攀比。
2.不做败家子
刘军每次和爸爸妈妈去购物,总是随心所欲地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往购物车里放,丝毫不考虑这些东西的价钱和用途,当爸爸妈妈劝说他别买的时候,刘军要么找一些荒谬的理由反驳,要么干脆耍小脾气,甚至对他们发火。最后,总是父母妥协,然而买回去的东西,很多对被放置一边。
当初把MP3、照相机买回来的时候,刘军将其视为宝贝,MP3不给父母听,不让同学摸;照相机的快门不让父母按。为此,他还特意将这些电子产品锁在抽屉里,可是一个月过去了,这些东西就被刘军随意放置。照相机被他弄坏了,还说MP3已经过时了,现在流行MP4了。
爸爸妈妈觉得刘军如此“败家”,不治治他是不行的,于是开始琢磨如何教刘军理财,经过不断实验、失败、再实验,他们终于总结出一套“刘氏理财法”--让孩子花自己的钱!
爸爸妈妈不再给刘军零用钱,而是给他开设一个账户,给他一张卡,这样,刘军每个月都会收到银行的账单。而刘军想买东西的时候,不再向父母要,只要直接刷卡或者去提款机取钱就行了。
几周之后,刘军发现账户里的钱根本不够花,但是又没有理由找爸爸妈妈要钱,只好狠下了心来省着花,他不再为一些昂贵的物品而动心。当爸爸妈妈问刘军对花钱有何感受时,刘军一本正经地说:“以前感觉拿的都是你们的钱,现在感觉账户里的钱是自己的,花了就少了,所以必须精打细算!”
很多孩子都有这个毛病:买东西的时候不考虑价钱,不考虑这个东西的实际用途,只是凭一时的心情就买了,可是当把东西买回来之后,才发现有些东西他其实不需要或不喜欢,结果把它们丢弃在一边。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家长若想在购物的时候劝孩子停止随心所欲地购买是很难的。不如通过经常的说理教育和平时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来打动孩子。
(1)储蓄优先。
你可能发现,每次发工资后如果不及时将一部分钱存起来,手头的钱很快就会“消失”地无影无踪,不知道钱花到哪里去了。给孩子零用钱也是个道理,如果你直接把钱给孩子,孩子花完了还要找你要,但是如果你和孩子协商一下(最好签订一个协议),每次将零用钱存进他的个人账户上,他想用钱的时候自己取,用完了不许再向父母要。孩子很快就会发觉,这种方式很有意思,因为可以花“自己”的钱,但很快他也会发现,必须省着花,不然就没钱花了。
当然,你也可以鼓励孩子将他的积蓄存到家中的“银行”,用孩子的名义开一个“账户”,让他有自己的“存折”,并妥善保管。这样孩子每次花钱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周到,不能浪费金钱,否则会出现“财政赤字”。不过这种方式比起前面的方式,显得不够“强硬”,但依然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2)为孩子特定的目标设定期限。
打个比方,假如你的孩子希望买一台游戏机,你可以让他把希望购买的日期、游戏机的照片贴在他房间的墙壁上。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时时看到自己的目标,为此他必须思考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很快他就会想到不花不该花的钱,该花的钱要省着花,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3)指导孩子合理地使用零花钱。
帮助孩子制订一个计划,什么东西是必要的、急需的,应优先考虑。对于那些可要可不要的东西,尽量不要购买。有些玩具如果自己能够动手制作,家长可以和孩子制作,这既让孩子感到充满乐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孩子肆意花钱。
总之,在整治孩子的败家行为的过程中,家长不可心软、手软,如果孩子一哭闹你就妥协,孩子就永远无法学会理财。
3.金融危机下学节俭
和往年收到红包后欣喜若狂的情况不同,2009年,济南某中学的王俊同学在收到压岁钱后表现得有些沮丧。他说爸爸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股票被套牢了,妈妈又失业了,家里经济状况不太好,所以爸爸妈妈才会减少压岁钱。
要说王俊还算幸运,虽然钱少了,但毕竟压岁钱的所有权还是归他,而武汉某中学的吴海同学可没这么幸运,他说:“今年我收的红包并不少,可是爸爸妈妈以金融危机为由,把我的压岁钱全部克扣了,爸爸妈妈说什么以后要钱再说。”说着这番话,吴海同学面露沮丧。
家住广州的肖玲也遭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爸爸妈妈调高了她上缴压岁钱的税率。好不容易收到1200元的压岁钱,还要上缴给爸爸妈妈1000元,留给自己支配的金额只剩200元,为此她还和妈妈闹了点小情绪。
肖玲的同班同学万琴也有同感,她说:“以往压岁钱,我至少可以用四五百元,今年妈妈扣得特别多,征用理由就是‘补贴家用’。”说完,万琴不满地嘟起了小嘴。万琴还说:“我妈妈现在更精打细算了,过年外出吃饭少了,娱乐活动少了。这也使我受到了影响,不得不省吃俭用,好好学习,否则对不起父母。”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家庭收入急转直下,但是有些家长怕孩子过分担忧,硬着头皮照常给零花钱,压岁钱也不见减少。例如昆明的杨女士就非常苦恼,原因是10岁的儿子看上一双800多块钱的耐克鞋,和妈妈磨了很久,而杨女士的钱套在股市里,手头紧张。但是最后她还是狠下心来,给孩子买了那双昂贵的鞋。
与此不同,不少家长早已盯上了孩子们“丰收”的口袋。在家长的“劝说”下,孩子只得乖乖掏出压岁钱,补贴家用,借以缓解日益紧张的家庭经济压力。
事实上,这招虽然“够狠”,但却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试想,让孩子感受一下金融危机的“威力”,孩子才能更好地明白父母的不易;孩子的财产减少了,他们就不得不考虑放弃一些“购物大手笔”。这种外在压力会促使孩子勒紧裤腰带,和父母同甘共苦地过日子,这难道不是在教育孩子合理花钱、节制消费吗?
虽然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不算太大,但不能否认那是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是有关的。不少家长认为,这时教育孩子省钱,认识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再好不过的时机。让孩子在金融风暴的“肆虐”下,从糊里糊涂花钱的美梦中清醒过来,学会省钱、学会理财、学会科学合理地消费。
典型事例一:
徐先生家有一些废旧书本,决定拿去卖掉。为此,他特意带上12岁的女儿笑春。卖废品的时候,一问价钱徐先生假装大惊失色(其实他早知道),说:“怎么这么便宜,一公斤才7毛钱?”收废品的师傅说:“不行啦,接融危机之后,废品就不值钱了,我们也赚不了钱。”徐先生又问:“金融危机之前的书本多少钱一斤?”对方说:“1.2元一公斤。”最后,徐先生五六斤的旧书仅卖三块多钱。
走在回家的路上,徐先生对女儿笑春说:“孩子,你看这钱来得真不容易啊!买一本书要花几十元钱,卖一本书却几毛钱都不值。特别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旧书更是不值钱了。”笑春虽然没说话,但是她的表情以及日后的做法都让徐先生感到女儿懂事了很多--她不再乱花钱。
典型事例二:
雷女士下岗了,回家后她唉声叹气了几分钟,然后认真地对儿子说:“孩子,以后花钱不省着点不行啊,不然就要饿肚子了。”这些话很好地教育了儿子,而儿子的表现比雷女士想象中更“好”。
一天,雷女士忘了给儿子买早点,就去肯德基买了个汉堡给儿子当早餐,但是儿子却说:“妈妈,你太奢侈了,这个汉堡11块钱,如果买包子才花2块钱,这个汉堡相当于5天的早餐钱。”
典型事例三:
工厂停工,周女士放假回家,她想趁机让女儿知道挣钱的辛苦,学会省钱,于是给10岁的女儿开出了家务劳动酬劳清单:洗碗每个5分钱,倒垃圾每次1毛钱,擦地每次1毛钱……女儿干了半天才挣几毛钱,生气地说:“可恶的金融危机,把我害惨了。”
让孩子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方式还有很多,以上只是几个比较典型的故事,对教育孩子学会省钱很有帮助。如果你的孩子有大手大脚花钱的毛病,不懂得金钱来之不易,不妨借鉴一下上面的方法,让孩子近距离接触金融危机,体验来之不易的生活。但是,不能因为金融危机给自己带来了影响就过分抱怨和悲观,否则对孩子并无好处。
4.排场的生日宴只会滋生贪婪
鲜花、礼物、彩带、摄像、近6桌酒席……这是张倩12岁生日上的壮观场面。如果不是酒店大堂的条幅上写着为12岁的张倩过生日,相信大家都会误以为这是一场豪华的婚礼。
面对这样的大排场,张倩的父母说:“女儿上初中后,越来越重视同学友谊,她提出生日请同学聚餐,我并不是很同意,因为担心她养成大吃大喝和爱攀比的坏习惯。但是不同意吧,又怕冷落了女儿,让她在同学面前丢面子。”
而张倩本人表示:“我经常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现在轮到我了,假如我不回礼,显得太小气了,以后在同学面前真没法‘混’,说不好大家都不理我了呢?”
张倩的一些同学说:“过生日请客吃饭,这是很正常的,而且被请去的同学也还要买礼物,像毛绒玩具、书包挂件、漫画集……”
在张倩的聚会现场,有的同学兴致勃勃地说:“我生日的时候一定要让爸爸好好招待大家,要请你们去吃海鲜。”有的同学说:“我要请伙伴们一起吃肯德基。”有的同学说:“我要请朋友们坐过山车。”
现如今家庭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家长也舍得为孩子花钱,大摆生日宴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了。大家对此颇有争议,多数家长表示不赞成为孩子大摆生日宴,但是也有不少家长表示,通过给孩子摆生日宴,可以加深孩子和同学的友谊,同时也能让家长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家长吴先生表示,现在的孩子太重视自己的生日了,每年过生日他们比父母都记得清楚。他并不反对给孩子过生日,但绝对不赞成家长为孩子在酒店大摆生日宴,这不利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的确,不少家长赞同吴先生的观点,他们认为孩子过生日,父母和孩子一起庆祝一番,那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认为家庭经济不错,就给孩子大摆宴席,容易把孩子推进攀比的深渊。如今,很多孩子原本就花钱如流水,没有理财观念,若是在此基础上“顺水推舟”,无疑会将孩子推上崇尚金钱、迷恋攀比、贪图虚荣的不归路。
而儿童专家则认为,偶尔办一次生日聚会也是可以的,但要把握好度。其次,请客与否取决于家庭经济条件是否允许,生日重在娱乐、高兴,如过分追求形式,容易导致攀比心理,伤害孩子身心。
十多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时候,家长举办隆重的庆典,将孩子置身于乐队、宴席包装渲染的氛围中,一方面助长了歪风邪气,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变得世故。当然,一口答应和断然拒绝孩子的请求都是不明智的。孩子的成长需要引导。而生日是教育孩子的契机,家长要先入为主,策划生日,引导孩子通过生日交流情感、增进友谊,不是大搞吃喝,更不能攀比。
有些家长建议为孩子过一些有意义的生日,比如带领他们种一棵树或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等。2006年,洛阳家长冯超带女儿从洛阳徒步一个月走到北京,庆贺女儿12日的生日,为的就是将此作为女儿的人生新起点,增强孩子的体力和锻炼孩子的意志。尽管这种庆祝方式有些另类,但却给了家长们不少启迪--并非只有隆重的生日宴会才是给孩子庆祝生日的方式!
5.不妨体验一下“贫穷”的生活
巴特家境良好,过着安逸的城市生活。平日里,他花钱如流水,小小年纪就养成了好吃懒做、贪图安逸的坏习惯,还总是厌学。父母对此心急如焚,但是一时间想不出好的办法。
一天,巴特的母亲对丈夫说:“我想让孩子到农村过暑假,体验一下生活。”丈夫很赞同妻子的观点,于是学期结束时,母亲就把10岁的巴特带到郊区的大伯家,让儿子与大伯全家生活在农村,和农家孩子一起劳动,一起生活。
比起城市,乡村的生活质量相对较差。最初几天巴特很不适应,他向母亲抱怨道:“吃的饭菜油不多,生活条件差,而且劳动很苦很累。”
尽管妈妈也心疼巴特,但是丝毫没有动摇她的决心。任凭巴特在电话里哭闹、诉苦,他只是语重心长地安慰儿子。最后,巴特明白了母亲的初衷,于是心态平和起来。
两个月的假期结束了,当母亲来乡村接巴特回城时,母亲发现巴特爱上了农村。巴特告诉母亲:“农村孩子憨厚淳朴,生活环境宁静,而且在帮助大伯干农活中增长了不少农家知识,懂得了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回城后,巴特改掉了大手大脚的毛病,学会了节约粮食和金钱,并主动帮助父母干家务,比起以前懂事了很多。